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镇江市政协委员)
2018年刚到就连续下了两场大雪,大雪停后室外可谓寒气逼人。小时候上学遇上这样的天气,总会给自己一些类似鸡汤一样的警句,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以鼓励自己战胜严寒。因为在那个年代,不要说教室有空调,就是窗户玻璃也极少有完整的,大多是用塑料薄膜加篾片钉在窗户上用于抵御寒风。江西的冬天比较冷,手脚长冻疮,开裂溃烂是常有的事,但即便这样,大多数选择来学校读书的寒门学子是很少叫苦的,右手长冻疮溃烂得无法握笔,就用左手写字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能吃苦大概是许多老师对农村学生的评价,我也这么认为,因为以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与我同龄的年代,许多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贫穷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在精神上却始终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气”在支撑着,人不倒则气不散,很少被寒冷的天气,物质的贫乏,事业的挫折所难倒。如今跟我这个年纪的博士们聚在一起,如果说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个个都有一长串的苦难故事,能够挺到如今,做出辉煌事业的,正是寒门学子心中的那股“气”。我把这股气称为“寒气”,大概只有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才会有的一种努力积极向上的“精气”!
最近几天,西安交大一位博士生自杀的事件被刷屏,据说这位博士生是来自农村,因此被冠以“寒门博士”,使事件多了几份悲情色彩。由于信息不足,我无意对这件事做评论。但十分惋惜这样一位来自农村的博士研究生,据说由于学业压力采取了极端手段。我在想,究竟是多大事情会让一位农村寒门学子选择走上这样一条路呢?他在农村锻炼出来的抗压能力也就是我说的“寒气”都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我想到了我身边的农村学子,我所说的“寒气”在身边的农村学子身上还能找到吗?说实话,自从做了大学老师尤其带上硕士、博士之后,我选择学生多少有些偏心于农村孩子,因为我总以自己的经历去推断,来自农村的孩子应该更能吃苦。我带学生就希望学生能吃苦,有韧劲,不怕挫折,只要有这股“气”在,家庭贫寒不会影响到学业,反而会成为一种向上攀爬的动力。不过老实说,现在的大学里,要找到身上拥有一股“寒气”的农村学子,慢慢变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身上越来越缺少那股“寒气”呢?在我看来,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社会变迁使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首先,社会变迁使农村逐渐丧失锻炼孩子韧劲的条件。
以前农村的“寒门学子”之所以做事情心中总有一股不服输的“气”,使他有极大的自信,因此做事情很少想到失败,放弃和沮丧,即便不是那么顺利,也会一遍一遍坚持,直到成功,这就是“韧劲”。这些孩子身上拥有的韧劲,跟生活经历有关。提及小时候的我们,满满都是回忆的不是那激情的游戏,美味的大餐,而是干不完的农活,做不尽的家务。养猪饲禽,砍柴做饭,耘田除草,样样都要干,样样要精通,辛苦是辛苦,但也因此掌握了技能,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意志力。因为掌握的技能多,身体素质好,做事情情绪高涨,热情满满,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养成这样的品质,之后在读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显然比农村干活遇上的体力上的折磨要小,因此总能坚持住。但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制度变迁,农村孩子慢慢没有了这样的锻炼机会:技术进步使抛秧替代了插秧,机械化替代了人工,家里做饭用上了煤气、电、沼气至少也是省柴灶;生产制度变迁使农民能够
进城务工,兼业赚钱,许多农村家庭开始不养猪不养牛,甚至鸡鸭都少了,农民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当中,完全改变了传统农耕社会的生活模式。这样一来,现在农村孩子就已经很少有机会干农活做家务了。结果呢,身体素质差了,掌握的技能少了,甚至生在农村对农村的了解都很少。因此遇到一件新鲜的活,往往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失败的机会增加。要是不幸遇到失败与挫折,由于经验累积少,便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会沮丧,泄气。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物质上的窘境更是使自己感到自卑,慢慢地身上虽有寒,却已聚不起“气”。现在的农村学子里,不会做饭炒菜的多得是,没有活干,生活阅历累积就少,自然就缺乏自信而做事没有韧劲了。
其次,社会变迁
使农村出现“父寒子不寒”
的代际生活差异。
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实在是因为农村社会物质生活的“寒”,让农村孩子有着极其强烈的改变意识,因此心中聚着一股“气”。我们小时候在农村,父母穷孩子苦,一家人过的生活基本一样,只不过父母多一层“心理上的负担”,因为在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总是父母要想办法,小孩付出的仅仅是体力上的苦而已。现如今情况不同了: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很多农村家庭的孩子数量不像我们那代人多,大家庭慢慢变成小家庭。大家庭里大人是核心,小孩得服从大人的,小家庭里小孩是核心,所有的人都围绕着小孩转。因此,小孩的家庭地位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改革,城乡流动门槛变低,农村家庭可以通过进城务工增加收入。尽管较之于城市人,农村人是贫穷的,但较之于从前,农村人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所以,农村家庭一旦有了获取收入增加的渠道,生活的改善首先就在贵为家庭核心的孩子身上发生,尽管孩子是农村的,但在物质生活上的苦大大减轻,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即便有物质上的贫寒,首先也是由父辈们顶着,孩子的生活是优先得到保障的,即所谓“父寒子不寒”。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农村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子女一旦考上大学,做父母的在物质上对小孩的满足更是不遗余力。每年大学新生入学,都可以听到农村父母被子女要求买苹果手机、电脑等,不能满足便父子母女反目的报道,大概可以印证这种现象的存在。没有受过生活之苦的农村学子,尽管来自寒门,其实只是父辈的寒门,不是孩子的寒门,没有经历寒门之苦的农村学子,身上自然就不会有寒门努力向上攀登之“气”了。
再次,社会变迁使来自农村的寒门学子很难感觉到奋斗的收益。
从经济学上说,每个人的努力总希望得到回报,预期的回报越高,愿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大。以前城乡差别很大,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难度很大,这种难度自然就增加了努力一旦成功所能够带来的收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旦农村孩子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会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曾十分羡慕中学老师的悠闲生活:早早就可以洗完澡到学校的办公室看电视,那时正在热播功夫片《陈真》、《霍元甲》。老师们的这种悠闲生活是我这个农村孩子十分向往的,这种感知来自与父母的对比,老师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我父母还在田里干活呢!所以那时就想着自己要能通过努力做上一名中学老师,过上这悠闲生活,一辈子足矣!也许就是这样的信念,维持着我坚持读完那个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之后去县里复读,终于考上大学做上中学老师。后来发现做中学老师很苦,每天早上很早就要带学生出早操,去跑步。最不喜欢跑步的我做梦都想摆脱这样的日子,这时就想到自己大学时候的老师是多么的惬意啊!于是才有后来考研究生的我,今天终于做上了大学老师!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由于制度的变革,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考上大学读几年书,不见得命运有多大的改变,因为大学毕业找工作已经市场化了,大学生多如牛毛,念完大学去打工的大有人在,起码在短时间内没有让人感觉到读书能够获取很大收益,因此没有把读大学当做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甚至硕士生博士生的头衔放在自己身上也没有了荣耀光环,所以不会特别在意。不像我们那个年代的人,要说自己是硕士博士生,那不得了啊,那可是十分神圣的称号!所以一边不敢怠慢,得狠命读书,否则遇到困难走不出来,哪有脸面啊?另一边觉得自己至高至尊,哪有硕士博士克服不了的困难啊?因此做事情特别有信心。努力加信心,做事情的“气场”肯定是十足的了。现在由于社会变革,这种“高与尊”不太容易在农村寒门学子身上立起来,做事情的“气”也就聚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