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京华时报官方微信、微博,同时发布了一份名为《京华时报社员工转岗交流工作启动》的公告,公告中称,在 “亏损严重,突围未果”的情况下, “上级主管部门作出了将京华时报社主管主办单位变更为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并于2017年1月1日休刊的决定。”
早在十月中旬时,便有不少媒体人在朋友圈里爆料称《京华时报》面临停刊,将归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与《北京晨报》合并,《新京报》还一度躺枪。不过彼时,无论是京报集团、《京华时报》还是《北京晨报》都未对这一消息发出官方置评。时隔一个月,《京华时报》倒底是以这种方式宣告了自己十五年 “风雨兼程”的戛然而止。
就公告来看,这个即将作别的纸媒于员工应当算得上贴心吧,大厦将倾时,为大家都找好了后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在京华时报社召开了员工转岗交流工作会,明确将按照分层分批的原则,有序推进岗位安排工作。首批202个岗位(其中,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提供岗位120个,北京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市属新闻单位提供岗位82个)已开始接受报名,随后市属国有文化企业还将提供100个岗位供选择,以确保有意愿在宣传系统工作、有能力胜任岗位要求的同志都能够安排上岗。对于选择自谋职业的员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也将尊重个人意愿,按照法律规定妥善解决相关问题。”不过就几张流出的内部微信群截图来看,京华时报的员工却似乎不这么想:从大家留言的反应来看,对于正式的停刊时间、人员的安置等消息,作为自己人的他们似乎并没有比外人知道得更早一些,而对于所谓的 “安置”做法,也并不认同。因而在《京华时报社员工转岗交流工作启动》发布后不久,一则京华时报员工的回应传出,回应称:
2、在京华时报员工疑虑仍无人答复、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绝不接受所谓的任何安置。3、我们已向上级反映要求在下周三(16日)前,来社与所有员工进行会商。在此之前,绝不接受任何强迫性安排。
老实说,作为完结篇,这么一闹着实不好看。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都是要再见了,为何选择这般仓惶狼狈地昭告?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几天前有一封京华时报员工诉求信流出,信中说:11月4日在京华时报部门副职以上干部会议上获悉,京华时报将于2017年元旦休刊,京华时报员工深感震惊。因报社领导无法对员工疑虑给予明确解答,报社目前人心不稳。为防止出现出版安全事故,要求主管部门与报社中层、员工代表进行对话。
就现在员工的反应来看,似乎是协商未果,京华时报方面便率先单方面宣告了安置方案。加之 “分手也是最后一个得到消息”,无怪乎员工会不满。在公告中,毫无意外地,正如每一个倒掉的传统媒体那般,京华时报同样将自己的窘境归结于 “新媒体的冲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但要说其没有审势而动却并不公平,至少在媒体转型上,《京华时报》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推出了第一份云报纸——京华时报云周刊。此事还与《舌尖上的中国》开创纪录片新纪元,一起被《传媒》杂志列入2012年中国传媒十大事件。还曾推出过什么“京华云拍”的手机的手机app,微信、微博上也发力不少,但依旧挡不住接下来几年的亏损。对于合并,有人称是因为北京市场不足以支撑这么多都市报,也有人指出这是主管机关对于报纸的新调整。对于这份即将逝去的报纸,资深媒体人王小山当时在微博上表示,"京华时报死了,伤感。开心的写作,在京华时报上。2002年写了1000篇文章,200多篇是京华时报的专栏。"但王小山也提到,“好日子早没了,京华也没了,其他纸媒还有多远,转型好能活几天,转不过弯的,都快了。”京华时报终成京华 “烟云”,只是散得少了些诗意多了点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