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篇文章又火了,这篇文章叫《
马航MH370调查(终结篇)
》,这篇文章的点赞连已经远远破万,按照这种点赞量估计,此文的阅读量应该已经达到500W量级了。
我的朋友圈也有人在转这篇文章,本来我是不想看这篇文章的,因为一看这种题目和文章的排版,就让我有一种当年逛论坛的感觉。
但是,谁知道今天突然有许多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问我对此文怎么看,这才逼得我决定去翻看了此文。看了之后,我发现此文的确写的很精彩,因为文中作者结合马航向读者普及了很多知识点,而且脑洞大开,可以说,本文的作者真的可以去做电影编剧了。
读这篇文章时,如果你把此文当科幻小说看,那它会是一部很优秀的科幻小说,但是如果把此文当真,那就完全不必了,因为本文其实是有很多常识错误的。
那么,本文到底有哪些常识性错误呢?
1、首先,文章说,
美国
“劫机”
马航
的最终目的,是中国的四名工程师,这名四名工程师分别叫:王培东、陈志军、程志宏、李英。但是如果你去搜索一下马航失联的时候官方公布的“
马航失联客机乘客名单
”你会发现,其实失联名单里根本没有这四个人。
(
附:马航失联名单链接-
http://dwz.cn/6Sq1Pv
)
2、文章还说,美国为了要这四个工程师的命,就策划了这一起轰动全世界的劫机事件,而且为了尽量让最少人知道这次计划,美国还让波音公司的人修改了飞机的各种参数,之后动用军队的无人机黑了马航的飞行
参数,还让美国军事基地-迪亚哥嘎西亚岛的军人秘密关押了这几百名乘客等等...
有点常识的就会知道,其实作者的这种说法完全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要知道,为了尽可能让所有人知道这次计划,那么这次计划应该是在不动声色中进行的,可是如果你这么折腾,首先波音的人知道了,其次无人机操作员知道了,再次
美国军事基地-迪亚哥嘎西亚岛的军人知道了,而且策划案件的相关专家也是知道的...这么多人都知道了,这还算哪门子“绝密
计划
”?
想要这四个工程师的命,直接让间谍暗中往他们所在酒店的伙食、饮料中放几粒毒药就行了,非动用那么多人力去黑一架飞机,何必呢?何苦呢?嫌钱多?
3、文章还说,之所以要杀这四名工程师,是因为这四名工程师占有“
KL-02微型芯片
”的股份,美国想独占股份,便策划了这起案件意图杀人灭口。因为“
KL-02微型芯片
”太重要了。
但是你去搜一下你就发现,这种芯片完全是对外销售的,而且客服说了,如果你要的量多的话,每个价格可以低至不到5元:
这么牛逼的芯片,竟然对外销售,而且价格还不到5块钱,你信么?
4、文章还
说,根据国际民航飞机的飞行规定和条咧,飞机出故障时,飞行员马上会把飞机的无线电通讯频率调拨到7600兆赫,表示飞机有机械故障:
但是其实飞机上使用的应答机收发是1030和1090MHz,7600根本不是什么兆赫,这只是一个
代码而已,例如7500是劫机代码,或者7600是通信故障代码,7700是紧急故障代码...
代码和频率都分不清,由
此可推测,此文的作者基本没有航空常识。
5、还有一点,就是在文章开头介绍的作
者身份是这样的:刘铁侠,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公司资深投资顾问、华尔街大鳄摩根斯丹利(Morgan Stanley)资深副总裁、美联投资公司(Wachovia) 资深副总裁...
但是当我搜索“刘铁侠”这个人时,百度竟然没有给他建立词条,而且外国网站也没有关于这个人的介绍。这么牛逼的一个人,竟然没有人给他建立词条,你信吗?
为了一探究竟,我还问了一位摩根斯丹利的朋友知不知道这个人,他是这样回答我的:“你真的觉得一个副总裁会闲到写这种文章?”
6、我之前曾经说过“观点性论题”和“事实性论题”这两种论题,我还说过,观点是最廉价的,事实才最有价值。
但是当你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篇文章通篇都是观点或者揣测,完全没有数据或证据等事实支撑,因此此文根本不是一个成熟专业的作者写的文章。
这种文章,更像玄幻文。
7、对了,此文还说,如今的飞行员都是摆设,因为如今的客机都是可以自动驾驶的了。
我在想,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不知道又要让多少飞行员、机长哭晕在厕所了。
......
指出此文的这些常识性错误,不是为了要批判或者贬低此文作者什么的,而是想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羊群”带跑,是很重要的。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这种玄幻文章带跑呢?因为其实人类在其不理解的领域发现一些自己之前不曾听过的观点后,往往都是深信不疑的。
就好比我说,“一氧化二氢含有剧毒,食用后可让人立刻死亡”,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深信不疑;
但是如果我说,“水含有剧毒,
食用后可让人立刻死亡
”,我相信此时很多人一定会把我喷死。
一氧化
二氢 = H₂O 。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水”。
精彩推荐:
比“江歌案”更可怕的,是咪蒙的煽动性
你是在独立思考,还是在被洗脑?
分清“建议者”和“鸡汤人”
· END ·
分析现象 I 科普知识
深度逻辑 I 深度思考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我
欢迎分享本文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