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 |
只能眼红中国,欧洲44国为何无法大一统
|
红卫兵现在都去哪儿了
|
古人拉完屎如何擦屁股
|
古人没有套套,如何避孕
|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1、谜一样的楼兰人
在我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存在过一个谜一样的王国,名叫楼兰,如今通常叫它“楼兰古国”,
它谜一样地出现,又谜一样地消失了
。
说它谜一样地出现,是因为这个古国的国民到底来自何处,或者说到底是什么人,至今未有定论。
有人不明白了:既然它位于中国,当然是中国人啦,这有什么好说的?问题可没这么简单。
古印欧人迁徙路线图
一种观点认为,
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持这个观点的,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林海村。他的“证据”是:“楼兰人使用中亚去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
林教授进一步指出:“楼兰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和楼兰语言学研究结果再一次提醒我们,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洲的楼兰。”
按照这个观点,楼兰人应该来自今天的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因为古印欧人就是那旮旯的。
可是问题来了:乌克兰离中国新疆辣么远,古代交通辣么不发达,他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由于没有更多证据证明这一点,林教授的这个观点,未能得到普遍支持。
中国社科院楼兰考古专家杨连认为,楼兰人属于雅利安人
,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去楼兰的时候,见过一位高达2米的30多岁男子,还特地为其拍了一张照片。
这个观点更无说服力。如果仅凭身材高大就断定是雅利安人,那么姚明应该是什么人呢?何况,雅利安人并未个个都是2米以上。
雅利安美女
还有人认为,“楼兰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汗人”
,而且到了汉代楼兰王国的时候,“楼兰人的种族构成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不但有高加索人,还有蒙古人……
2、“狼”中间的“羊”
楼兰人“来历不明”,相关史籍未见记载,现代学者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际上成了一个谜。但
楼兰国何时建国,有关史料却有比较确切的记载。
楼兰古国遗址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楼兰国就完成了建国大业,在西域三十六国中算是强国。
据记载,位于罗布泊西部的
楼兰古国虽然疆域不大
,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总人口不到5万人,只能算一个小国
(《汉书·西域传》: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
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
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是汉朝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
,它的存在对汉匈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因为汉朝无法越过这一地区攻打匈奴,匈奴如果不借助楼兰,也无法威胁汉朝。
如此看来,楼兰国很牛逼哦,汉匈两家都得“求”它,至少不敢得罪它,否则它来个翻脸不认人,谁也别想越过“雷池”一步。
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问题是其国太小,国力太弱,看似两边都不敢得罪它,都得“讨好”它,实际上是它任何一方都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它都得讨好。
如果它是一只羸弱的绵羊,那么汉匈就是两只凶恶的狼,一边一只把它夹在中间。
所以为了生存,小小的楼兰国只好做两面派,一会儿对汉朝好,一会儿对匈奴好,对汉朝好的时候怕得罪匈奴,对匈奴好的时候怕得罪汉朝,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如履薄冰,总有一天会把冰踩破。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楼兰就不小心把冰踩破了一次,汉武帝雷霆一怒,派兵讨伐。
张骞出使西域,楼兰不是没有让路,为什么会闹到如此地步呢?
原来那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想和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没想到人家不干,攻守同盟没有搞成。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
那以后,汉王朝不但派军队讨伐更远的大宛国,还多次派使者到西域各国去从事外交活动。这些使者到西域,都要从楼兰国经过。
过就过吧,我又没拦着你。问题是并非过路这么简单,汉朝使者还给楼兰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至于是何负担,史料不见明确记载,估计是要楼兰提供盘缠。
一次两次还行,
次数多了,小小的楼兰国便不堪重负,一怒之下就把汉朝的使者杀了。
这个祸闯得不小,汉武帝毛了,派兵去收拾这个胆大妄为的家伙。
楼兰立即举手投降。为了表示今后不再惹事生非,还把一个王子送去做人质。
打发了汉朝这头狼,还得“安抚”匈奴那头狼,反正咱王子多,也给匈奴送去一个算逑了,以免它说老子没有一碗水端平,也表示老子在它们之间严守中立,免得它们唧唧歪歪。
结果它却未能保持中立。后来汉朝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站在了匈奴一边,允许匈奴把伏兵屯驻在它境内。
大汉朝怎么能够容忍它这样呢,又派兵去讨伐,大军直逼其首府扦泥城
(今新疆若羌县城)
。楼兰王自然不敢抗衡,马上打开城门谢罪。汉武帝说看在你认罪态度好的份上,就不跟你多计较,为了将功补过,你得给我监视匈奴的动静,匈奴一有风吹草动,你得马上告诉我。
3、沦为大国欺负对象
尽管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楼兰国和汉王朝的关系,最终还是恶化了。
原因仍然是楼兰的地理位置“太好”了,“好”到它的国境靠近了玉门关,而汉朝使者经常要通过这个关门到西域各国去办事。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离此不远的一个名叫白龙堆的沙漠,是汉朝使者的必经之地,绕都绕不开。
白龙堆沙漠经常刮风,一刮起来就不得了,好像妖精来了一般,顿时飞沙走石,轻而易举地就能把流沙卷入空中,形成龙的形状,经常导致行人迷路。
倒霉的楼兰国,除了给汉朝使者提供向导,还得给他们提供饮用水。
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尽尽地主之谊,也是应该的。问题是大逼拽拽的汉朝使者,多次虐待楼兰提供的向导。人家的领导不干了,怎么,你汉朝人是人,我楼兰人就不是人?凭什么要受你欺负?被虐待的次数多了,楼兰国就再也不为汉朝提供向导了,两国关系恶化。
那时候汉朝的当家人是汉昭帝,为了惩罚“不听话”的楼兰国,他玩了一招阴的,派一个名叫傅介子的人去暗杀楼兰国新国王。
傅介子(?一公元前65年)
杀了人家的国王,还把人家的国名改了,改成“鄯善”。
然后,汉昭帝还在楼兰驻了一支军队,算是控制了楼兰。楼兰,也就成了汉王朝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
西汉完蛋后,东汉登上历史舞台。
东汉时期,楼兰不但没有衰落,还走了一段上坡路,因为东汉政府在楼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使楼兰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那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直到魏晋,楼兰都活得好好的,并且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甚至于直到唐代,楼兰仍是边陲重镇,唐朝与吐蕃还在这个地方多次交锋。楼兰这个弹丸之地,还荣幸地出现在诗仙李白的笔下: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
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更是让楼兰“名垂千古”: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