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的真孙子都暂时失宠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年轻网友过年回家探望老人,发现奶奶正在对着手机里一群穿着红色小肚兜、小棉袄的小胖孩喜笑颜开。
把短短5秒的视频反复播放一个小时,手机里的小胖孩每喊一句“奶奶”,奶奶都会热情洋溢回上一句“哎!”
“是谁,到底是谁夺走了我奶的心!”
仔细一看,是一群看起来不超过半岁的的大胖小子,铿锵地捧着金元宝行走在田野里。
皮肤光滑到反光,后排小孩的五官像油彩一样糊成一团。
但当你指出这个视频一看就不是真的、是AI生成的,却很可能遭遇奶奶的一记白眼:
“什么假的!你看人家的小孩多可爱!我看你才是假的!”
是的,当年轻人抱怨如今的AI视频再怎么吹破天,依然离谱得像人工智障的时候——
假到不行的电子孙子们,正在把咱奶哄的合不拢嘴。
(注:本文出现的所有小孩画面,均来自社交平台博主们用AI生成的视频。)
许多网友好奇点开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短视频帐号,发现他们已经偷偷点赞了一大堆AI小孩的视频。
每个视频的评论区里,都挤满了头像是风景、昵称是“花开富贵”“上善若水”,或者干脆用本名的中老年网友们。
“宝贝太可爱了,奶奶收下你的祝福。”
正如不少老一辈人,喜欢在家里的墙上贴陌生婴儿的海报;
如今也没有几个中老年人,能够抵挡手机里叫自己爷爷、奶奶的电子大眼睛萌娃。
你说这视频AI味儿太重容易引发恐怖谷效应,但在奶奶们看来,这跟隔壁邻居家刚生的大胖小子没什么两样。
“视频怎么可能是P的”,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完美体现。
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有时候会疑惑于长辈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他们可能不相信你转发的辟谣贴,
但相信1岁小孩能徒手端起一整只乳猪,并光脚送到奶奶家门口。
AI不懂人类,但咱奶并不在乎,只觉得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孝顺的天才儿童。
除了“叫奶奶”流派之外,还有种很受中老年网友换应的AI视频题材是“小孩吃饭”。
孩子在还没断奶的年纪就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并狂吃一碗放了辣椒油的面条。
年轻人很容易识破这个视频的奇怪之处:比如左手捧碗的姿势不合理、筷子突然从一根变两根、第5秒面条从孩子的嘴边无故消失……
但奶奶们只会在评论区赞叹:“宝贝吃的太好了,这么小就会用筷子,真是个小大人儿。”
我愿称之为AI孙子给咱奶带来的“另类鸡娃焦虑”。
托AI的福,让中老年网友们每天都能刷到身怀绝技的新孙子,大为震惊之后又信以为真。
在“小孩跟鸡打架”的AI视频底下,奶奶们一边赞叹孩子的身手,一边为他的安全提心吊胆。
“宝贝千万小心,我担心你的小眼睛。”
在“小孩做饭”的视频底下下,穿纸尿裤的婴儿能去独自地里摘茄子、把菜洗干净。
然后抄起灶台上的菜刀给全家做三菜一汤。
时间长了,连带看自己的真孙子都不顺眼起来——
人家小孩3岁就能干家务,你再看看你,大中午了都不起床,房间弄得像猪窝。
AI企图分裂人类内部的证据找到了,首先就是在年轻人和长辈之间挑拨离间。
让年轻人感受到失宠危机的,不止是AI小孩,还有AI小猫小狗。
你大概也在网上刷到过那种小猫揉面煮饭的视频,相比于AI小孩那光滑到恐怖的皮肤,这些毛茸茸的AI小猫倒是不失可爱。
只不过00后们大多看着乐呵,却拦不住很多长辈是真的相信猫会做饭了。
这个赛道里最经典的一个剧本是“小猫救老人”,堪称中老年AI粉丝圈里的经典IP。
如果你家长辈也曾外放过这类的短视频,那么激活记忆只需要一个旋律。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多少~故事~留下感动~~”
“只要在家一听见这个旋律,回头我姥准保在那儿对着手机抹眼泪呢。”
给没刷到过类似视频的朋友介绍一下,咱奶最爱的这个电子榨菜剧情大概是这样的:
可怜的老人摔在路边,被一只可爱的小猫或者小狗救了。
小狗骑着三轮车把奶奶带回家,然后独自完成了洗菜、切菜的全过程,为奶奶煮了一碗姜汤。
最后奶奶喝完汤身体恢复了,跟小狗依依惜别,约定下次再见面。
集催泪元素、正能量温情叙事、可爱宠物于一身,也难怪无数奶奶姥姥大姨大婶们被硬控。
只不过但凡你刷到过一次,之后就会源源不断刷到更多同款视频,连字幕和分镜都一样。
好在《黑客帝国》早在26年前就告诉我们,技术为人类织出的梦境再完美也会存在破绽。
一些长辈没有沉溺于AI的阴谋包围下(bushi),率先意识到了不对。
“我奶不相信这种视频,她说猫是不可能会做饭的,肯定是人穿猫皮套装的。”
只能说有点觉醒,但不多。
也有长辈深深相信,只要人足够努力,什么神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小猫小狗会做饭就像以前动物园训的猴,咱家小狗训练的狠一点,也能变成这样。”
要我说,最近最大的AI受害者,就是咱爷奶咱爸妈养的猫猫狗狗。
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遭遇了赛博同类们的内卷。
从此以后,奶奶家的狸花每天都少了几个小时的懒散晒太阳时间——改为观摩教育片《看看别人家小猫》。
小狗们也没逃过。
常规的握手、拜年互动已经不能满足长辈们了,下一步的目标是明年除夕给全家人做十菜一汤。
年轻人也不得闲,没准哪个电话里就被爸妈要求“买一个这样的小狗”。
好消息:爸妈让我养狗了。
坏消息:他们说我养的狗必须会打拳。
它们本来就属于AI视频里比较劣质的一批,僵硬的画面质感、奇怪的人物动作以及离奇的情节,足以让整天泡在网上的年轻网友们一眼看穿。
主流社交平台现在都会给AI制作的视频加上特别提示,作者们也会打上AI相关的标签。
但对于咱奶的老花眼来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提示——
平时手机字体都要放到最大,谁还会费劲去看视频底下的小小说明。
更重要的是,很多长辈并不了解什么是AI技术,什么是文生图、图生视频。
对网上刷到的一切事物,还秉持着“眼见为实”的朴素情感。
而这两年AI技术突飞猛进,“真实感”也大大增强。即使是劣质视频,可也比以前的“五毛特效”要唬人多了。
很多AI视频虽然打上“AI创作”的标签,但剪辑和文案会以日常趣事、猎奇事件的面貌出现。
想把它们跟普通新闻分辨开来,对老年网友来说并不容易。
调侃奶奶爱看AI小孩的视频底下,就有网友吐槽:“我爸上次对我说三星堆发掘出了汽车高等文明,我一看是AI做的青铜汽车。”
如今专门做AI猎奇视频的帐号越来越多,而无论是多么粗糙、多么离谱的每个帐号底下,都有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