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卢克文工作室
用深度,记录世界当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日报网  ·  突发!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遇险 ·  昨天  
参考消息  ·  将见特朗普,石破茂效仿安倍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美方声明完全错误且不可接受” ·  3 天前  
参考消息  ·  “特朗普上任以来,8000多人被捕”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卢克文工作室

客观承认别人的进步,有那么难吗?

卢克文工作室  · 公众号  · 国际  · 2024-07-25 17:00

正文

我出国调研一般都有个物价汇报环节,本意是让大家了解各国的民生状态和消费差异,但很多人不太理解,说你小伙子眉清目秀、玉树临风的不学好,跑去国外公费旅游,能不能把各国的核心产品晒一晒。

我想了想有哪些核心产业,伊朗的石油、纺织、水泥、卷烟,日韩的电子、电池、汽车、造船、化妆品、显示屏,埃及的篮子、餐具、珠宝盒,印度的金融、IT、生物技术(不是恒河水),俄罗斯的能源、航天、洲际导弹、核潜艇、轰炸机……

欧洲主要出口产品地图(图片来源:XQ全球赢家)

这么列下来,总有种被暗戳戳地挖坑的既视感。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外的产品对于我们来说早已经不新鲜,而且我们的产品比他们更能打。

一个客观事实就是,中国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过去西方对中国的技术鄙视链直接干碎了。不仅把鄙视链干碎了,甚至连饭碗都给端走了。

目前中国已经占据了全球工业产值的35%,超过2到10名的总和,贸易占据全球顺差的1/3。

恐怖的是,这个数据还在增长。

这就让美欧日韩这些国家十分忌惮,一旦中国把工业产值推到50%,顺差拉升到1/2,几乎就意味着中国一家把全球附加值最高的工业制造链,最赚钱的贸易都拿走了,剩下200多个国家除了农业国和资源国,其他国家只能分剩下一半的利益,那么他们只会越来越穷。

特别是严重靠工业附加值养活的欧美国家,衰落的将更加厉害。你说这些国家他们怕不怕?

所以欧美日韩高层对中国有着深刻的战略认知,但在战术上他们是坚决不会承认你的优秀,而且针对性非常强。你什么最能打,那就一定会给你扣帽子加关税。

以前欧美为了遏制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搞出一个看上去一脸伟光正的碳中和计划,谁都能看清楚他们磨刀霍霍指向的是谁。结果呢?5年时间,逼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产能一度干到全球的9成。

于是陷入“光伏焦虑”的美国控制媒体舆论相继甩出“强迫劳动论”、“产能过剩论”等对中国污名化,又是禁令又是搞双反,最后差点把自己弄虚脱。

由于美国太阳能新增容量只完成了不到一半,到现在美国仍然面临着用电荒,保持着世界上大规模停电最多国家的纪录。

10多年前,外国靠着技术垄断,封堵中国汽车核心技术进阶,还一个劲儿讽刺中国造“破铜烂铁”车,走不出国门。中国没办法被逼着换赛道,短短十几年把新能源汽车干到了全球第一,如今销量占到了全球的60%,倒逼着 BB A车企开始用投资换合作,欧盟上演欧洲版“市场换技术”。

现在中国新能源技术起来了,欧美却打死也不提减排和碳中和了,因为他们是真的玩不下去了,再玩下去,自己仅剩下不多的传统优势产业全都要被卷没了。

还有航空航天,为了阻止中国航天发展,美国特意为中国定制了“沃尔夫条款”,阻碍中美航天交流,禁止中国专家参加学术会议。

13年后,中国嫦娥六号登月采样成功,美国却厚着脸皮跟中国要月壤,还怪中国“不主动”,能把傲慢与悖论硬生生玩出如此高级感的,全球仅此一家。

用中国的角度来看欧美,你会觉得他们又傲慢又反智。其实不是这样的,欧美国家基本都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属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那种。

与国家层面相反的,是这些国家的绝大部分民众,对于中国的印象仍然十分滞后,不少人觉得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连肉都吃不起的国家。这些民众对于中国的思维和偏见仍在不断遗传给他们的下一代。

不是他们不愿意相信中国的进步,而是他们所在的国家和政客们不允许。抹黑中国已经成为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

以前我讲过,中国曾经一度被描绘成一个只会产生黑暗、愚昧、暴力、独裁、贫穷的极端落后文明,而欧美则被自我标榜成不断向上的文明,是他们创造了文明、自由、法制、人权,他们的文明一直在更新升级,中国的文明却一直在恶性循环。

这几年来,中国可以说是享受阴间滤镜待遇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原因很简单,为了掩饰自己的衰落和政策失灵,欧美政客只有不断制造“优势”叙事,通过舆论“愚民”,来转移国内矛盾,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承认自己的衰落跟承认别人的进步一样,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

这一点上,放在国内也同样适用。外国人喜欢用舆论砸中国的场子,国内有些人喜欢砸自己人的场子。

他们拿着西方舆论的法杖宣传西方制度优越论,在互联网上,一边收着中国人的好处,一边骂着中国制度和制造,整天炫耀优越感。但凡中国有点进步,最先质疑的就是这批人。

以前华为、比亚迪、小米都没少被黑。他们理论简单粗暴的就一条,中国制造只会搞低端模仿、组装,根本就没有啥技术,对国家没啥贡献(帽子扣的够大)。

要说低端模仿这件事,西方才是真正的祖宗。

大家知道,中国在古代一直靠着丝绸、瓷器、茶叶等奢侈品狂赚欧洲人的钱,当时一斤丝在大汉只能换取三十斤肉或一石一斗粟,但要是到了罗马可以换成等重的黄金。

相比欧洲人在殖民地野蛮的杀戮掠夺,再经过相互血拼、瘟疫、风暴等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金银财富,中国人赚钱简直不要太轻松。望着一船船、一车车运走的金银,欧洲人的心里别提有多拧巴。

老外想学中国技术想的睡不着觉,最后只有靠偷窃来解决问题。

先是有意大利人偷丝绸技术,后有普鲁士人、法国人模仿偷学瓷器技术,这也导致在之后的几百年间,丝绸瓷器的需求开始慢慢下降,没有那么值钱了。

到了17世纪,中国最值钱的就剩茶叶了,因为英国人喜欢喝茶,中国五分之一的茶叶卖给了英国人,把英国搞出了贸易逆差。英国人一不高兴就开始派人到中国偷茶叶技术,然后跑到印度搞茶叶种植产业。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偷师英国,日韩模仿欧美,中国改开后在发育阶段先是学日韩,后来学欧美。现在中国制造业又搞起来了,欧美日韩又跑来学习中国的新能源、特高压、无人机、超级钢技术等等。

这个历史过程如同经历了一个轮回,技术优势从中国回到中国,转了好大一个圈。

如果某些人真要辩经就该先掘了西方人的坟,把他们老祖宗挖出来都骂一遍。那套老掉牙的逻辑正义以及产业宿命论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事实证明,中国制造这十几年的发展轨迹早已经变了,如果还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制造,那只能说你还在用弱者思维考虑问题。

如果想要真正理解中国产业和制造的发展叙事,就应该把这条路径好好展开,来客观的去看待。

比亚迪以前被喷没技术只配做低端“网约车”,如今拿出全球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全球最牛混动技术,一箱油2000公里续航让美国人都羡慕。

TikTok刚推出时被骂偷技术,如今凭借世界领先的算法引领短视频时代,引来Google、Meta等像素级模仿。

小米以前被骂“组装厂”,如今坐拥两座国内最先进智能工厂,生产着世界领先的小米SU7、最高端轻薄的折叠屏。

从互联网大厂到制造大厂,几乎个个都是被“鞭策式嘲讽”过来的,小米可能是其中被黑的最惨的一个。

其实这事吧,时代的鞭痕没落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有多疼。

2006年,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破天荒的超过了洋品牌,但真正夺天下的却是山寨机。山寨机到底有多香?

当时诺基亚最低端的手机也要1500,而北京西三环的房价也就3000块钱一平,对于绝大数人来说,你洋品牌再牛、技术再好、功能再多,买不起就是买不起,而山寨机只要几百块,能不香吗?

但问题是,山寨机主要是靠电子产业链上的淘汰货、过剩产品拼装起来的,走的是价格低廉、快速模仿、高效更新的野路子。

野路子走多了,就容易无视质量差、做工粗糙,功能缺失、运行速度缓慢卡顿问题,留下野蛮滥造的性子,掰都掰不过来。这就把大量的中国用户逼向了有技术优势的国外手机品牌,从而成就了诺基亚的市场霸主地位,拱手让出了近40%的市场。

紧跟其后的还有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LG等,它们在中国个个赚的盆满钵满,还养出了一身歧视、差别对待的臭毛病。

在山寨机与洋品牌的挤压下,中国真正搞品牌化的手机企业被打得哀鸿遍野。

如果中国手机产业再这么下去,发展一百年也没资格跟洋品牌掰手腕,只能在手机产业链上靠别人赏饭吃。

小米说,华强北这些人干嘛呢?明明可以靠优质零配件搞品牌,非得走“三无”的低级路线,你们不做我来做,让你们看看什么叫模式创新。

小米手机的出现,客观上把中国手机产业拉回了正途,用专业点的词叫良币驱逐劣币。

小米的做法是,先把性能做上去,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把成本压缩到极致。

如何把性能做上去?那就要去找三星、苹果的顶级供应商,避开低端链上的粗制滥造。

但这个过程并不好走,雷军进入这个行业就是个新人,当时顶级的供应商压根就瞧不上没有生产经验的小企业。

小米高管花了5个月的时间,开了5000多场供应商会议,这才跟三星和苹果的部分供应商达成了合作。

但好景不长,2015年小米遭遇三星卡脖子,取消了手机屏幕的供应。雷军几次联系三星中国的高层求情,还亲自跑到韩国三星总部道歉。据说在晚宴上,雷军被迫喝了5瓶红酒才争取到三星的原谅,答应继续供货。

光搞定供应商还是不行,小米的真正使命是搞极致性价比,那就必须敢于挑战成本,把价格打下来。小米通过借鉴戴尔的“按需定制”供应链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库存和资金沉积。这才有了达到当时主流水平,价格只有洋品牌一半的小米手机。

小米的兴起瓦解了山寨机的价格堡垒,导致其最终被淘汰出市场,也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带来了正向变革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技术和产业链上的痛苦。

当然,不光是小米觉得憋屈,而是一个时代的憋屈。中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搞产业升级,搞中国制造2025?因为我们当时许多领域都缺乏自己的技术,很难跟人家搞品牌对战,一旦被技术制裁,我们就只能咬碎牙忍着。

所以在接下来的10年,小米做了两件事:一是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家居生态链建设,‌二是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全面拥抱硬核科技。

从成立AI实验室、组建大模型团队、机器人实验室,到四年投产三座高度自动化的先进智能工厂,如今小米的生产制造环节已遍布AI和机器人,无论是最高端轻薄的折叠手机还是小米SU7。均产自自家智能工厂。

小米汽车工厂自动化生产

这些年我全国各地跑了不少地方,看了不少智能工厂,非常惊讶中国的速度。要知道十年前,德国的西门子、奔驰、博世、思爱普等企业还在大张旗鼓的向世界展示工业4.0工厂的样板,中国的专家学者一批又一批的跑去德国学习人家的经验。如今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了4400家,成为新装机器人最多的国家。

走进小米的车间现场,几乎看不到什么人,你看到的是拉着中大件满地跑的AMR机器人、代替人眼识别的智能质检系统,以及挥舞着手臂自动装配的机械臂。小米自主设计全球第一的9100吨超级大压铸,犹如工业巨兽,每100秒就可以将72个零件一次压铸成型,同时确保了小米世界领先的车身钢度。整个工厂的综合自动化率超过91%,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到100%。

小米的发展路径是典型的中国式发展,从拿来主义到“市场换技术”再到自研升级,最后打造科技主权和生态。

只不过,小米赶上了中国制造升级最快的十年,属于站在巨人肩上赛跑,所以他不需要靠着技术老茧一点点积累,可以通过强大的产业链塑造自己的科研能力。

如果今天还继续用过去的问题炒小米科研差的冷饭,无视别人的进步搞拉踩,一头扎进欧美惯用的语境体系和滤镜文化里各种扣帽子,多多少少有些目的不纯。

倒不是这些人有多愚蠢,不会用动态的眼光看事物的发展,也不是这些人缺乏判断科技强弱的能力,只是缺少一点抗衡的勇气罢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