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幸福,这个看似高深的问题,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处理人与世界他人与自我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多半集中表现在一点上,攀比。
对于人性的攀比,我一直认为可以分成两块进行,在进取心上,迎难而上,在消费上,不屑一顾。
前一块是源于我对人性懒惰的认知。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这句话确实说的非常有哲学意味,然而在实操层面,不那么如意。事实上很多哲学化的道理放在实操层面都得打折扣,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欲望是愚蠢的,一切都会消失的,但是在活着的这几十年,你的这皮囊和这不值一提的心,它还是要你去维护去安放。哲学在这里多半起不了什么作用,父母是要赡养的,子女是要培养的,自己上下两张嘴也是要实打实解决的。
有些事情就是必须去做的,
大多数人的可爱还是在于他们的俗气的进取心,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给自己找一方安生处。
人跟自己比,有什么可操作性呢?以自己为目标,我十岁的理想是混吃等死,二十岁还是混吃等死,三十岁还是,我估计到四十岁也不会更高尚,跟自己比,比什么鬼?
对于缺少自制力的普通人,最具有实操的还是得找旁人树立目标,那些跟你起点差不多的人,逐步击破,然后再把目标往上提,再跑。这就好比跑步,只有综合同一个赛道起点差不多的旁人的奔跑速度,你才知道自己是快还是慢,并进而调整自己的奔跑速度,这样的激励情况下,才能稍微跑快一点点。跟自己比,今天累了,不跑了,明天天上有雾,不宜跑步,算了,回去休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就这么过去了。
进取心上的攀比,不说天经地义,至少很有必要,在如今的生存高压下,
那是一种人生稍微顺利一点的保障。
后一块有关消费观的不攀比,我以为,这才是真正哲学性的东西能起作用的地方。
有次我在朋友圈晒了条围巾,有个朋友说给个地址,我给了链接,朋友看了下,说,谢谢你啊,只是我这个年纪,可能还是需要质量好些的羊绒围巾。当然,我这位朋友假如更聪明一点,她大可不补充后半句话,心里想想即可,然而,她跟我说了也无所谓,因为我根本不CARE。
不care他人的消费水准,是形成自己合理消费观的基础。
“
花钱
”这个东西,其实是个艺术行为,大可以走自我风格路线,为什么要人云亦云?
我常在论坛看人教人合理消费,现在,真是觉得很好笑。
什么工作前两个月,把工资存起来买一个奢侈包包,每天喝一杯星巴克,这种荒唐的我就懒得举例了,就说论坛里常说的,买几件好衣服到底是什么概念?商场里千八百的大衣是好衣服吗?还是巴宝莉才叫好衣服呢?这里
“好”和“贵”是完全的相对概念。
我也是从一个十八九的小姑娘长成一个32岁的女人,在消费上,我有很长的迷惘期,也曾经跟风想买名牌,买不起大牌就买买小牌,也曾经在朋友圈看到他人满世界旅游就不开心,然而,现在,再也没有过了。
我买18块25块的T,也买两千多的包,大剧院10块一瓶的矿泉水舍不得买,买了680的演出票,买了一双6块的拖鞋自己穿,送给朋友一双三百多的人字拖,我买了电子书,但是又堆了一房子的纸质书,满床都是书,这些都再已经无所谓。
我至今记得有一年过年回家,我用的国产手机,我爸妈跟我说,你也买个苹果手机啊,至少你在外面过得很差,旁人也看不出来。
可是,旁人看得出来,看不出来,跟我有什么关系?
今年春季的时候,有一天,我从地铁站出来,踩着细碎的落叶,抬头看着天上的云彩,那一刻,我忽然发现我的消费观固定了。尽管还不够完善,会买一些可有可无的占空间的浪费钱的东西,但是,我终于觉得宁静而舒适了。
就跟我之前的爱情观一样,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应该找个在外人面前有面子的男朋友,但是,后来我找了个很普通的人。
昨天我去深圳看戏,手机掉水里了,捡起来老是跳屏,于是我微信给了他发了一个哭泣的表情后,别的都发不了,又怕烧坏手机主板,就关机了,到今天下午回了广州才去修好手机,他从昨晚到今天下午给我打了50多个电话,他急得要死。
他曾经赧然,说,为什么要在微博秀你的男朋友?我以为他并没有什么好秀的啊。
噢,少年,这不是“秀”,是正常的爱情记录~
(穷,麻烦帮我点击底部广告,谢谢啦!)
点击查看我上篇文章:
男导演拍摄的女同片,呵呵哒,还能再直男癌一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