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创业,2015年底第一次发书单。
2016、2017、2018到今年是第五次发。岁数越大越喜欢传统。各种类似“做时间的朋友”,“复利”,“长期心态”的热词涌上心头,
颇有踏踏实实做事的自豪感。
今年读的书比较杂。中文的书增多(读完的不多)。因为一方面想突破自己的认知天花板,另一方面在寻找更加能指导实践工作的工具。
哦,对了。今年还长了一个新本事,弃书。今年读一半放弃的书比读完的还多。过去读书总有点强迫症,开始了不读完就浑身别扭。今年的态度是,如果我读不下去,那么多半说明我还没准备好接受这本书里的智慧。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是,贪婪和恐惧的时候看到书就想读,真正需要时间精力的时候就怂了。
下边挑一些我读完的,并且觉得有趣的书推荐给大家。
1. Century Trilogy by Ken Follett(世纪三部曲)
这个系列真是精彩。
超级宏大的叙事,从一战之前一直讲到二战之后。从贫民到贵族,从英国到德国到俄国到美国,从爱情到战争,从政治到宗教……作者从几个家族的角度,刻画了这一段西方历史。
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学校这样教历史,没有人会不爱学。虽然听上去不靠谱了一点,但是仔细想想,我自己接受的那种死记硬背年月日和历史事件意义的历史教育又真的靠谱吗?
第一部很早就听了,后两部是今年听的。老实说,这个系列我是当评书听的。上下班的路上,无比焦虑的时候,听听这个是一种安慰和休息(或者逃避)。知道世界很大,我的问题只是渺小的一粒尘埃。
如果非要挑毛病,就是作者的套路有点明显,比如那几个主人公总是出现在历史的最最关键的时刻,比如“坏人”和“好人”总是恰好得到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励……经典套路的缺点是庸俗,优点是……真香。
推荐指数:4颗星(扣掉一颗,因为实在太长了,三部加起来大约100个小时)
2. The Foundation Trilogy by Isaac Asimov(基地三部曲)
这是50年代的书。
重复,这是50年代的书。50年代的科幻著作。然后被很多今天的科幻迷视作科幻第一巨著。
接近70年以前的科幻著作能够如此迷人,真的佩服作者。让我想到“黑天鹅”的作者Taleb的一个理念,只读有年头的书。时间是最好的筛子,如果过了些时日就不再有意义的书,那么不读也罢。
为了不剧透,只提一个书中的核心理念,psychohistory,大致翻译为“心理历史学”。基本逻辑就是,虽然每个原子的运动轨迹是无法预测的(量子力学范畴),但是足够多的原子合在一起的运动轨迹却是可以精确预测的(牛顿力学范畴);那么按照同样逻辑,一个人的行为轨迹是无法精准预测的,但是足够大一群人的行为轨迹却是可以的。
就这一个精巧的概念,就够叹为观止半年的。何况书里有大量精巧的构思,而且很多内容发人深省。这个系列我只读了一本,不过肯定会读完。
如果硬要让我挑毛病,就是有点拖沓。不过也有可能是我浮躁。
推荐指数:4颗星。(扣一颗,就是因为拖沓)
3. The Laws of Human Nature / 48 Laws of Power by Robert Greene(人性的法则 / 权力的48个法则)
基本就是英文版的厚黑学。讲的都是人性,理解人性,驾驭人性等等。作者虽然旁征博引,但是总体而言不能算科学。当然,人性这东西,想要科学可能确实有难度。作者也不装,能有理论的地方就讲一点理论,没有的就直接举例子,讲故事,甚至是段子。
权威性肯定受损,启发性却完全不打折扣。试图用纯理性的方式去理解人性,可能出发点就背离了初衷。
非要挑毛病,可能就是有点重复。不光是章节与章节,比如48个法则,完全不重复真的有点难。甚至书和书之间。作者还有许多相关题目的书,例如Art of Seduction(诱惑的艺术),33 Strategies of War(战争的33个战略),Mastery(精通)。我怀疑互相之间都有关联。记得在哪里看过,绝大多数科学家在有一个重大发现之后,很难有第二个。大概是这个道理。第一个发现是如此之成功,这个成功反而成为包袱,很难自我突破。
摘抄几个金句(作者也是引用的):
- “When people are free to do as they please, they usually imitate each other.”(当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行事时,他们通常会互相模仿。
)
- “Madness is something rare in individuals, but in groups, parties, peoples, and ages, it is the rule.”(疯狂,在个人中少见,但是在群体党派民族和历史中是常规。
)
- “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with almost any how.” (知道为什么活的人,几乎可以容忍任何活着的方式。
)
- “They become devout atheists, not realizing that the concept of God cannot be proven or disproven. It is a belief either way... True rationality should be sober and skeptical about its own powers and not publicize itself.”(他们变成虔诚的无神论者,而没有意识到上帝这个概念无法被证明或证伪,所以不论是否信神,都是一种信念...真正的理智很清楚并对自己的力量持怀疑态度,而不是自我宣传。
)
- “The years teach much, which the days never know.” (“年”可以教我们许多,而“天”什么也不懂。
意思就是,把眼光放远,做时间的朋友,学会享受长反馈周期。
)
- “Your first impulse should always be to find the evidence that disconfirms your most cherished beliefs and those of others.” (你的第一冲动应该是寻找你最宝贵信念的相反证据。
)
推荐指数:4颗星。(扣一颗,因为实在太阴暗。可能只适合我这种天真无邪心地善良的人读一读认识一下真实世界哈哈哈哈哈)
4. Team of Teams: New Rules of Engagement for a Complex World by General Stanley McChrystal(中译本:
赋能)
作者是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官,美军驻阿富汗最高指挥官。这种真牛人的书,总是值得看的。听另外一个将军讲座时说,战争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虽然说一个将军说这话难免有偏见,但是仔细想想战争是关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生与死,所以说战争积聚了最高智慧,似乎也算合理。
这本书关于在新的时代、新的科技、新的环境下,组织应该如何演化才能保持高效。很多有趣的点(比如看到强大的美军被“小米加步枪”一般的塔利班游击队打得找不着北)。
摘抄几个关于授权的金句吧:
1)
Eyes on, hands off(眼睛盯着,手松开)
。管理成熟团队在复杂多变环境下时可以遵循的原则。和“trust but verify"(相信但是确认)类似,就是虽然授权,但是不是完全不管。因为下面的信息越透明,上面的人越不需要做决策。
2)
From chess master to gardner(从象棋大师到园丁)
。在VUCA时代(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leader的角色需要转变。从唯一的大脑(而团队只是被动发挥作用的棋子),变成创造和管理环境的园丁(使得团队可以茁壮成长,自我发挥)。事情足够简单和确定的时候,象棋大师模式是最高效的。VUCA时代则完全不同。
3)
原来,下属提供信息,上司提供决策;
现在,这个模式可以反过来。
这个点还挺颠覆我的。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上司做决策水平高(假设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到底是因为水平高,还是只是因为获得的信息更全面?如果仅仅是信息层面的优势,那为什么不把这个优势给到下属呢?
就算下属的决策能力确实更低,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权衡,就是延迟(等待不在现场的上司做决策)和错误(下属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决策但是非最优解)。有的时候,延迟是更糟糕的事情。错误但是快速的决策,如果后果不严重,并且有快速学习和调整跟进,其实是非常有效的做事方式。而且,团队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了锻炼。
我觉得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心理的问题。作为上司,有几个人能够心平气和地承认,下属可能比自己强?有几个人能够接受不但放权,还要充分共享信息(信息也是权力的一种体现形式)?有几个人能够接受给下属犯错的机会?有几个人能够为了长期,而放弃短期利益?
上述的几个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面子的问题,在很多公司文化里,可能也意味着职位安全的问题。所以,任何管理技巧,没有合适的文化支撑,都是白扯。
推荐指数:4颗星。(扣一颗,因为军事和现实有许多能借鉴的地方,但是区别还是很大。比如战场上没有共赢,只有你死我活;比如战场上的管理是绝对权威,而商场上不是,等等等等)
5. Measure What Matters by John Doerr(测量最重要的事)
(谷歌的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说,他希望他们19年前创立谷歌的时候能有这本书。写这本书的是一个硅谷的传奇风险投资人。)
(中译本叫这就是OKR。叫OKR的书很多,质量参差不齐。)
看到OKR,我猜很多同学自动想到KPI。我也七荤八素被绕了很久,特别还看了许多类似“KPI害死了Sony”之类耸人听闻的文章。后来看了几本书,实践了一段时间,和一些人聊聊,逐渐发现类似“KPI是害人精”之类的说法就是愚蠢。菜刀砍死人了,难道我们还要废除菜刀不成?
不过呢,OKR确实没有那么神奇。并不适合所有公司的所有部门的所有阶段,而且推行起来真的不容易。按照我们公司推行的情况,真正推起来恐怕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只能是自上而下,慢慢动。
我现在的理解,OKR用来定义关键性的战略性的指标,KPI用来定义日常管理指标,就挺好。没必要严格区分,过度纠结定义。
回到书,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毕竟是大牛写的。比其它没怎么真正做过管理的人写的书好看多了。
摘抄几个金句:
- “Accountability with respect for other’s failings, and accountability with vulnerability for our own.” 带着尊重地让别人为其失败负责,带着柔软和谦虚地让自己对自己的失败负责
(翻译得有点别扭…vulnerability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表面是脆弱的意思,翻译成“示弱”有点太刻意,而“谦虚”又不准确。求指导。)
- “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文化可以轻松打败战略。)
- “Bad companies are destroyed by crisis, good companies survive them, great companies are improved by them.”(坏公司被危机毁灭,好公司经历过危机后扔能生存,伟大的公司因危机而进步。所谓反脆弱。)
- “It is our choices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选择比能力更能说明真实的我们是什么。)
- We don’t hire smart to tell them what to do, we hire smart people so they can tell us what to do.” (我们雇聪明人不是为了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而是为了让他们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 “We do not learn from experience, 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我们从经验中学不到什么,我们从对经验的思考中学习。)
- “The biggest risk of all, is not taking one.” (不冒险是最大的风险。)
- “The harder the goal,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erformance. Although subjects with very hard goals reach their goals far less often than subjects with very easy goals, the former consistently perform at a higher level than the latter.” (目标高比目标低完成率低,但是做事水平更高。)
- “A 10% improvement means that you are doing the same things as everybody else. You probably won’t fail spectacularly, but you are guaranteed not to succeed wildly.” (10%的提升说明你和其他人在做同样的事。你多半不会大败,但你肯定不会大成。)
推荐指数:4颗星。(扣一颗,因为我觉得基于硅谷高科技创业公司总结出来的东西,并不能简单推广到所有国家的所有行业)
6. The Wisdom of Finance by Mihir A. Desai(财务的智慧)
这是我超喜欢的一本书。
财务,或者说金融这个词,包含了太多太多,已经不再是对一个学科或者一类职业的统称。尤其在过去的几十年,有太多公司和个人,因为这个词,或者发大财,或者坑了很多人很多钱,或者两者皆有。
作者试图用文学和艺术的手法,以及文学和艺术当中的例子,去解释财务的一些最基础的概念,例如风险、回报、保险、价值、并购、破产重组等等。作者是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很硬核;但是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人文关怀。
摘抄几个金句:
- "...the condition of being good is such that it should always be possible for you to be morally destroyed by something that you couldn't prevent. To be a good human being is to have a kind of openness to the world, an ability to trust uncertain things beyond your own control that can lead you to be shattered in very extreme circumstances, in circumstances for which you are not yourself to blame. And I think that says something very important about the condition of the ethical life. That it is based on a trust in the uncertain, a willingness to be exposed. It's based on being more like a plant than like a jewel, something rather fragile, but whose very particular beauty is inseparable from that fragility." (原文太长但是太优美,简单翻译如下:
成为一个好的人,意味着我们要开放地对世界的态度,相信不确定的事情的能力,即使这样的事情超越我们控制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可以粉碎我们的生活,即使这些情况不是我们导致的)
- “Perhaps the most valuable lever imaginable is the esteem your colleagues, friends, and community regard you with. It enables you to mobilize resources, and you are provided remarkable latitude because of how individuals understand you and regard you." (也许我们最宝贵的杠杆,就是我们的同事朋友和社群对我们的尊重。
这种尊重可以使我们能调动资源,并且拥有巨大的空间……简单说就是个人品牌很重要。
)
- “…risk management is not a goal in and of itself - but rather a set of strategies to ensure that one can take the big bets one needs to take to truly create value."(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风险管理,而是一系列的策略使得我们可以为了真正创造价值而去冒那些不得不冒的大风险)
推荐指数:5颗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类型,就是交叉学科,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老问题,让人脑洞大开,特别过瘾)
7. On Grand Strategy by John Lewis Gaddis(大战略)
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教授,他教一门极其受欢迎的课程,后来把课程变成了书。首先,战略这东西就不是科学;其次,作者是教授而不是有实战经验的战略家(我还是不大相信没真正做过战略决策的人可以真正理解战略)。导致的结果是,书中用大量历史事件,很有趣,但是我觉得不能深究(历史本身的不可靠性)。
书中的核心思想,大概就是要平衡“聚焦”和“创新”。很有道理,但是有道理到说了和没说一样。不过最牛的道理好像都这样。
摘抄几个金句:
- “He places theory within the category of rules to which there can be exceptions, not laws that allow none. He values theories as antidotes to anecdotes, as a compression of the past transmitting experience, while making minimal claims about the future. He relies on theory for training, not as a navigational chart for the unforeseen.(他认为理论是可以有例外的规则,而不是不允许例外的法则;
他认为理论是个体案例的解药;
是过去的浓缩,传递经验而不是妄谈未来;
他依靠理论培训,而不是对未知世界的航路图。
)
- “How a theory can balance behaviors that seem themselves to be, in their relation to one another, unbalanced? Not by promising certainty.”(一个理论如何平衡那些互相之间不平衡的行为?
肯定不是通过承诺确定性。
)
- “A good judgment is a balancing act that requires rethinking core assumptions, while preserving our existing world view.” (好的判断力要平衡“反思核心假设”和“保持现有认知”。
)
- “War brings most men’s character to a level with their fortunes” (战争让多数人的品格与其时运一致。
)
推荐指数:3.5颗星。(扣1.5颗,一颗因为这书当历史书读读会觉得还学了不少战略,当战略书读就觉得不够过瘾;半颗因为,这书还是有点琐碎和拖沓和重复)
8. 知鱼之乐 by 王东岳
这本书算是作者另外一部重量级著作《物演通论》的前传。里面以短文章的形式聊了不少基本概念。这是一本口气非常大的书。作者的口吻,俨然已经把自己和达尔文黑格尔这个级别的人相提并论,甚至超越。
厉害的是,仔细读下来,并不觉得可笑,甚至很多地方发人深思。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递弱代偿”。
用网上找来的一段话解释,“
世间之物,一代一代(递)变得越来越复杂是靠舍弃自身的生存强度(弱)来实现的,而生存强度越低就需要更多的支持因素,这个支持因素就是“代偿”。
于是貌似越来越强,但是个体依赖性越来越大,总体生存度越来越低。
”
作者试图用这个基本理论去解释很多现象。比如,大分子比小分子复杂,但是更加不稳定;有机物比无机物“高级”,但是更容易毁灭;人比动物更“聪明”,但是各种毛病也更多;现代社会比古代社会更“文明”,但是也更脆弱(比如没有电这个社会就瘫痪了)……
按照作者的理论,推演下去,人类接下去会怎样?显然不大乐观……不过看过去几十年人类发展的历史,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贫富悬殊、全球变暖……
看到网上也有反对的声音,我的水平不够很难评判。但是我一贯喜欢这种用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的书。
推荐指数:4颗星。(扣一颗,因为作者的口吻总有点让人不舒服,像个自以为是的老学究……不过,不够自以为是大概也写不出这样的东西)
下面是5本稍微差一点的书:
1)
The Culture Code by Daniel Coyle
(文化密码)这本书试图破解成功公司的文化密码。主要观点是,优秀文化不是由人员的技能创造和维持的,而是依靠人员之间的关系。而人员之间的关系,是三个关键技能构成的:建立安全感,共创目标目的,共享柔弱(就是大家都不要装)。
内容挺好的,但是呢,老外的书有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为了显得有科学性,就把一些心理学实验或者理论过度放大。这本书,从建立文化角度来讲,有点浅显,有些地方也过于简化。
2)
Cultural Literacy for Religion
by Professor Mark Berkson(宗教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