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人力资源与管理者学习平台,专业、专注。GHR致力于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提升和组织转型,陪伴中国HR下一个十年的成长。GHR全平台超100万用户关注,目前已为超8000家企业提供过公开课、内训、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Duncan艺术菌  ·  极致之墅&Top villas ·  14 小时前  
内蒙古消费者协会  ·  别再迷信喝茶 ... ·  2 天前  
内蒙古消费者协会  ·  别再迷信喝茶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京东首席人力官35岁,看完她的简历,我坐不住了!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 公众号  ·  · 2024-08-01 07:1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京东集团首席人力官张雱的成功经历,并讨论了年轻化的HR与老一辈HR的不同遭遇。通过多个案例阐述了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力结构而非年龄,鼓励HR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最后介绍了GHR研究院的专家课程,可以帮助企业构建人力资源战略全景图。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张雱的成功经历与年轻一代HR的崛起

张雱作为京东集团CHO,其成功引起关注。年轻一代HR如戴珊、孟羽童等也展现出色,但真正的成功与年龄关系不大,关键在于能力结构的完备。

关键观点2: 老一辈HR的困境与能力结构的重要性

许多经验丰富的HR面临升职困境,原因在于能力结构单一。随着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单一能力已不足以支撑职业发展,能力结构的强化至关重要。

关键观点3: 能力结构的提升途径

提升能力结构的关键在于不断学习和实践。GHR研究院的专家课程可以帮助企业构建人力资源战略全景图,配套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HR提升专业能力。

关键观点4: 个人品牌与自我能力的提升

个人品牌的打造离不开能力的提升,不仅是HR,所有职场人都应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学习实践是关键,而GHR的课程提供了有效的学习途径。


正文


来 源|三茅网(ID:sanmaohr)


如今,京东官网显示,一位叫“张雱”(pāng)的89年出生的女生,与刘强东同在八位核心高管之列。


张雱,现为京东集团CHO(首席人力官),张雱凭什么这么牛?京东毫不避讳地将她的简历曝在官网上。



不过,比起张雱那些琳琅满目的头衔与成绩,最为抓眼的还是她的年龄——年仅35岁。


与此同时,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大佬背后的女人”,似乎正有一届比一届年轻之势。


2013年,阿里十八罗汉之一戴珊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PO(首席人才官),也不过30多岁。


董明珠的助理孟羽童,年仅22岁就已经让董明珠放话要将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强悍如张雱,现今正被京东拿来,作为自己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招牌。


这些年轻的HR所向披靡,相比之下,市面上很多年纪越来越大的HR,却仍然停留在基层,他们感到职场越来越难。


很多人干脆活成了“鸵鸟”,对升职加薪再也不抱希望……




我因为年纪太大

逃离了深圳


我有一个朋友,应该说是业内的前辈。他从踏入社会的第一天,就一直在做人力资源工作。


作为一个业内的超级老鸟,做起本职内的每一项工作,都井井有条,既有效率,也有效果。但他在历次内部晋升机会中,都一一失败了。


他不是没试过出去求职,面试中,所有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他都能够对答如流,但最终还是一次次被拒绝给offer。


朋友觉得一定是市场嫌自己年纪大了,所以,他前年黯然离开了深圳(这个他奋斗了十多年,曾经发誓一定要留下来的城市),返回了老家。


我很同情他的遭遇。张爱玲说“成名需趁早”,不趁早做出点成就,以后会越来越难,有生之年恐怕都难以偿愿。


但是,年纪大了,真的就不配成功吗?




你成功的早晚

由你的能力结构决定


有一次,我参加某个总裁班的培训,同组的一位学员,是国内顶尖快消企业华中地区的人力资源负责人。


他年纪看起来不小,问了之后才知道是76年的,也是个前辈了。


但他说他不算什么前辈,并十分谦逊地地告诉我,他虽然也读过一个地方的大专,但以前“不务正业”,做了十多年的出租车司机,是“半路出家”来做HR的。


这样的差异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和他多聊了几句。细谈之下,才知道他的人生轨迹扭转得十分有戏剧性。


他非常喜欢和人打交道,多年出租车司机的经验,也让他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


当时网约车还没流行,他认识了一位老顾客,老主顾经常让他去机场往返接送,后来双方深入了解后,老主顾把他到现在这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担任基层岗位。


但是这位朋友并不满足于岗位职责,和内部偶尔进行的专业培训,他做HR只认一点:


人力资源就是“管人”的,管人的前提是先要了解人。


于是他花了三年多时间做了各种各样的岗位,比如促销员、业务员、会计、收款员、行政人力资源等等,基本把快消行业内的岗位轮了个遍。


我很诧异,因为据我对快消行业管理文化的了解,都是偏管控和求稳的,怎么会让他有轮岗机会呢?


他的回答再一次让我敬服。


他说,他做HR后他结识了很多HR同行,很多的工作经验,都是自己求同行介绍长期“兼职”来获得的。


几年以后,丰富的经历给他带来了收获。集团开设河南分公司,需要一个全能的多面手来开拓人力资源工作,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这个朋友的经历,刷新了我的许多认知,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能力结构”。


他的大器晚成。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能力结构”成了。


反观此前那位离开深圳的朋友,他的失败未必是年龄问题,据我对他的了解,他的能力结构本身也有问题。


他虽然本职工作做得还不错,但是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顶层思考能力等都是他的短板,所以很难晋升,面试时也很难自圆其说。


也就是说,他的能力虽然积累了很多年,但只是单一积累。


随着市场环境和人才市场急剧变化,单一积累只会让职业生涯越走越窄,要想不被市场抛弃,HR需要主动向世界伸出更多触角。


说到底,像戴珊、张雱、孟羽童这样的“早成者”,她们的成功与年龄有关吗?


其实,与她们崭露头角时年龄相仿的人,更多的还在基层默默积累,可见她们的年龄并非优势,只是媒体和网友喜闻乐见所谓的“年少早成”。


她们的成功与“多触角”的能力结构更加相关。显然,作为阿里的早期员工、和京东、格力的管培生,戴珊、张雱、孟羽童有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内部轮岗”的机会。


轮岗机会让她们提前培养出了多元的能力结构,这才是她们年少早成的本质。


然而,大部分HR是没有这种机会的,到了年龄的天花板,他们仍然停留在基层默默地做着单一积累,这类人的确年纪越大越难升职加薪。


所以,做一个成功的HR,问题不在于年龄早晚,而在于能力结构何时能够完备的。




单一能力强的HR遍地都是

能力结构强的HR万里挑一


过去人们说,HR越老越吃香,其实是有道理的。


过去的企业要求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比如,有的企业只需要人事能力强就足够了。


这意味着,那时单一能力强。就等于能力结构强。


但是现在这些基本假设变了。现在的企业的需求更多元,既要你会六大模块,要你懂战略,要你了解业务,还要你懂沟通,要你能抗压……


你会发现,今天单一能力强的HR遍地都是,能力结构强的HR才是万里挑一。


所以,如果你还在在一亩三分地里,做单一积累,你只会越老越焦虑,越老越废柴。因为今天的HR越老越吃香的背后,是HR的能力结构越来越强。


比如,像戴珊、张雱、孟羽童,以及我那位新朋友那样不断自我拓展的HR,她们一定会越来越抢手。(end)


未来的竞争不是取决于我在某公司上过多久的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