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物
最好的中文人物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人物  ·  催婚又催生,日本未来天皇一样也躲不过 ·  6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一名35岁程序员的失业自救 | 我们这一年 ·  昨天  
环球人物  ·  “90后”女博士,吸引百万网友干大事 ·  4 天前  
每日人物  ·  省了一年的钱,今天全送给你们了 ·  4 天前  
环球人物  ·  博导“跨界”送外卖,图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物

气象先生宋英杰: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秋分福利

人物  · 公众号  · 人物  · 2017-09-23 09:00

正文


每年9月23日前后,是秋分,到了昼夜平分之时。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依然是一刀切地以昼夜平分日(相当于春分和秋分)作为春季和秋季的起始日。诗云: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在诗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满月将秋色平分。实际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一位旅居欧洲多年的朋友对我说:每年到夏至那一天,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因为白昼由盛而衰了。到秋分的那一天,心里又会咯噔一下,因为开始昼短夜长了。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往往带给人们别样的心念。


对于气温,我的感触是:初秋,升降随意;中秋,反弹无力;深秋,保持不易。初秋的气温像减肥,刚刚降了又反弹。中秋的气温像大盘,降下容易升上难。深秋的气温像工资,没降就算涨了钱。 





文|宋英杰






夏、秋、冬的博弈转折


秋分时季节版图上,秋坐拥约620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并意欲接管夏的江北地盘。


就在秋与夏在长江沿线胶着之时,冬已从青藏高原大本营悄然出山,并借助外援,在天山和大兴安岭将秋击溃,赢得两片飞地。冬的领地迅速扩至约188万平方公里。此时,夏的疆土只剩下约152万平方公里,仅为盛夏时代的1/4,在夏、秋、冬的三足鼎立中位居末席。由于有副热带高压这个外部势力的资助,并有气候变暖的国际形势,此时,夏之阵地易守难攻。


秋分,恰是夏、秋、冬三国博弈格局的转折点。


季节版图上的焦点:秋分前,主要是夏、秋间的纠纷,秋蚕食夏的领土;秋分后,主要是秋、冬间的争端,冬鲸吞秋的属地。


秋分时节,夏、秋的气候分界线已至长江沿线。此后,秋在南线攻掠的余地已然有限,在北线将遭遇冬的加速入侵。所以,秋分时节,是秋之疆域短暂的全盛时期。





木犀热


农历八月,雅称桂月,秋分恰是桂香时节。


秋分时节,南方往往依然暑热未消,还难以把每只秋老虎都关进笼子里。旧时,人们把这时的闷热天气,称为木犀蒸,闷热都被说得如此文雅。


范成大《吴郡志》记载:桂,本岭南木,吴地不常有之,唐时始有植者。浙人呼岩桂曰木犀,以木之纹理如犀也。有早晚两种。在秋分节开者,曰早桂。在寒露节开者,曰晚桂。将花之时,必有数日鏖热如溽暑,谓之木犀热。言蒸郁而始花也。自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


以前在北京,我对于木犀蒸自是没有切身的感触,因为秋分时节,北京早已秋凉如水。


2015 年,秋分日我赶巧到湖南出差,恰好邂逅金桂。其时天气依然闷热,爱出汗的我还随身携带着暑期出差的标配:毛巾。两天之后,临走时,天气迥异。一场风雨之后,木犀蒸已然变成了木犀凉,真的是金风催蕊、玉露零香。于是我以此发了一条微博:迎候你时,一树芬芳;送别你时,满庭花雨。催蕊零香的凉爽,却让人顿生一丝小伤感。



 图|网络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的音乐情境,正是出自云销雨霁的秋分时节。


秋季来临,很多地区的降水量锐减。以北京为例,与8 月相比,北京9 月的降水量会减少72%,10 月减少86%。


记得唐代李贺有一句诗:少年心事当拿云。少年心性豪放,会有摘下云朵的想法。但仔细想来,拿云应该是与节气有关的技术活。卷云太远,纤细又轻薄,摘云仿佛只扯下了几片羽毛,没有摘云的仪式感和获得感。层云低垂着、铺展着,灰蒙蒙的,感觉脏兮兮的,有点像黑心棉,估计有精神洁癖的少年不屑去摘。乌头风、白头雨的积雨云,像恐怖片似的,少年就别摘了,电闪雷鸣的,多危险啊。春季风太大,流云不容易摘。冬季天太冷,摘到的可能是一手雪糕。还是摘秋天白云满地无人扫的淡积云吧,高洁、雅致。而且秋分雷始收声,雷公、电母一般也不会搅局。



图|网络



秋分的云


秋天来得早,云彩质量好;赶紧摘几朵,回家做棉袄。


俗话说:二八月,看巧云。


夏季,要么是自我拔高的积雨云,黑云翻墨、惊雷震天、白雨跳珠;要么是平铺直叙的层(积)云,沉沉地密布着,整个天空都不会显示,雨下得拖泥带水。避之不及,怎会有看云的心情?!


到了秋季,水汽蒸发减少,而气压梯度加大,大气的通透性和洁净度提高,流动性增强。总云量减少,其中高云的比例增加。由厚重改为轻灵,高天上流云。此时的云,宜人而不扰人,如丝如缕,淡薄、高远,纤云弄巧,更具动感和色彩,更可谓 云彩。且鸿雁二月北上,八月南下,所以古时,二八月,看的是流云、飞鸿的时令之美。


二八月,乱穿衣,乱穿衣的时节看巧云。


气象谚语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处处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时。那么,秋分是否真的白云多呢?我选取了几个代表性城市,先看看北京、南京各个时节的云量。


与大暑时相比,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了44%,低云量更是减少了65%。秋分时节,至少在整个秋季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那种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最高的时候。由夏到秋,阴沉到非黑即灰的低云,在秋分时确实是最少的。白云的比例提高了,但总量还是略显紧俏。


与大暑时相比,南京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只减少了5%,但低云量减少19%。总云量几乎还那么多,减少的是低云。北京是白白净净的中高云在总云量中占比增加,白云还多少有些供不应求。如果说北京的秋分白云多还有点牵强,那么南京可以是这则谚语中天气的颜值担当。再看看成都和广州。成都是一座多云的城市,且秋雨缠绵。即使秋分时节,云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与大暑时相比,成都的总云量反而增加了20%,不过低云量减少了9%。白云确实多了,只是太多了。蓝天被抢戏,几乎沦为配角。如果以供求关系来制定白云的价格,那么成都秋分时的白云,真的是物美价廉。


即使到了秋分时节,广州也不敢说是残暑已消,因为一般要到霜降时节才能步入秋季,所以云依然体现着夏天的容颜。与大暑时相比,广州在秋分时节的总云量减少8%,但低云量并未减少,所以秋分白云多之说并不适合广州。广州要到小雪节气,低云才会降至最少。显然,只是简单的一句秋分白云多,并不能放之各地而皆准。


几年前,我在江西三清山记下这样一副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白天,阳光辐射,对流增强,风力加大,所以风扫殿;傍晚辐射降温,水汽凝结,云量增多,于是云封门。我之所以喜欢这副对联,就是因为它既科学,又文学。如果没有科学原理的支撑或者对于环境现象细腻的观察,所谓文采,也是难以圆融的。换一个角度,如果科学尤其是科普的文字能够有文学的加持,在人们的眼中,科学或许会更亲切、更优美。


古人对于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历时半年的雷人季节就此终结。


古人认为,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于是云和雨在秋分时节迅速减少。


立春时节蛰虫始振,尚未春暖便蠢蠢欲动。秋分时节蛰虫坯户,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们对于时令的预见力可谓天赋。


秋天,给人一种高峻邈远的感觉,能见度提高,通透、明净、干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够望穿,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所谓秋高气爽,因为温度降了,于是气爽;因为云量少了,于是秋高。尤其是低云量的锐减,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灵动的白云,高洁淡远而不沉闷压抑。所以才有短如春梦,薄如秋云的说法。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按照古人的说法,此时西方有白云起如群羊为正气,主大有年(年,谷熟也)


《诗经》有云: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上朵朵白云飘舞,甘露惠及草木。



图|网络



秋风秋雨


农历八月的雨,被称为豆花雨里俗以八月雨为豆花雨。农历八月雨后一层秋凉,花事稀落,而豆花独开,一城秋雨豆花凉


农历八月的风,被称为裂叶风,秋风吹到树叶上,伤裂叶片,故名,亦称猎叶之风。古人说: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秋风呼号,落木萧萧。撼动万物者,没有什么比风更强悍的了!这是季风气候之中,人们深刻的领悟。


猎猎西风,古时又被称为阊阖风,阊乃倡,阖乃合,秋风提示着人们需要开始倡导闭藏了。金风渐起,嘶柳鸣旌,家家整缉秋衣,砧杵之声远近相接。教场演武开操,觱篥鸣于城角。更有檐前铁马,砌下寒蛩,晨起市潮,声达户牖。此城阙之秋声也。可见,所谓的秋声,既包括自然的秋声,也包括人文的秋声。人文的秋声,更具有时代的独特印记。


对于南方而言,往往是热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区在秋分时节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云由浓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缛叶。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


季风气候,季节更迭往往是从盛行风的变化开始的。风,应约而来。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风泛须眉并骨寒。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冷气团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每次冷暖交锋几乎都伴随着暖气团的溃败和冷气团的反客为主,所以一场秋雨一场寒。但在西部一些地区,暖湿气团尚未退却,而干冷气流要么从高原北侧东移,要么从东部向西倒灌,冷暖空气时常形成乱战,导致阴雨连绵,所谓华西秋雨


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风刀霜剑,冷气团的一轮轮攻势,使寒意渐增。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当然,深秋时节,雾霾也会渐渐增多。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但古时候往往是清新、单纯的雾气,现代的雾已很难那般清新、单纯了。


秋天,作为一个过渡季节,远比夏或冬短暂,却是诗词歌赋的丰产季节,一如作物。秋兴秋悲,乡愁心事,家国情怀,我最喜欢那一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秋分福利 


《二十四节气志》

著:宋英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0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内心记录生活律动的方式,是历法之外的历法,是岁时生活的句读和标点。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首次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点击文末留言,讲述你印象中关于秋分时节的故事和回忆,我们将在下周一(25日)抽取点赞数前八的读者,每人送出一本《二十四节气志》。



没看够?

长按二维码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更多精彩的故事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