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货币作为一种面值介于金铜之间的理想型货币,材质稳定,携带方便,不受国界限制,且并不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力和发行银行的信用,因此能够在民间的市场交易中广泛流通,尤其适用于土地买卖等大宗交易,银元逐渐取代了宝钞和铜钱,成为了主要的交换媒介。
白银货币化的普及是从明代开始,整个过程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白银货币化并不是皇帝颁发的诏令,而是一个自发性的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白银“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也是中国古代早期市场经济的萌发,商品经济高度的发达,即使是国内的商业也是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影响,更引发了明朝财政体制的变化。
明朝中后期,由于国家运行的巨大需求,朝廷实施财政货币化改革,将传统的赋役制度转变为以白银为基准的赋税制度。这一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张居正,他在万历初年推行了“一条鞭法”,使税制得以简化,他规定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折算为白银缴纳,统一了财政会计的计量单位和税收形态,使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身份到契约开始转变,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官方规定的白银和铜钱的兑换比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维持。由于白银和铜钱的总量并非政府所能完全控制,官方兑换比率往往滞后于市场自然兑换比率。最终,官方兑换比率仅在纳税时才具有实际意义,在民间交易中更多还是遵循市场的自然兑换比率。
白银市场崛起和财政货币化,催生了白银的海外流入。依托菲律宾作为贸易据点,西班牙人热衷于从中国采购瓷器、丝绸及茶叶等珍品,再将这些高质量货物转卖至欧洲市场,以此牟取暴利。当时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曾出现银两、铜钱和银元并行流通、三足鼎立的局面。明代学者张燮的《东西洋考》书中曾记载:“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也无几。”
在明朝的兴衰史中,福建商人与西班牙殖民者之间的贸易使大量美洲白银涌入,成为满足国内流通需求的关键,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些货币除参与流通外,还影响了福建当地的人文风俗:很多人会把一些白银货币通过焊接加工成银纽扣、裤带、手链、链坠、头钗等,这些配饰在当时泉州是身份和富贵的象征。适龄女子的嫁妆箱四角也要放些银元压箱底;有的还用银元“滚床”,寓意招财进宝;或将银元焊成“八卦”“七连贯”银链给小孩佩带,用来驱邪、祈福;有人用银元煮水给小孩喝,用以“压惊”。此外,银元也常被用于陪葬和窖藏。在中国,人们习惯将当时的西班牙银币称为“银元”或“银圆”,这一称呼甚至影响了人民币的单位“圆”及“元”。另外,日本的“円”和韩国的“원”也受到了这一传统的影响。
※
推荐阅读
王巍的著作《金融可以创造历史》
林南中的著作
《闽海币缘》《漳州外来货币概述》
弗朗茨·费迪南德的著作
《白银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