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和拉美继续扮演着贸易伙伴、投资促进者和金融后盾的重要角色,但鉴于中国经济转型调整所引发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未来双方间的这种关系将如何发展演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与非洲的交往中中国采取的姿态干预色彩更浓,目的在于保护自身的商业利益、强化其与诸多产品市场间的贸易纽带、对战略供应基地做更多投资、推进有助于贸易和投资的金融倡议。
中方企业植根非洲,正抢占有利地位以更低的价格获取当地采矿业资源,从而保障长期战略供应,这一幕在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DRC)和刚果(布)这些盛产铜矿的国家已在上演。
中国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拥有的战略人脉使其能够将非洲低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己所用,同时开拓利用非洲当地部分低上至中下收入城市化群体扩大中的需求。
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将着眼于巩固其在当地的存在,开拓非洲飞速增长的消费市场,在更接近终端客户的地方建设生产基地,享受非洲自由贸易协议(包括区域性经济共同体及与主要国际伙伴达成的此类协议)的成果,建立生产基地回馈国内的价值链和消费市场。
中国需求下降的直接影响及其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间接影响(表现为价格走低)迫使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政策调整,南美大宗商品出口国尤为如此,而这种调整仍在进行之中。经济学人智库预测认为2016年地区GDP将萎缩0.3%。
作为就当地决策者对贸易逆差日益扩大关切的一种回应,中国试图“重启”其与拉美国家的关系,重点放在投资和技术合作领域,涉及的行业也日益多样化,这类活动有望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助力研发工作、提高地区长期增长率。
未来预期中中国国民收入和拉美国家人均收入的趋近也应当有助于拉美地区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农商经济等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这有望平衡双方间的贸易关系。
未来拉美国家要想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就必须推行提高生产率的改革、改善区内贸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