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广发证券研究小组
乐加栋、邢莘、张春娥、谢淼等
乐加栋 / 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兼董事总经理,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拥有15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
代表性的报告:
《房地产行业:央行831新政,本轮地产预期的“分水岭”》
《华润置地(01109.HK):韧性生长,万象更新》
《房地产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与时舒卷,和光同尘》
《房地产行业“517新政”点评:重大转变,方向明确,力度空前》
《房地产行业:沪广深放松,高能级城市有望进入上行周期》
2024年新房成交规模仍然下跌,新房和二手房总交易规模相对稳定。根据统计局数据,2024年1—11月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金额分别下降16%、21%,回顾2020—2024年,新房成交面积下行经历了4个平台,从20.1亿平米下降至9.35亿平米,后三个平台降幅为37.8%、19.2%、7.4%,降幅逐步收窄。从2024年新房表现来看,“9·24”新政效果强于“5·17”,政策脉冲的原理存在一定区别,市场潜在购买意愿的释放对于稳定预期的政策反馈更显著,而对于行政类政策的反馈则较为平淡,且政策效果持续时间也更短。二手房成交面积则从2023年开始增长,2023年同比增长23%,预计2024年全年涨幅在13%左右。将新房、二手房作为整体来看,2024年预计全年总成交面积下降3%,过去3年全国新房、二手房总交易规模相对稳定。
政策发力叠加价格回调,购房负担率大幅下降,市场具备企稳条件。购房总负担率是一个考虑了房价、收入、首付、利率四个因素衡量居民短期购房难度的指标,2021年3月至2024年10月,行业依次经历了房价下跌、收入增长、利率下降、首付下调,根据团队测算,中国购房总负担率从97%降至55%,累计下降42个百分点。对比海外经验,日本均衡期购房负担率平均为46%,美国购房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期(2009—2021年)平均为47%,与日本、美国均衡期水平相比,目前我国购房负担率下降空间约为5%—10%,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具备自发企稳的条件。
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既有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长期的发展又决定于大环境的表现。从美国、日本的经验看,我们要做的首先是避免进入持续下行周期,短期就需要通过进一步降低“居民购房负担”来实现成交的持续放量。在利率、首付政策空间较小,政策有希望稳定价格的情况下,最大可能调整的就是在分母上做加法,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提升居民的购买能力。中央政策明确表明“止跌回稳”与“稳住股市楼市”预期,政策能动性提高,货币发力叠加强预期管理,2025年房地产市场大概率将走出预期持续恶化的“负循环”。
乐观、悲观情况下,2025年预计房地产销售面积分别同比增长5%、下降6%,市场下行速度将有所放缓,政策思路若不做大的突破,则全年交易量仍存在下行压力,预计全年新房成交面积下降6%,新房、二手房成交总量下降3%,价格持续下滑,预计金额同比下降9%。若中央能够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带动下,提高对于需求侧的扶持力度,2025年市场将会迎来增长,预计2025年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1%,价格止跌回升,金额同比增长6%。
2025年土地、开工有弹性。土地、开工增量指标,2024年跟随销售持续下行,预计全年下滑仍将超过20%,且拿地开工率较低的问题已经广泛影响产业链的相应逻辑。预期修复对土地成交和开工的影响会更加显著,乐观预期下,拿地强度及开工率均有所好转,2025年商住用地出让金同比增长14%、开工面积增长9%。悲观预期情境下,投资强度下降,开工率不变,则2025年土地成交金额下降14%,开工面积下滑13%。
施工、竣工、投资等指标依然处于下行阶段。实物工作量相关指标仍有下行压力,基于主流房企土储及竣工比例测算,预计2024、2025年行业竣工面积同比分别下降25%、22%。土地购置费、施工面积对2025年投资形成拖累,乐观、悲观预期2025年投资分别同比下降7.6%、11.7%。
2025年强烈看好地产板块投资配置价值。2024年行业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对行业态度的变化,而2025年是行业“止跌回稳”关键年,市场大概率从“政策底”过渡到“价格底”。2025年投资大逻辑是,价格预期企稳下企业基本面修复,选择具备强投资能力、短期销售增速快的龙头企业。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持续性不及预期;市场景气度进一步回落的风险;企业盈利能力的修复节奏低于预期。(观点来自2024年12月发布的《房地产行业2025年投资策略:风雷一朝至,长舒万里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