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据此完成1—3题。
1.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
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
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
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2.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
A.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
B.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C.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
D.城市群的合理布局
3.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
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
D.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下期揭晓。
上期答案(6月5日):
1.D 2.B 3.B
解析:
1.由材料分析可知,由“山体效应”可知,山体内部温度高于山体外部。“山体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山体基面高度、降水和山体的大小。泰山位于我国的山东,华山位于我国的山西,阴山位于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三个山脉的山体较小,而且降水较少,因此“山体效应”并不强显著,横断山脉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成南北走向,山体高大,而且来自印度样的湿润气流可以进入山谷,降水较多,因此,该山脉的 “山体效应”最为显著,故答案选D。
2.由材料分析可知,山体内部的气温高于山体外部的气温,主要是由于山体内外热交换较少的原因,A正确;由材料分析可知,山体温度较高是由于山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转换成长波热能的原因,并非大气的保温作用,B错误;晴天多,光照强,山体才容易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C正确;而且,基面高,空气稀薄,大气易被加热,D正确。故答案选B。
3.由山体效应的现象可知,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类似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故答案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