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两天朋友圈晒“十八岁嫩照”和玩微信小游戏“跳一跳”很火,“跳一跳”也确实能磨炼人的心性,但我相信聪明的你,不会轻易将宝贵的元旦假期浪费在这上面。
2018年的元旦,可以怎么过呢?
不妨听听我的建议。
早上,你可以看看新鲜出炉的《黑镜》第四季。
这一季共有六集,目前豆瓣上的评分是8.6分,与前三季相比,分数确实有所下降,要知道,第一季共有将近二十万人参与评分,而第一季的得分,是9.3分。
既然分数不如往季,那为什么还要推荐你看呢?
就拿第一集来说事吧。
这一集名叫《卡利斯特号》,一上来就带你走进宇宙飞船的世界里,当你以为这是在模仿《星际迷航》,却又发现,呀,原来刚才呈现的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虚拟世界。
这……也不算太特别呀。
再次回到虚拟世界,我勒个去,原来男主是虚拟世界的开发者,他自己给自己搞了个专属的版本,然后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神一样的存在。
这……也还是不算太特别呀。
直到你和我一样发现男主偷偷地拿了女主喝完扔掉的咖啡纸杯。难道他是想拿回家自己收藏?不,比这更变态一百倍一千倍,他拿回家从杯子上复制了女主的DNA,然后把女主复制进了他的那个专属世界里去了。
等女主的复制品发现这一事实后,她居然选择了反抗。她找到了这个虚拟世界的漏洞,通过它真实世界发生联系,最终重获自由,而且还把男主彻底地困在了虚拟世界中不能动弹。
那么,问题来了。
应该说,虚拟世界中的复制人,其实不过就是一串数据。真实世界中的人在虚拟世界中奴役这些虚拟数据,不行吗?我们现在玩的网游、手游,不就是这样吗?
可是,换一个角度想,假设将来某一天,真的有人复制了你的DNA,在他的虚拟世界里容易摆弄你的复制品,你能接受吗?
这就是我依然推荐你看《黑镜》第四季的原因:
它可能不像前面三季那么黑暗,但当我们看完每一集的故事之后,我们仍然会陷入对科技与人性的深深反思。
等你看完《黑镜》第四季,估计时间也到了十四时许了,出去散下步,
然后你可以继续看看吴晓波的新书《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我是从大一开始看吴晓波的《大败局》的,一晃十二年过去了,而吴晓波对中国企业的观察和思考,从未停止过。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看?
首先当然是因为这本书中有最真实的“水大鱼大”。
“水”是时势,是2008年许家印的恒大在年初以41亿元取得位于广州员村的绢麻厂地块,没多久就遇上经济衰退,楼价大跌,是2008年底中央政府启动“四万亿计划”,到了2009年底许家印就成了中国首富。
“鱼”是企业和企业家,是浙江的吴英,是买下沃尔沃的李书福,是花钱建下大量博物馆的樊建川。
更重要的是,我们或许能跟着吴晓波的笔端,通过回顾这十年的变化,看清“水”将往何去,“鱼”是如何变大的。
要知道,2018年这才将将来到,而2018年这一章节,吴晓波已经在书中写就。
他在这一章写道:
“对抗焦虑的最好手段,也许仍然是不甘现状和剑及履及的进步。”
他分析,中国经济变革的动力来自制度创新、容忍非均衡、规模效应、技术破壁,他还认为,“
在科技进步的意义上,‘四十不惑’的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
”
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看完此书后,内心沸腾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到了晚上的18时,请你一定要打开央视音乐频道。
届时,201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会全球同步直播。
这场音乐会中,最值得你我注意的,首先是上半场结束前的最后一曲,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威廉·退尔加洛普》。
2018年是焦阿基诺·罗西尼逝世150周年,而这首快速加洛普正是选用了罗西尼著名的《威廉·退尔序曲》终曲部分那令人激动的进行曲主题。因此,选用该曲,正是为了表达对这位伟大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的敬意。
我们更加不能忽视下半场的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魔弹快速波尔卡》。
199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也曾演奏过这首乐曲,当临近尾声时,定音鼓手和一名低音大提琴师出人意料地举起长枪朝天射击,难保今年不会“故伎重演”。
我觉得,每年元旦时,一家人一起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仪式。
这是为什么?
田艺苗在回答“我们为什么听古典音乐”这一问题时,是这么说的:
一个匆匆赶路的年轻人,在细雨中穿过熙攘的斑马线,如果他此时耳机里播放的是巴赫无伴奏,他大概会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念,好像怀揣了一个秘密的理想,即使他神情焦虑也显得高贵有诗意,与那些为生计奔波的普通青年不太一样。一个人听的音乐是高雅的,他的形象面貌会更有气质,他也不会说出难听的话做难看的事情,他多少可以克服一些做人的弱点。
我以为,古典音乐对于公众,就是一种教养。
当然,如果你这个时间段没能欣赏到电视直播,你还可以上网易云音乐,直接搜“201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有人帮你整理好了全部曲目。
最近,我把这些乐曲都下载下来,开车的时候,听着这些音乐,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