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军特色军人保障标识牌
【专访对象】
军委后勤保障部综合计划局负责人
记者:研制我军军人保障标识牌系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负责人:按照“系统整体设计、体系建设,数据一人一数、一数一源,标牌实用多能、安全便携,应用立足保障、兼顾管理”的原则,重点设计研制军人保障标识牌、识读设备和管理软件,集成融合相关指挥保障信息系统,扩充完善军人保障卡数据库,配套修订相关法规制度。
一是研制军人保障标识牌。
借鉴外军身份识别牌优长,充分考虑未来战场环境和保障管理需要,采用先进实用新材料和智能芯片技术,按照军队密码保密体制,研制集军人保障卡、电子伤票、身份标识等应用于一体的标识牌,
成为我军军人平战时辨别身份的重要标识。
二是扩充军队人员基础数据库。
以军人保障标识牌实际应用为牵引,以军人保障卡现有后台数据库为基础,统筹考虑战时衣、食、救、住、行需求,
以及参战实力统计、战斗减员、伤亡抚恤等需要
,研究制定统一的数据目录体系和标准规范,充实数据内容,逐步形成军队人员基础数据库。
三是研发军人保障标识牌信息系统。
遵循全军信息系统建设技术体制,以军人保障卡系统为主体,增加
战时需求感知、实力管理、救治搜寻、体征监测、信息服务等功能
,研制相关系统,衔接贯通后勤供应保障和作战指挥信息系统,构建军人保障标识牌应用管理软件体系。
四是制定军人保障标识牌配套制度。
研究制定军人保障标识牌制作发放、使用管理、勤务保障等制度,完善战备训练、作战保障、部队管理等规定,健全数据更新、网络联通、系统运维、安全防护等措施,形成“建、用、训、管”一体的制度机制。
记者:我军军人保障标识牌基本功能定位是什么?
负责人:设计上重点突出6种功能:
一是
保留了军人保障卡“依卡管理、凭卡供应”的功能。
二是身份认证与人员全域管理,
记录个人指纹和部职别等信息,能够识别军人身份、有效防范假军人
,拓展重要场所、特殊人群等管理功能。
三是保障需求感知,准确统计各类参战人员数量、类别、位置等动态信息,
快速掌握衣、食、救、住、行等保障需求
,为筹划实施战场精确保障提供实时数据。
四是战场人员呼救、搜索、救治,在一定的范围内
具备呼救和搜索功能
,实时采集、存储和传输电子伤票信息,
提供生命体征监测手段
,并通过牌牌记录的血型、过敏史、医疗史等信息,为野战用药、输血、输液和战场救治提供信息支持。
五是遗骸辨认,通过记录个人姓名、军人保障号和生物特征信息,
能够准确辨认遗体、确认遗骸,为安置和抚恤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六是
保障业务协同
,以军人保障标识牌为基础,构建以人员保障为主线的共享、协作、互通保障模式。
记者:在陆军某部试验试用取得哪些成果?
负责人:2015年4月,组织军人保障标识牌原型系统在陆军某部试验试用,军地有关科研单位和试验部队共同研究制定了《军人保障标识牌部队试验试用大纲》。
测试任务部队展开主牌、无源副牌、有源副牌、手持机等设备的测试,检验佩戴标识牌进行装备操作和体能训练时的
舒适性、安全性
,利用训练基地复杂电磁环境,测试不同条件下标识牌
电子特性
,检验佩戴标识牌对电台(或无线)、有线、报话等专业训练的影响;组织实战环境下标识牌基本性能测试,测试系统
耐严寒、耐高温、耐潮湿
等特性;通过战术演练行动,为研制改进和总体方案完善提供实践数据。
记者:这次组织在海军、空军、火箭军部队展开全面试验试用有哪些重点?
负责人:一是试勤务应用。论证牌的搜救功能在不同环境中的适用性;
研究论证军人保障标识牌“一号”“一窗”“一网”服务保障模式
,解决军人保障标识牌身份认证、持牌保障和后勤虚拟专网应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