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6 日一过去,贝聿铭先生就是百岁老人了,因为健康而长寿,他可以持续地体验所设计作品的变迁和意义。
对人生而言,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但对时间而言,人生是最难踩的鼓点。
贝聿铭的一生,不仅是永不偏航的舵手,还是人生轨迹里始终踩着命运鼓点的乐手。如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场,一连串Duang、Duang、Duang的音符,正是他与时代共振的回响,这一次次共振或许是命运的巧合,每一次都把他推上了时代的潮头。
▲贝聿铭丨一生充满时代厄运与命运恩宠的百岁老人
他的人生跨越了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是无与伦比的,所经历的动荡也是史无前例的。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他总能踩到车辙中最平坦的部分。在历史最不堪的时期,他做着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在历史最美好的时期,他又走到了时代的聚光灯下,行进到一位建筑师所能达到的极限。
命运对他的垂青,从他一出生便开始了。1917 年生于广州,随后在香港度过了十年光阴,躲过了军阀混战的年代。1927 年回到上海读书,直至 1935 赴美留学,又赶上东方巴黎「大上海」最稳定最繁华的一段时期。整个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成了美国象牙塔里的娇子。
不仅如此,同样的大学生活,他也依然是最幸运的那一个。1935年入学麻省理工,不久他就遇见了前来访问的勒·柯布西耶,聆听学生心目中的神级大师的教诲,被他称为「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
▲勒·柯布西耶丨20世纪最多才多艺的大师,文艺复兴式的巨人
同样是学建筑,他因在艺术与工程之间游离,给了他多重的思考范式。起初因美术功底没信心,而放弃建筑学,改学建筑工程,后来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亲自劝说下,他才转回建筑学。这位名为威廉·爱默生的院长,乃是知名文学家爱默生的侄孙。
在建筑工程专业上的一进一出,让他彻底从美术传统中找到了工程师的自信,懂得了工程上的形式主义,有着天然的缺陷。后人尊称他是「现代主义最后一位大师」,其实在他学业之始,因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他就学会了用文化的底蕴去圆艺术的场,也就是古希腊传统所重视的,遵循普遍的真理,而不是一般的教条。
等到他在哈佛大学师承格罗比乌斯时,与这位现代主义建筑学的泰斗争论的焦点,正是在「国际风格」之下,文化何以立足。
▲格罗比乌斯丨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对普遍性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他后期的作品,也体现在他整个的人生中。东方面孔的美国公民、标志性的笑容、得体的言行举止、高贵的出身与完美的教育,这些公认的东方式美德,无不体现了西方人对东方绅士的想象,也因此成为了畅行东西方世界的通行证。
1948 年,他离开哈佛,投身社会。第一份工作是在齐肯多夫公司管理设计部门。这家地产公司是美国战后重建的领先地产商,他是这家地产商的第一位华人设计主管。
此后 12 年的住宅设计从业生涯,促使他建立起了对优秀建筑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定义优秀建筑,同时让他懂得,好项目的精髓是适用,是经济社会的产物,而不完全出自精妙的创意和构思。
他形容齐肯多夫是「最有想象力的开发商」,齐肯多夫也把他从象牙塔推向了最繁华的新世界,注入了学校所无法经历的部分,让他学会了怎么获得政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如何辩证地认识土地,这一条是许多建筑大师都不具备的素养。
▲齐肯多夫丨美国著名地产商,贝聿铭的第三位老师
虽然那个时代,建筑界所推崇的建筑师绝对不是地产商的雇员,但是他踩到了时代的鼓点,战后重建,最需要住宅,而不是耀眼的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等他 1960 年决定离开创业时,建筑行业的脉搏已开始向地标性建筑转移。
创业之后,他把房地产实用性和与身俱来的东方式优雅结合了起来,他的工程学根基是最彻底的现代主义,他的文化修为又成了打通古典和现代的利器。
甚至菲利普·约翰逊也会艳羡地说:「他会用一种贵族气十足的方式谈论他的祖先和苏州的石头园林。如果我是名中国绅士,我也会这样做的。为什么不呢?」
▲菲利普·约翰逊丨获得普立兹建筑奖的第一人,
因设计「玻璃屋」而闻名
1964 年,在没有音乐厅、博物馆等设计经验的条件下,赢得了肯尼迪图书馆项目,他所凭依的正是他在地产公司的经验,对建筑的洞察——重要的是选择客户,而不是项目。比如一定要在建筑之外,获得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的赞赏。
这个项目的竞争对手是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他们是那种即使输在他们面前,也会很荣耀的真正的大师。但是,贝聿铭赢了。
他再次赢下这两位对手,则是 1978 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这个作品为他赢得了 1983 年度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紧接着就到了他本人最骄傲、也是世人最称道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艺术家最大的成就是让作品穿越浮华成为必需与永恒
当站在今天的玻璃金字塔向外看,视线穿过杜勒伊花园和协和广场,穿过香榭丽舍大道和凯旋门,可以看到最远端的拉德芳斯新凯旋门。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乃至巴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所推崇的作品的力量,成为永恒的、必需的,而不是时髦的、浮华的建筑。
秉持这种思想,也是他不加入任何流派的原因,成为整体不可或缺的唯一,而不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人如其作品。他没有投入任何建筑运动,没有通过传道授业吸引大批的青年追随,更没有通过著书立说把自己标签化、品牌化,所以他才能一次从文化中解脱,不带偏见和成见,回到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1982 年北京香山饭店,1982 年香港中银大厦,1985 年北京中银大厦,1996 年日本美秀美术馆,2004 年德国历史博物馆,2006 年苏州博物馆,2009 年中国驻美国大使馆,2009 年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馆
他很少谈论观念,这本该是劣势,却成了无往不利的优势。因为没有划归任何思想潮流,所以在 20 世纪观念先行的年代,他以作品而非文字来表达思想,使得自己可以轻松地获得任何国度、任何政党、任何阶层的准入。
那些在不同国度里的顶尖人物,成了与他直接对话的人。肯尼迪遗孀杰奎琳、美国三大家族之一的梅隆家族、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法国总统密特朗、德国总理科尔、卡塔尔酋长等等。
▲任何名分都会随时间流逝,
真正留下来的只有建筑本身
当然,也没有哪位建筑师像他那样,改变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的天际线,或在城市心脏放入他的作品,从北京长安街、香港中环、巴黎卢浮宫、华盛顿国会山脚下、柏林菩提树下大街等等。
他给好项目的定义是「好的业主、好的地点、好的设计」,甚至这个顺序,在他看来,也不能调换。
这个思想一直被贝聿铭·考博·傅立德建筑师事务所(英文简称PCF)所传承,没有因为贝聿铭在1990年代退休而背离。从1955年事务所成立至今,已在全球完成了200多件作品。
2013 年,在台湾建成的「Ellipse天境360 」项目是事务所新近的作品,首席设计师是创始人之一的考博,另一位声名卓著的建筑师,曾主导设计了被誉为「美国埃菲尔铁塔」的波士顿汉考克大厦。考博与贝聿铭合作长达数十年,虽然个性不同,但是他们对建筑的认知常常是一致的。
「天境360」位于台北阳明山上,建筑最高处超过台湾最高建筑台北 101,是台湾最高的住宅大楼。当然,它也是「好的业主、好的地点、好的设计」共振的标杆作品。
▲「天境360 」置身于仙境之中堪比天境
「好业主」是南国建设董事长杨健一,他对建筑有着超越时代的想象,并且愿意拿出足够的时间去实现梦想。
「好地点」是台北阳明山,台湾最壮阔的山河交汇的地方,也是台北最美的景致。
「好设计」是因为出自PCF,以举世无双的椭圆形摩天楼,360度全景,坐拥一座山、一条江、一座城,让无数山景房、江景房、城景房集体相形见绌。
▲放眼「天境360 」之外,烟火人间好似天上街市
设计师考博希望「天境360」能成为「城市中心的好公民」,这个定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PCF的设计理念里,打开PCF新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贝聿铭、考博、傅立德一直在设计「城市的英雄」,在个性化、人性化城市崛起的时代,台北「好公民」「天境360」,或许正是新时代的鼓点,只是这一次乐手换成了考博。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崔骥 编辑|潘聪峰
总编|喻潇潇 顾问|王淑琪
-商务联系-
阿牛|13311153963
微信| niuniu-fengman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