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观察
互联网行业趋势分析 商业模式分析 行业新知 IT行业事件分析. 观察人,应该是以最敏感的嗅觉说出自己对互联网的感觉,有的是基于对产品的认知,有的是基于对商业经济的趋势。或对或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一种角度.欢迎关注与投搞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二审 ... ·  昨天  
新浪科技  ·  【#高途教育近一年亏损超10亿# ... ·  3 天前  
36氪  ·  揭晓!38个项目入围2024未来城市大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观察

《离线》倒下了,症结出在哪儿?

互联网观察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2-09 19:48

正文

新年伊始,本该是万物勃发,欣欣向荣的光景,然而,就在2月6日号,《离线》杂志选择了结束“和那些影响了我们的很多阅读实验一样,离线也成为了失败却未完成的创新。”


《离线》杂志官网在2月6日发布最后一期,主编 Cris 发表了一封特殊的“读者来信”


《离线》是一本比较小众的电子杂志,熟悉的人并不多。据了解,这本电子、出版物兼备的杂志于2016年4月11日上线起,一共发布了46期,寿命仅有10个月。离线编辑部将此前的出版尝试称为“一个未完的阅读实验”。

所谓盖棺定论,现在我们尝试分析一下《离线》倒下的原因。


是内容质量的问题吗?


客观公正的来说,和互联网上众多的内容供应商相比,《离线》所提供的内容质量还是相当高的,作为一本杂志,有着严谨的制作流程:约稿、审稿、校稿、排版、印刷,倾注了一个团队全部的心血,最终承现在读者面前的东西,确实要比许多网络媒体的作品要成熟和优秀。然而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节奏太快,快到时常难以安排出专一的时间安静的读完一本书,有些会员按期收到的印刷版杂志,往往都会被束之高阁,因为大家似乎已经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屏幕阅读习惯

在运营的十个月,《离线》除了定期出版杂志、维护一个微信社群并搞了几次线下沙龙,除此之外,并未提供给订阅者所谓“更新”的玩法。因此可以说——除了“阅读”本身,《离线》团队并未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乐趣纯粹的靠内容吸引用户,很难,毕竟大家每天面对的选择太多太多,随时会通过其它的、更简便的途径获取类似的内容。至于质量,很多时候不是那么的至关重要。比如音乐,CD的音质毫无疑问是最好的,但是现在还有几人会用CD机去听音乐,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免费的网络音乐,当然发烧友除外。


是盈利模式的问题吗?


《离线》采用的是“免费+付费”(freemium)的业务模式,即杂志按周出版,用户可以双月订阅,也可以按年付费,基础会员200元一年,高级会员600元。这种模式理论来说是很完美的:既可以通过免费发展用户基数,又可以让付费用享受更好更多的服务。去年,得到、在行、知乎、分答、喜马拉雅等都在付费内容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各有所获。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深入人心,互联网的各方参于者渐渐的达成了共识:付费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所以说,《离线》既不是死在了质量上,也不是死在了收费上,而是死在了不确定上,死在了未知上。

《离线》主编李婷(Cris)在关于停刊的公告中,将《离线》停刊归结于互联网带来的“未知”:“互联网为个人生活带来了剧烈的震荡之外,还有更多激动人心的「未知」。离线在这样的未知中诞生,成为她的读者形成群体,分享故事,定义自我的空间,但她的乏力之处也是在此。未知......让读者的属性变得更难定义。”

理论上行的通的项目,在操作的过程中未必就能一帆风顺。在这个充满未知和变数的互联网世界,每一家企业除了自求多福,更需要如履薄冰,每一天都想好明天怎么活下去。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收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

jjjjj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