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
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医生可能会开一个,体检时,也会有CT这一项。
因为检查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很多人害怕甚至逃避,还有传言称,每多做一次CT,患癌风险就会更高。
事实真的如此吗?
CT是英文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即计算机断层扫描,是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
CT检查因较以往的X线拍片更能清楚地显示细小病变,减少误诊,已成为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目前各大医院使用的CT检查设定的剂量都是相对安全的,在检查中设备根据人体的不同部位设定不同的参数,并且检查过程中都使用了自动毫安扫描,较以往的检查剂量越来越低。
其实,我们每天都接受来自环境的辐射,例如坐10小时飞机所受到的辐射约为0.2毫西弗(辐射剂量),拍一次胸片约0.01毫西弗,一次胸部CT检查约为2~3毫西弗。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当剂量低于100毫西弗时,癌症风险无明显增加。
因此,对影像检查辐射的担心没有必要。
也就是说,一年里,CT检查的剂量只要不超过100毫西弗,就不会超标。平时体检、诊疗检查时,偶尔做一次CT,并不会损伤身体。
CT平扫、低剂量CT、高分辨率CT、增强CT等,CT检查有多种分类,
很多人心中疑虑:
“哪个更适合”“越贵越好吗” ?
胸部及心脏CT平扫是目前胸部疾病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显示胸廓、肺和纵隔。
相比X线片,CT密度分辨率高,对于解剖细节显示更加清晰,病灶不容易漏诊。
就像把面包切成片看,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薄片内部的信息。
其辐射剂量约为普通CT的1/5,约1辐射当量。全球人均天然辐射剂量约2.4辐射当量/年,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按照1辐射当量计算,约为人类正常生活150天的辐射剂量。
低剂量CT
虽然损失了部分分辨率,但可以满足肺部病变筛查的基本要求,做体检时多采用胸部低剂量CT。
要精确诊断病灶,还是需要常规CT检查
。
高分辨率CT适用于诊断需要观察病灶细微结构的肺部疾病,如肺弥漫性病变、肺小结节等。
它不仅可以更准确地找到肺部病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肺结节细节,还能够清晰显示肺组织的微细结构。
增强CT是指通过静脉血管内注射造影剂,然后再进行CT扫描。注射的造影剂后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在血管供应丰富的地方显影,提高了病灶检出率,同时可以显示病灶的范围、性质和血供情况,有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
这是将PET与CT融合的一项检查,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断层图像,了解全身情况。
其显像过程是将放射性核素(如18F等)标记到参与人体组织血流或代谢过程的化合物上,将其注射到受检者体内,通过体外探测器PET,探测这些核素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信号”,以此提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代谢功能。
PET-CT是一种准确率较高的肿瘤诊断方法,
一次检查时间为20~30分钟,受到的辐射剂量约10~32辐射当量。做完24小时内,尽量避免与备孕者、孕妇、儿童近距离接触。
为了不影响CT检查结果以及自身健康,做检查前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备孕、已孕、哺乳期女性受检者,应在检查前告知医生,孕期女性原则上应避免做CT检查。
-
检查前把影响结果的带有金属物质的物品摘掉,比如发夹、耳环、项链、头饰、皮带、钥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