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智慧保
用智慧讲好保险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报Pro  ·  拼多多Temu拿下全球第一 ·  昨天  
JP欧洲跨境服务  ·  135个店铺被匿名起诉,这100+版权商标专 ... ·  昨天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淘汰鸡行情 ·  昨天  
大数跨境  ·  Tokopedia-印尼第二大电商平台,月访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智慧保

周评 | 反思泰禾人寿被"接管":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加个"防火墙"

A智慧保  · 公众号  ·  · 2024-07-28 19:05

正文

近日,香港保监局宣布,委任德勤香港的经理人,全面接管泰禾人寿保险公司的所有事务及资产。
这是香港保险业历史上的首次。然而,这样的剧本,对内地而言,似曾相识。过去几年,挂账的问题险企,爆雷、被接管、重组、改名,轮番上演。
但是,在处理方式上,香港与内地异曲同工。最根本的是,充分保障投保人的权益,防止风险从个别金融机构外溢至整个金融系统。
或者,这也可理解为,金融人民性的一部分。


8年高光与落败

自2020年开始,香港保监局就持续对泰禾人寿施加监管措施,后者自2021年停接新单。 一年前,香港保监局委任香港一家审计机构的经理人员对泰禾人寿加强内部管控和公司治理。 但最终,泰禾人寿仍无法提交过去两年的财报,而更为关键的是,大股东早已“溃不成军”,最终引发香港保监局出手,让投保人吃下定心丸。 据港媒报道,泰禾人寿现有9万张保单,负债约180亿元。
从高光到被接管,泰禾人寿只用了8年。2016年,泰禾以106亿港元收购大新人寿保险、大新保险服务及澳门人寿,并在之后改名为泰禾人寿。
彼时,泰禾春风得意,闽系房企素以杠杆大胆著称,在房地产高速发展时期,杠杆是蜜糖,但一旦步入周期之变,杠杆是砒霜,踩刹车都嫌慢,遑论继续踩油门。
泰禾用自己的失败再次为这样的市场常识作了注脚。2016年之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路高负债、高周转、高增长的泰禾迎头撞上监管墙,一直紧绷的资金链再难转圜,在“三条红线”出台之前就轰然倒下,2020年债务违约,2023年终止上市,自此一蹶不振。


相生相克的CP

房企和险企之间,在此前房地产高增长周期里,是被公认的CP。 房企收购险企股权、构建金融版图的例子比比皆是,泰禾人寿之外,更有名的例子来自恒大人寿,当然命运也比较类似,被国资接管,改名海港人寿。 另一方面,险企频频介入房企,更是瞩目,从10年前安邦与生命人寿争抢金地到宝能控制的前海人寿敲门万科,从平安扫货到泰康举牌,地产股里的险企股东数不胜数。
但周期在变,趋势在变,房企陆续爆雷之后,险企陆续减持,对地产股的兴趣减退,对抄底地产项目的兴趣增加。
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跟中国房地产和金融业的时代发展特点不无关系。新世纪以来,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货币超发而避免通胀的蓄水池,对面临长钱久期匹配考验的险企而言,是长期优质资产。同时,金融业更是被从平台大厂到制造业企业念念不忘,段子也都戏谑了,“平台的尽头是放贷”
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就必然面临时代的制约,并随着时代的波浪上下起伏。随着金融管制宽松戛然而止,房地产金融化被严管,房企和险企之间的“倾慕”变得不再门当户对,而开始了“断舍离”的新时代。


搭建防火墙

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对问题险企的接管和化险,都不是轻松事。
内地对问题险企的处理,一方面付出了巨大的成本,风险的兜底虽然来自保险保障基金,来自中央汇金,来自地方国资,但最终是国家信用和全体纳税人为之买单。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与地方债务风险和房地产风险被列为三大风险,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念兹在兹。另一方面,千万家庭的利益与问题险企相关,国家不能坐视风险蔓延演化成为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硬着头皮、顶着压力,一一排雷,解决了问题险企中的大头,比如安邦、恒大和“明天系”等,还有一些还在以时间换空间。但保证投保人的利益,始终是解决问题险企的核心思路。
在那个金融宽松或者野蛮生长的环境下,问题险企频出,我们回过头来看,还在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没有“防火墙”。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里,相融既是好事,也可能走向反面,所谓凡事都是把“双刃剑”,过犹不及。有利的一面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可以形成科技资本,从而对科技创新形成绑定,为大国科技竞争提供制度性和市场性支撑。然而,如果没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约束,很难形成“防火墙”,“坏公司”打起赚快钱、恰烂钱的主意,只想着自融和掏空“印钞机”,那么就会玩火自焚,还会留下一片狼藉。


一周回顾

#

泰禾人寿:香港首家被接管寿险!险企“绑定”房企再敲警钟!

#

人保财险招募科技“专才”:主打“工程师”,十大虚位以待!

#

保险“老大”领跑上半场!大有可为的时代,如何大有作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