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本科毕业生选择“逃避式考研”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尤其在一些名校里,
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达
50%
以上。
比如,清华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
78.3%
,复旦大学本科生深造生深造率为
69.22%
,不少学生表示考研是为了延缓现实压力。从今天
@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的网上调查结果来看,的确有很多人是为了“好找工作”才选择考研,真正为了深造做学术的反而是少数。
尽管“逃避式考研”这个网红词是刚刚诞生,但这个现象却由来已久。“考研到底为了什么”“读研阶段该不该做学术”之类的讨论,早就是舆论场上的热点话题。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年轻人看到就业的困难,深知普通本科学历不足以找到满意的工作,更何况不少好工作已经把招聘门槛设置为“硕士学历以上(含硕士学历)”,这迫使大量应届毕业生不得不继续升学。虽然这其中有被动升学的姿态,但多数人还是能专心应考,考取研究生后,也能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在大量实习与锻炼中提升本领。如果简单地用“逃避”二字给他们贴标签,恐怕有失公允。
一些舆论之所以对“逃避式考研”持批评态度,是因为混淆了读研的学术性与应用性。
在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逐渐走下高精尖式的精英教育“神坛”,成为越来越多普通人的选择。随着工作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巨大,不少学校也增加了研究生教育的应用性,专硕比例逐年提高。
2017
年以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专硕人数高于学硕人数,去学术化的考研、读研现象越来越明显。对此,舆论不必苛责学校与学生“功利”,而是要认识到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及不少年轻人作出的理性选择。
虽然就业压力是“逃避式考研”的重要因素,但它不是唯一原因。从新闻报道来看,有人是不想被家长催婚,便继续在校园里“躲一躲”,还有人也未必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读研,只是不想这么快进入社会。从根本上讲,这说明年轻人在人生方向选择上愈发多元化,不再受父辈的约束,也不会轻易受身边同龄人的影响。
从个人角度看,到底是“逃避式考研”还是热衷学术而考研,抑或是不考研,都应该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后的慎重选择。并非每个人都适合从事学术与科研,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尽早地脱离校园。
每个人所处的成长环境、自己的心理成熟度都不同,在考研选择上也千差万别。
不盲目跟风,不盲目地确定人生发展方向,也不轻易评价别人的选择,才是面对这个话题时应有的姿态。
图片/ 中国青年报 评论 / 黄帅
———
———
●
———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