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阳明,近些年最热的一句话就是:“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便是王阳明。曾国藩算是半个。
”
且不论此话的来源是否可考,它足以说明
王阳明在中国人心中的至高地位
。
王阳明龙场悟道处,阳明洞(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人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王阳明情结”?我们为什么喜爱王阳明?
我想至少有
三个原因
:
第一,他向世人证明,实现“高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可能的。
王阳明12岁时,曾遇到一个异人,此人判断他日后必能成大事。于是阳明去问自己的老师:
什么是做第一等人,什么是做第一等事?
老师说:读书,中第,做官,便是第一等人。阳明听了这个答案很不屑,觉得太低了,
他认为第一等人,是要成为“圣贤”
。
12岁的王阳明对“什么是圣贤”并无太清晰的概念,只是下意识觉得,
“做官”这种一般意义上的世俗成功,不足以成为理想。他这一生要追求比这更超越的东西。
王阳明17岁时拜见了吴与弼的门人娄谅,娄谅送给他一句话,后来成为造就王阳明最关键的东西,就是
“圣人必可学而至”
,
圣人的境界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抵达的
。
类似马克思说的,“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在跪着看他”。如果你认为你做不了圣人,只有别人能做到,是因为你自己没有这样的渴望,没有承担的勇气。史学家黄宗羲讲王阳明,最重要的一句话:
王阳明给后来人开了一条“作圣之路”。
王阳明的人生和选择,让后世很多心怀理想的人意识到,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很强大。
如果你也有
“高于现实”的理想
,不要放弃它,而是要充分调动自我力量去达成它。
第二,阳明心学是“关乎生存意义、价值的自我实现”的学问。
王阳明有诗:“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很多人对阳明心学有误解,认为他是鼓吹主观唯心主义。其实,王阳明想强调的是,
人通过建立正向的心灵秩序,是完全可以拥有持续不断的发自内心的动力,过一种极具价值感的人生的。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说,阳明学是
“生命的学问”
。它教你从人生内部去寻找生命意义,突破生命的限制。
《兰亭雅集图》局部(视觉中国供图)
当然,这种突破并不容易。如王阳明所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他自己也是经历了“五溺三变”
(“五溺”指的是他曾沉溺在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老之中,“三变”是三次人生的转变)
,经过大量实操、走弯路、内心煎熬,才建立起了
一套能和自我生命紧密相接的,真切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
。
就像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说的那样,
“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只是要让人主动地、自觉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并要求把这一心身秩序体现到、落实到自己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用这一完整的心身秩序来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人格的独立、健全、完整、统一。总体上说,阳明心学是关乎我们的实现生存的,是关乎生存意义与价值的自我实现的。”
《王阳明》纪录片
第三,他摸索出一套实用的“做事方法论”,教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王阳明并非书斋里的学者,高谈阔论却难以将理论落地。立德,立言,立功,
他将自己的理念用到做事当中,一生中带兵平定多处叛乱,扫清匪患,军功卓著。
其用兵“诡异”、独断,向来有“狡诈专兵”之名。
在记载其语录的
《传习录》
中,常出现
令人醍醐灌顶的句子,把我们一下子点醒
:
弟子问:
静养时,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清晰,可一旦遇到具体的事就不能再依照自己的思路去做,是为什么呢?
王阳明回答: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回答:“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
做事的时候别带着得失心,否则便会患得患失,目标达成了就欢喜,没达成就沮丧。抱着这样的心态,无法获取可持续的内心动力;这样做事,也不是持久之道。
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王阳明只留下八个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上海博物馆王阳明书法真迹 (视觉中国供图)
王阳明离世后近500年间,
无数的追随者践行着他的理念,从中汲取自我实现的精神力量
。他启发着包括
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钱穆、梁漱溟、熊十力、冈田武彦
在内的一大批海内外牛人,
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悟到了人真实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
梁启超
写过许多阳明学的文章,对阳明学的精髓有很深入的体会;历史学家
钱穆
说,王阳明的《传习录》是
“中国人人所必读之书”
;日本儒学家冈田武彦认为:
“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感叹:
“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
这一次,深耕传统文化的
三联中读
,为你找到了
“最懂他的人”
,我们携手任教于
国内顶级高校、学界声誉斐然、对阳明心学有系统性研究的三位大咖学者
: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董平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志峰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张志强
从
“现世境”“历史境”“哲学境”
三重境界
通过30讲的扎实容量
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王阳明
一门课吃透阳明心学精髓
全景式了解王阳明的一生
帮你拥有真正可持续的心灵力量
中国人不能错过的七部经典之一
了解王阳明思想的权威版本
读懂了《传习录》
就大致读懂了王阳明
鸡汤?成功学?厚黑学?
提起王阳明,我们有多少误解?
中国历史上“两个半圣人”之一、一代宗师、反焦虑大师……他赞誉加身;
鸡汤之王、成功学、厚黑学……对他的庸俗化解读也不少;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他看作中国古代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更是天大的误会。
这些年,
“王阳明热”席卷海内外
,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说,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太快,令人心生疲惫,
我们似乎朦胧地感觉到阳明先生的思想,在给我们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使我们疲惫的心灵在某种意义上得到安顿。
需要注意的是,阳明心学不是鸡汤。
何谓鸡汤?大致是那种听完感到心情舒畅,但完全不能落地,无法产生实际效用的安慰剂。
阳明心学则是有一套底层逻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完全可以形成方法论,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践行。这门课,就是把这套底层逻辑解给你听。
“现世境”“历史境”“哲学境”
30讲扎实容量
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王阳明
课程的
第一大部分
,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将带你进入阳明心学的
“现世境”
,去看看
现代人应该怎样理解、运用阳明心学,真正重塑自我的内心世界
。
为什么现代会出现“阳明热”?
阳明心学对今天有什么作用?
阳明心学对今天的真实启示有哪些?
……
课程的
第二大部分
,复旦历史系教授邓志峰,将带你回溯王阳明的
“历史境”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想得阳明心学精髓,必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是哪些事促成了他思想的转变?
王阳明时代的几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王阳明的家世、经历,如何塑造了他?
今人为什么要从王阳明那里学“作圣之路”?
……
课程的
第三大部分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会从俯瞰的角度,带你进
“哲学境”
,
将阳明心学放进整个中国思想史中
,透过起-承-转-合,带你看懂
阳明学出现的前因后果
,分析
阳明心学与佛教、道教、禅宗千丝万缕的关联
。揭示整个
古代思想哲学脉络有此变迁的原因
。
王阳明为何能从佛教、道教的“无”里,创生出儒家的“有”来?
现代人常见的“无聊感”,王阳明是怎么克服的?
怎样通过立志对抗“虚无”?
……
这是一门教人做人、做事的学问
帮你拥有真正可持续的心灵力量
现代人最大的困扰,莫过于“不知怎么安顿内心”。
我们经常感到焦虑、浮躁、欲望丛生,缺乏的,正是一步步实现目标的耐心和能力。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说,阳明学是要解决一个人
“内心动力”
的问题,是启发人们去找自己
内心“更深刻”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