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蔻享学术
传播科学、共享科学、服务科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蔻享学术

化学版的永不重复的图案

蔻享学术  · 公众号  · 科学 化学  · 2025-03-29 00: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图片

2023年3月,一个由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宣称,他们找到了首个“无争议”的 单铺砌块 (monotile) 。这个形状是一种由多个“风筝”形状拼接而成的十三边形,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帽子”。他们证明,这一形状 可以填满无限平面,且不会自我重复 ,从而解决了数学领域长期以来未解的难题。


图片

首个单铺砌块:使用这种形状填充平面,图案将永不重复。。(图/ David Smith, Joseph Samuel Myers, Craig S. Kaplan, Chaim Goodman-Strauss / CC BY 4.0 CC BY


事实上,所谓“单铺砌块”,指的是能够无缝填充整个平面但不会重复的几何形状,这类形状具有 非周期性 (aperiodicity) 。在数学的 铺砌 (tiling) 研究中,寻找单铺砌块一直被视为“圣杯”,因为它不仅揭示了空间填充的本质,还与物理学、材料科学甚至量子力学存在深远联系。


而令人惊喜的是,化学家在实验室里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一种分子在银表面自组装时,会形成复杂且不重复的非周期模式 。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非周期现象的理解,还可能为新型工程材料的发展铺平道路。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手性分子与非周期性


这项研究的主导者是化学家 Karl-Heinz Ernst 。起初,他及其团队并未打算研究“单铺砌块”问题,而是专注于 手性 分子在表面的结晶现象。


手性指的是某些分子具有“左右镜像”结构,类似于人类的左手和右手, 它们是彼此的镜像,无法通过旋转完全重合。这一特性在化学领域尤为关键,尤其是在制药行业。超过一半的现代药物都是手性的,因为人体内的生物分子 (如氨基酸、糖类和蛋白质) 本身具有固定的手性。因此,药物的手性若不匹配,轻则无效,重则可能带来副作用。


控制分子的手性排列是化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分子结晶是一种常见的手性控制方法。然而,尽管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其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理解。因此,研究团队的初衷是探索手性分子如何在金属表面自组装。


他们选择了将一种特殊的 碳氢化合物 分子喷洒在银基底上,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它形成的图案。与大多数手性固定的分子不同,这种特殊分子在室温下可以自由转换手性。研究人员原本预计,它们会按照手性有序排列,要么交替分布,要么以相同的手性排列。然而,实验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 这些分子并未遵循常规模式,而是随机组合成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进而在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螺旋图案


图片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四螺旋苯的分子,该分子由碳(上图蓝色)和氢(上图白色)原子组成。它具有两种镜像形式,可以很轻易地改变手性。 (图/ EMPA


更令人惊讶的是, 在100多次实验中,每次生成的图案都不相同,且始终呈现出非周期性模式 。起初,研究人员怀疑是实验误差所致,但经过多次验证,他们意识到这一现象是真实的。接下来的挑战是:弄清楚分子为何会以这种方式排列。


从拼图到物理学


为了理解这一奇特现象,研究团队不仅借助物理学和数学分析,还采用了更加直观的方法——他们在计算机上模拟这些图案,并亲手用拼图块进行尝试,甚至在家中的厨房桌上进行实验。


最终,他们发现 分子的排列并非完全随机,而是遵循特定规则形成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包含2到15个分子 。更重要的是,在每次实验中,总会出现主导性的三角形大小,而较大和较小的三角形也会伴随出现,但不会超出此范围。


图片

三角形与缺陷:由于分子的手性,单个三角形铺砌块无法完美拼合,导致缺陷与偏移,从而赋予表面非周期性特征。 (图/ EMPA


在实验条件下,分子“倾向”于尽可能紧密地覆盖银表面,因为这样可以达到最优的能量状态。然而,由于分子的手性特性,它们形成的三角形无法完美拼合,因此必须稍作偏移。较小和较大的三角形在表面填充时,也会因能量优化需求而出现一定程度的 缺陷 ,而这些缺陷往往成为螺旋结构的起点。


从能量角度来看,缺陷通常是不利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反而促进了更紧密的分子排列,从而弥补了能量损失。这种能量优化机制也解释了为何实验结果从未重复:当所有可能的排列在能量上相当时,最终决定模式的便是


这意味着,在不受额外干预的情况下,分子趋向于以更高熵的不重复方式自组装,即形成最无序但同时也是最稳定的排列模式。这种现象类似于数学上的“单铺砌块”问题,即单一形状可以铺满整个平面,但永不重复。


科学与应用


那么,这一发现究竟能带来哪些应用呢?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非周期分子自组装模式可能在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和电子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尽管目前研究仍处于基础阶段,但科学家们相信,进一步探索这些非周期分子在不同表面和条件下的行为,将有助于揭示更多未知的物理现象。


# 参考来源:

https://www.empa.ch/web/s604/molecular-einstein-problem-aperiodic-tili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5405-5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einstein-tile-molecular-cousin-patterns

#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 EMPA


声明: 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往期推荐:





沙子竟成稀缺资源?!沙漠里不都是吗?


“氢气球”燃爆事故骇人,中学理化知识告诉你氢气不背锅!


发现最重的反物质超核!


在宇宙中,智慧生命或许并不罕见


葡萄,还有助于制造量子传感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