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杨佳明
执行编辑 | 高一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2017届本科毕业生伏思霖。
今天注定是我们一生中都非常重要、非常特别的日子,我很荣幸能在这样喜悦而神圣的时刻,与大家一起回首我们逐梦的旅程,回望属于我们的兰大,展望我们美好的明天。
时间弹指一挥间,四年前的今天,我还如同现在的很多高三学子一般,面对高考志愿不知所措,面对专业选择困惑迷茫,我记得当时我的高中物理老师对我说过,兰州大学是一所优秀的大学,虽地处西北,却在西北撑起了一片知识的绿洲,写满荣誉的中科院“兰大军团”是兰大最好的平台。那一刻,我便对兰大心生敬佩,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兰州大学。初来兰州,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不安。坐在迎新的校车上,听热情的学长学姐讲着一条母亲河、一碗兰州面、一本《读者》书、一所兰州大学的故事,却没想到这些都成了一生执念。
开学典礼上,王乘校长饱含深情地分享兰州大学百年来“兴学树人初衷不改,为国育才矢志不移”的辉煌历程,为我们年轻学子找到了新的归宿、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在入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听着我们优秀的学长学姐的讲他们的往事,心潮澎湃。记得初入兰州大学的校园,有一条令我印象深刻的条幅:山色横青遮不住,萃英山下好读书,却没想到积石堂、昆仑堂里真的是一座宝库,而我在大学四年里也在这座宝库里从路遥读到了东野圭吾,从诗经选读到了人生物理。
身为一名兰大的核学人,我也无时不刻的感到自豪和骄傲。兰州大学作为全国最早成立核学科的单位。六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核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步伐,而我在兰州大学的四年,也亲身经历了核学科建设60周年的庆典,我看到了自己的学长学姐,有的已经成为了两院院士,有的成为了世界级的专家学者,有的成为了国内核领域的顶级领导和专家,而更多的,他们在自己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为我国的核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我明白我们核学院在我们国家最艰苦的地方支撑起了一片天地。也明白学院楼下那印刻着核以道和的理念墙已深入我的骨髓。更明白在未来,我们每一位核学人,将继续秉承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现在,再回首四年的求学时光,我能够清晰地体会到最艰难的时候正是自己成长最快的时候,我也清晰地体会到兰大是如何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我也会像108年来每一位兰大人一样将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传承,将勤奋、求实、进取的学风发扬,我明白身为一名兰大人我能够在我站立的任何地方坚韧地生长!
多年之后,我们也许会忘记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但会铭记“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也许会忘记在各类文艺演出中听到过什么,但会铭记积石堂的钟声,昆仑堂的《回家》;也许会忘记和好友旅行中看过什么样的风景,但会铭记萃英山的包容,毓秀湖水的平静。让我们把美好镌刻在这里,“黄沙记怨、青石铭恩”这是我院吴王锁院长在送给我们每一位毕业生的本子上的话。我也将这句话送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把烦恼、困苦、寂寞都埋在黄沙中,随风而去,将友谊、快乐、收获印刻在青石之上,万古长存。
今天,我们毕业了。未来,可能再也吃不到食堂3.5一碗的牛肉面,再也遇不到会吹口琴、会打太极能记住两栋楼所有学生的楼爸,再也没有800块能住一个学期的宿舍,再也没有在你的耳边,在你的心中的兰州大学广播电台。但是在你的身后,兰大是家,我们传承着百年兰大对于人类文明进步求索的精神;在你的身前,兰大是家,我们承担着国家和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万水千山,天涯海角,一辈子,我们都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兰大人!
1394天前,我们还在军训中学唱兰大校歌,将“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作为初入兰大的序曲,而今天,“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就成了我们挥手告别的离歌。最后,我提议,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自己,献给这段无悔的青春!让我们把掌声献给父母,虽远隔千里,源源不断给予的爱意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把掌声献给老师们,潜心学术,诲人不倦!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兰大,献给这片一生都将魂牵梦绕的净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