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一打开抖音,
又是云南卫视。
”
如果说其他地方的网友,要等到气温升高、春暖花开,才开始玩梗整活。
那么稳定发挥、持续上分的云南,完全没有辜负四季如春的天时地利,一直是流量平台的王者。
神秘的香格里拉,迷人的孔雀舞,“有风的地方”大理,彩云之南丰富的节日,西南联大深厚的文脉……
现在,云南有“老司机带带我,我要去昆明”,有“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有“恐龙抗狼”……
今年的云南也稳定发力中,他们在无数个意想不到的场景中,扛着音箱出场……
这一跳二蹦三摆的,清冷学霸和高冷总裁可怎么办啊?!
“不会打歌么学打歌,阿哥怎摆你怎摆;
大江大海江大海,侧楞身子转来还。”
一般是彝族、傈僳族、哈尼族等彝语支民族,在婚庆、节日等进行的特色活动,后来在西南一带广泛流行。
男男女女,数十人围起来,伴随着芦笙、笛子等乐器的伴奏,跟着节奏一起跳舞。
读着诗情画意,想象着悠扬婉转,外地人以为的云南打歌,配乐可能是“彩云之南,神奇的地方”,舞姿无限接近孔雀舞……
但实际上,云南人才不管这一套,在他们的镜头下,打歌只有一个特点
:
癫
。
癫的程度,让人立刻明白,
云南简称“滇”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是一种美好的、忘我的、爱咋咋地、舞出我精彩的精神状态。
灶台边,厨房里,课间休息,产房外面……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打跳,启动!
在家干活,听到音乐,身体立刻控制不住了,扛上东西就开始打歌。
在外上班,音乐一响,立刻搬起身边的东西(假装是音响),随着队伍开始打歌。
节庆仪式,扛着家伙事儿来一首打歌,更是增添气氛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要有片空地,有个音响,一整个小区的云南人,都可以跟着节奏摇摆。
云南的歌曲里,甚至都专门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重要说明:
跳就完事了,只要在圈里围起来,前面一跳,你就不由自主跟着跳起来了:
也有人感到好奇,
为什么云南人打歌一定要扛着东西?
据云南的朋友回答,因为太开心了,所以得找东西压一压。
“怪不得云南人搬家都不用找人,自己开着音响,钢琴都能扛起来。”
这份热情和执着,连人工智能都被感染了,认为云南打歌如果不把音响扛起来,会被判刑。
没有特定的舞种,打歌在不同民族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傣族集体舞“嘎光”,景颇族“目瑙纵歌”,彝族“左脚舞”,傈僳族“阿尺木刮”等,都可以称得上广泛意义的打歌。
但尽管各地区各具特色,这些舞蹈却都是
动作简单,韵律感、互动性强。
它们更倾向于从内心生发的节奏律动,而不强调特定的技巧。
在其他地方的人还需要一个特定仪式、特定舞台,并且还要有指定领舞的时候,
云南已经人均明星。
云南人太爱跳舞了,
风景如画要跳舞,聚会吃饭要跳舞,谈情说爱也要跳舞。
警花在外执勤,被拉入万人打歌队伍,也开始自由摇摆。
上到101岁的老人,心情舒畅的时候,也要来一段蹦蹦跳跳。
云南火把节时101岁老人兴奋起舞/ 微博@中国妇女报
不仅是群众自发,
在云南,打歌这玩意儿,是有专业训练的。
据说云南的课间操从来不是什么“七彩阳光”“雏鹰起飞”,而是实打实的打跳。
不少云南学校的课件操就是打跳,怪不得每个赛季都这么强,青训队是吧?
一想到1米8的学长、年级第一的学姐,都要在《霸王鞭》的音乐声中打跳,
“阳光男孩阳光女孩,阳光下成长”突然就有了注脚。
当云南人纷纷走出省,来到其他地方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明星气质有多么强烈。
如今广西科目三火遍全球,但是在云南打歌面前,只能甘拜下风。
云南人轻轻松松控制整个宿舍,让全体舍友扛着东西开始打歌。
走出国门的云南人,更是把打歌带到国外,连老外都忍不住一起摇摆。
或者说,
云南不光出圈,还无数次在短视频平台中占据顶流的位置。
互联网上盛传的一句名言,已然点明了它如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