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成大生物发布《关于实际控制人拟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公告显示,成大生物的实际控制人拟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国资退出控股股东地位,标志着成大生物在股权结构上的重大调整,也预示着这家百亿市值药企即将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根据成大生物的控股股东辽宁成大发布的公告显示,辽宁成大于近日完成董事会换届,辽宁成大的控股股东将由辽宁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变更为韶关高腾,实际控制人将由辽宁国资委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韶关高腾系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粤民投)的全资子公司。
随着辽宁成大的控制权变动,韶关高腾将通过辽宁成大间接控制成大生物54.67%股权,全面触发要约收购程序。粤民投将以25.51元/股的价格,向除辽宁成大以外的全体流通股东发起要约收购,期限为30个自然日。截至2月14日收盘,成大生物每股市值为27.60元,高于要约收购价格。
对于此次控制权变更的影响,成大生物表示,公司管理经营团队不会发生较大变化,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本次控制权变更后,公司将继续认真落实和推进既定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
成大生物是国内疫苗龙头企业,构建了细菌疫苗技术平台、病毒疫苗技术平台、多联多价疫苗技术平台和重组蛋白疫苗技术平台,为疫苗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基于四大技术平台,成大生物布局了多个在研疫苗产品,包括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四价/三价流感疫苗、15价HPV疫苗、13价和20价肺炎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B群流脑疫苗、多价手足口疫苗、狂犬病单抗等。这些在研产品涵盖多个疾病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中,公司的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16年保持领先,并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销售,累计安全使用超过4.5亿剂次,使用人群超过1亿人,且全程规范处置未见免疫失败病例报告。
然而,近年来成大生物的业绩出现一定压力。除2021年增收不增利外,2022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均为下降趋势。成大生物的业绩下降与其主要产品市场竞争息息相关。公司目前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于人用狂犬病疫苗及乙脑灭活疫苗的生产和销售,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现有产品的生产、销售、市场状况等情况出现异常波动,都将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国内人用狂犬病疫苗批准文号和批签发数量的增加,导致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场的竞争加剧,进而影响成大生物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对于粤民投来说,疫苗相关产业链、医药上游产业链、重要资源品、专科医疗服务、创新技术平台等一直是粤民投的重点投资方向。因此,粤民投的加入能助力整合成大生物的资源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助力自身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
辽宁成大也在公告强调,将“继续支持成大生物发展”,结合粤民投的产业资源导入,新旧股东合力聚焦疫苗管线推进与全球化布局,进一步消解经营波动风险。
近年来,药企股权结构变更事件屡见不鲜。2023年,株洲千金药业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了株洲国投等持有的千金湘江药业和千金协力药业的部分股权,交易价值近6.24亿元。这笔收购是其强化集团管控,加快推进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之一。2024年12月,莱美药业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拟协议转让部分公司股份公开征集受让方的公告》,公司或将再度“易主”。
这些事件的背后,既有国资战略调整的因素,也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国资的退出往往意味着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化运作空间,但也伴随着经营策略和管理团队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国资监管政策日益严格,要求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源配置。加之医药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呈现出行业整合趋势,大型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现象频现。
此次国资退出成大生物,可能是为了顺应这一行业趋势,让成大生物更好地融入行业整合的大潮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成大生物而言,国资的退出和要约收购的实施,将为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这意味着企业背景由国资转变为民营企业,未来其体制与机制将更加灵活多变,资本方也将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灵活性与活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与实业的深度融合与赋能,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在新的股权结构下,快速适应并优化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的股权结构变化可能会对其市场竞争力、研发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此次成大生物的股权变更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未来其如何在新的股权结构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