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每天一本书
”专栏系列连载的第
49
篇文章
大家好,欢迎打开
#每天一本书#
专栏,
每天花
5分钟
阅读一本书,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
今天要解读的书是——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本书作者,
斯科特·派克
,美国精神科医生、畅销书作者、思想家和心灵导师。他一生出版了15本书,其中最出名就是本书。
这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丰富经历以及自我反省,从方法、动力、阻力和终极力量多个角度,对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进行了分析,并辅以大量案例。
01 克服困境的四个原则
当今社会,
“巨婴症”
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通病,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所谓“巨婴症”就是外表看起来成熟,但心智方面却依然像个小孩甚至婴儿般一样极其不成熟,无法独立面对和承担需要依赖他人,情绪不懂得自控,言行举止更是不懂得分寸。
本书主要讲的就是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对于此问题,历来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比如心智成熟的人,在柏拉图看来是一个能够控制激情、超越情感、完全理性的人,叫
“哲人王”
;在孔子看里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叫做
“圣人”
;在阿德勒看来是一个能够克服自卑感的人;在马斯洛看来则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而在本书作者看来,心智成熟的人就是一个
敢于直面现实
的人。
一、众生皆苦
“
Life is difficult
”,意思是众生皆苦。这句话是作者开篇写的第一句话,很触动人心,且启发深刻领会。
作者说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为什么深刻领会:
必然性和彻底性
。
1、必然性;生活必然是苦的,没有谁可以例外,穷有穷快活,富有富贵病。
2、彻底性:生活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直到生命结束,因此不要指望能够
“一劳永逸”
。
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不但不会绝望,还会实现人生的超越。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生就像一所学校,学校通过设置各种难题锻炼学生的能力,生活充满各种艰辛磨练我们的心智,如果我们害怕痛苦,回避问题,我们的心智就得不到锻炼,永远停留在婴幼儿时期,这其实正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因此,人生必然是困难重重,但人天生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攻坚克难就是我们生而为人的
宿命
。
二、克服困难的四个原则
作者说,
自律
其实正是克服困难、促进心智成熟的
关键点
。
自律包括四个原则,它们只对那些
准备
直面问题、挑战痛苦的人才起作用,对于逃避痛苦的人来说,则是毫无意义。
1、延迟满足
其实就是
先苦后甜
,它让我们对痛苦的程度进行排序,先解决痛苦大的,然后解决痛苦小的,最后解决容易的。从心理感受来说,这是痛苦带来幸福、还是幸福带来痛苦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越善于使用延迟满足这个原则,就越能控制自己和使心智越来越成熟。
2、承担责任
分清楚
哪些问题是自己的,哪些问题是别人的,勇于承担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自己解决,不要推卸责任。
3、尊重事实
世界不停变化,我们得及时调整自己的观念,
实事求是
。
4、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的关键是
放弃
,很多人无法保持平衡,是因为无法承受放弃带来的痛苦,比如放弃抱怨、熬夜、依赖他人以及根深蒂固的观念等,这些都会带来痛苦,但是回避这些痛苦,心智就无法成熟。
02 心智成熟的动力和阻力
一、动力
作者说,克服困难的动力是
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
自我完善
的意愿。
比如,
激情之爱
并不是真爱,其实只是本能和性冲动,而且会导致心智的退化。不过人们还是可以在激情之爱的碰撞下,点燃促进双方心智成熟的真爱之火。
再比如,
自我牺牲的爱
也不是真爱,虽然努力付出,但其实只是在满足自己好人形象的心理需求而已,没有把他人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真正的爱,绝不是无原则、无条件地付出,它还应该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让每个人的心智都获得了成长。
总之,真爱并不是一时兴起的好奇,而是
深思熟虑的智慧
。
二、阻力
作者说,克服困难的阻力是
懒惰
。懒得听、懒得看、懒得想、懒得做,懒惰很可怕,它不仅让人原地踏步、不思进取阻碍心智成熟,甚至危害身心健康。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
不要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盲目的勤奋和没有认真思考的行动其实是一种瞎忙,只不过是懒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真正的懒惰,与付出的时间多少没有关系,与
恐惧
有关系,因为懒惰的人总是害怕走出舒适区去尝试新事物和自我挑战,害怕改变和不确定性。
03 心智成熟之路
作者说心智的成熟,实际上就是
意识的成长
,就是重新认识潜意识早已熟知的事情,心智成熟的终极力量其实就是
潜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