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模式转型,成本拖累业绩。
据公司销售月报,报告期内,公司共出栏生猪201.73万头,实现收入32.96亿元,销售均价14.72元/公斤。其中,三季度,公司出栏生猪105.3万头,实现销售收入16.81亿元。由于公司改变养殖模式,改造成本偏高,且年初外购仔猪的影响仍在,公司养殖成本偏高,我们预计三季度生猪养殖头均净利约为100元/头。随着公司转型完成,预计4季度起成本有望下行。
产能储备充足,出栏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与我们此前预期相符,8月份开始,公司出栏规模快速增长。月均出栏量从上半年的16万头增加到35.1万头。这主要是公司前期产能储备进入投放期带来的。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产能建设步伐。在建工程达到27亿元,较半年报继续增加9.6亿。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10.38亿元,较半年报继续增加2.29亿元。我们预计,公司当前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对应约35万头种猪产能,足够支撑公司2018年至少600万头生猪出栏。预计2017-2019年,公司生猪出栏规模分别为330万头、600万头、850万头。受环保政策收紧以及养殖规模化快速发展,能繁母猪补栏进程缓慢,我们预计,2018年猪价仍将维持在13.5-14元/公斤,这意味着公司盈利将在产能扩张下有望实现增长。
估值严重低估,安全边际强
我们预计,2017年全年公司饲料农药等业务预计贡献净利润2.5亿,给予50亿市值,则当前养殖业务(指生猪养殖板块)估值仅82亿元,即明年600万头生猪出栏对应的头均市值仅1400元,而产业重置成本就达1000-1300元/头,公司股价已反应市场悲观预期,向下空间有限。预计公司完整产业周期下的头均盈利在200-250元/头,对应合理头均市值在2800-3500元。诚然,公司成本控制力与温氏、牧原有差异,但这种成本差异反映到估值上,应该是3000元/头与5000元/头的差距,而不是当前的1400元/头与5000元/头的差距。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2017-2018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47亿、10.53亿元,同比增长-38.10%、62.77%,对应EPS 0.28、0.45元。按照头均市值3000元/头估测,则2018年600万头生猪出栏对应市值180亿元,加上饲料农药等业务50亿元市值,目标市值230亿元!
风险提示:
疫病风险;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