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超负荷是力量训练和肌肥大训练的基础原则之一,其本质逻辑是通过增加对机体的刺激引起积极适应,实现超量的恢复,从而在力量、肌肉量等方面得到增长。
不过,只有当增加的刺激控制在适合的范围之内才能引起积极适应,如果刺激过大,可能因为适应不良而导致损伤。
初学者在应用渐进超负荷原则的时候容易失之片面,以为要想获得进步就得不断往上加重量,这也为之后的损伤或是在平台期停滞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除了使用更重的重量,实现超负荷的方式还有很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灵活使用才能以最小的损伤风险获得长期的增长。
① 重量不变,增加行程。当你在一个动作中已经适应了某个重量,可以通过增加行程来实现超负荷,比如从半蹲或四分之三蹲变成平行蹲,甚至全蹲,当然在增加行程的时候要注意动作模式,通过骨盆眨眼(后倾)的方式做全蹲就得不偿失了。
② 重量不变,增加次数或组数。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对于力量和肌肉量来说都是重要的,在训练强度已经适应了之后,不妨先增加训练量,进一步夯实基础。
③ 重量不变,组间休息时间更短。对渐进超负荷的适应除了能举起更重的重量,还包括更短的恢复时间,因此当一个重量已经适应,可以减少两组动作之间的休息时间,这会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训练量。
④ 重量不变,用更快的速度执行动作。更快的速度意味着输出功率更高,对于速度力量的提升更有优势。同时,快速动作可以更多刺激筋膜而非肌肉,有助于加强肌腱、韧带等组织,对于预防跑跳类运动的损伤来说很有好处。
⑤ 重量不变,用更慢的速度执行动作。这点看起来和第4点相悖,但更慢的速度可以进一步刺激肌肉,延长肌肉承重的时间,增加训练量,特别是在离心阶段。有些训练计划,强调在动作的末端作短暂停留,也是基于这种逻辑。慢速训练由于更多作用于肌肉,因此更有利于肌肉量的增长。
⑥ 重量不变,增加训练频率。这种方法的逻辑和第2点类似,也是增加训练量,只不过第2点是增加了单次训练的训练量,这种方法则是增加每周或每月的训练量。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按照5%-10%的比例增加周训练量。
上面这六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抗阻训练计划的变量进行调整,除了这些方法之外,通过不同的动作组合也可以优化超负荷的方式,具体策略就留给之后的文章再来探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