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毒舌电影
坚持原创,只说真话——信毒Sir,有好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幕穿越者  ·  《射雕英雄传》开启预售45分钟破千万,成为影 ... ·  16 小时前  
豆瓣电影  ·  一个人在家,就能把头发染得比理发店还好 ·  3 天前  
中国电影资料馆  ·  4K修复《神女》入围2025柏林电影节经典单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舌电影

9.0「白鹿原」收视比5.2「欢乐颂」差太正常了

毒舌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24 23:29

正文

当《欢乐颂》质量低下,却又收视爆棚的同时,有一部剧正在悄然衰落。


这部剧立项16年,几经转折,耗资3亿。


它的口碑、尺度之大,比《人民的名义》有过之而无不及。


或许是因为它没有去追逐热点,迎合时代,它的收视份额,让人心生悲凉。


但,正如它的原著作者,陈忠实所说:


给大家传达一件事,那就是传承我们民族伟大优秀的品质。在极端仇视文化与极端崇拜物质之后的年代,在集体缺失信仰的年代,需要这样一部作品——


《白鹿原》



我们需要《白鹿原》这样的“IP剧”。


当太多的投机者,用“IP”的话题和流量,去包裹馊掉的故事、表演和制作的时候。


《白鹿原》把“IP”当成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当成“传承我们民族伟大优秀的品质”的接力棒。


此剧的艺术总监,同时也是男主角的张嘉译说——


“这是从小看到大的作品,我把它当‘神品’一样供着。”


“在《白鹿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靠近靠近再靠近。”



在停播又复播之后,这部85集的大剧已经显出了小半部分真容。


是时候来认真评判,剧版《白鹿原》手里的这根“接力棒”,究竟有没有传好。


坦白说,刚看前几集时,我颇感失望。


改动太大。


《白鹿原》的原著,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峰。它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纳入了诸多中国传统的民俗风情。


比如,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老婆,前六个都死了。


死因,是“风水”和“闹鬼”所致。


你说是民俗也好,迷信也罢。但不可否认,原著中的这一情节,着实描画出了中国农村的一种文化风貌。


电影《美姐》中的“跳大神”段落,也高度还原了这一风貌。


可在剧中,“迷信”情节却被跳过,或者“加以改编”。


死媳妇闹鬼的事,被六座墓碑粗略概过。


娶了六个媳妇

娶一个走一个

连个后都不给我留下



后来,白嘉轩寻到一块地。


朱先生告诉他,这是被白鹿踏过的“圣地”——


祖祖辈辈传说中的白鹿

给咱乡民带来平安福气的白鹿

白鹿所过之处

万木繁荣 禾苗茁壮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万家乐康

这就是征兆啊!



在原著中,白嘉轩换下了这块圣地,请来阴阳先生加以印证,又将祖坟迁置于此。


果然,白家的命途开始好转,第七个老婆没死,而后财源滚滚、子女兴旺。


可电视剧,却带我们“走近科学”。


朱先生后来告诉白嘉轩,白鹿传说是在“逗他玩”,这块地真正的价值,只在于下面有水。



这就好像,你看国产恐怖片时,一路上跟着主角心惊胆颤,到影片最后,主角向你证实:本片无鬼,都是精神病,逗你玩儿呢。


科学,当然值得提倡。可如果所有小说都必须遵循科学原理,那么一半以上的名著都要从世界消失吧。


当然,这多半是编剧为了过审,不得不做的阉割。


除此之外,或许是担心主角形象不够正面,编剧在不断地“找补”。


比如原著中,白嘉轩用钱、粮换媳妇,这在当时的价值观中是被允许的,是“天经地义”的。


而在剧中,为了维护白嘉轩的正直形象,硬是给这位传统乡绅植入了“新思想”,打死也不换媳妇。


我媳妇娶回去的

不是换回去的

往后这缺德事少干



从情节上的相似度来看,《白鹿原》主创所宣传的“将原著还原80%”,已经绝无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白鹿原》改编失败了吗?


不。


往后看多几集,我才终于明白编剧的良苦用心。


他在反复地斟酌和取舍之后,绕过审查的荆棘,为观众找到了一条通向原著的幽径。


《白鹿原》的魂,保住了。


谈《白鹿原》,就绕不过那片土地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的命运沉浮。


白嘉轩,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



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坚守乡土文化的壁垒,成为白鹿原上德高望重的族长。


或者,你也可以说,他就是地主


有一种说法是,陈忠实的原著是在“给地主翻案”。但在我看来,所谓翻案并非变黑为白,而是对过激、片面、倾向性明显的历史观,进行一次纠偏。


比如,当县政府横征暴敛的时候,白鹿原上的农民无人敢出头,是白嘉轩打了三声铳子,带领众人起事。


大家夺回了粮食,蹲监狱的是白嘉轩。没有人挺身而出,留他一个人等死。



当然,不能保证每个地主都像白嘉轩一样“好”。但是我们很少被告知,原来地主也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是官府与小农之间的缓冲带,防止酷吏肆意地盘剥底层百姓。


换做是旧社会,白嘉轩的族长之位是个香饽饽。


可世道变了,一变再变。


他一生经历光绪、宣统、北洋、民国、北伐、抗日、内战,最后来到新中国……


这就要说到《白鹿原》表现的第二种历史角色,官府


政权的频繁变更,导致白鹿原的乡民变成了庄稼,被人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白鹿原》的尺度在于,它点出了,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不因改朝换代而转移。


比如,官大一级压死人。乡长可以在民众面前挺直腰杆,可一旦面对县长,就得卑躬屈膝,小心陪同。


县长上头还有市长,市长上头还有省长。


这当官知道 对吧

那表面上是大多数人的爷爷

那背地里是一个人的孙子呀



另外,还有中国极其发达的“饭局文化”。


层层叠叠的饭局,一直延伸向下到乡镇干部,离了饭桌就说不成话、办不成事。


还有完没完这

今天晚上警察局

明天中午粮食局

晚上这教育局

这还不长它个十斤八斤的这



就像《驴得水》借民国外衣暗讽文革一样,《白鹿原》又何尝不是以大历史,来警示我们的今天?



这部剧的尺度,还不仅于此。


在传统社会中,乡绅代表地方利益,官僚代表中央利益,都是社会精英。


但《白鹿原》也没有忘记第三种人,他们时而被称为“沉默的大多数”,时而被称为“历史的主人翁”,他们是——


群众


在这里不得不先提一个人物,朱先生。他是书中,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也是“白鹿精魂”的象征性人物之一。


王全安的电影版《白鹿原》隐去了这个角色,而电视剧则表示要为朱先生“写下重重的一笔”。



他一个人用一张嘴,劝退二十万清兵,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灾难。


其实朱先生有现实原型,叫牛兆濂。陈忠实让角色姓朱,取的是“牛人”之意。


现在的仙侠剧,动不动就说“拯救天下苍生”。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下牛兆濂的生平,比电视剧更传奇,那才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右二为牛兆濂


但是,像朱先生这样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人呢?


有一次族长白嘉轩被土匪绑走,朱先生带领乡民集资赎金。人救了,赎金拿不回来。


这时,竟有乡民提议,要让主事的朱先生还钱——


让朱先生一块还 咋样

就是他当时主的事嘛!

这钱还有他一份子



事出的时候,没人敢坐声。事情过去了,就翻脸不认人。


再一次让人想起《驴得水》总结的四个字——贪、愚、弱、私


还很有原则——谁阻碍了“我”的利益,“我”就反对谁。


白嘉轩不让民众种鸦片,阻碍了民众的财路。鹿子霖便借势让种鸦片,于是他成为新的主事人。



在我们看来,这些人的素质太不现代、太不文明,但这就是被启蒙之前,群众的常态。


《白鹿原》用一个小地方,还原了整个的大生态。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旧社会”,是怎样运转起来的。


绝不仅仅是“压迫与被压迫”那么简单。


它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地主收租,但也为乡民谋福利;读书人可以当官,也可以教化百姓;政府想办法愚民、弱民,然而反过来“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正因为社会的各个零件,紧紧咬合在一起。所以,就算对旧社会有一百个看不惯,它也不会轻易转变。


这时候,《白鹿原》中的第四种人登场了——


革命者


因为时势的剧变,白鹿原上的人无论情不情愿,都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中。


白嘉轩和鹿子霖的下一代,将与上代人所坚守的信念,展开极为激烈的对抗。


这一切,早被编剧埋下伏笔和暗喻。


白嘉轩的女儿,长大后成为共产党员的白灵,象征热烈激情的新女性,与传统观念、体制格格不入。


她一出生,就被白狼叼走。


白狼,极具侵略性,象征破坏与重建,与白嘉轩代表的“白鹿”是何等关系,你懂的。



童年时,白灵就拒绝裹小脚。


白灵的奶奶,代表封建社会大家长,为了能给白灵裹脚,不惜将孩子囚禁,锁在无人的长夜。



看到这,我们着实恨的牙根痒痒。


可,奶奶迂腐可恨吗?


不。我们今天看来是腐朽,但在当时,那就是“主流价值观”。


奶奶也是用心良苦,女人“裹小脚”,忍一时之痛,可换一世之安逸。


裹小脚一双 流眼泪一缸

哪个女人不是这么哭过来的

你现在说啥都行

长大了谁娶她呀?



如果说她有错,只能说她错在不能“预言历史”。假设未来有一天,高跟鞋被批判为“折磨女性双脚的工具”,没有人再穿了,那么今天的女人有错吗?


这或许就是《白鹿原》清醒的地方,它既揭露了“旧”的黑暗,也解释了“旧”的合理。


陈忠实说过——


我要全面地反映这个文化

这个文化,有它腐朽的一面,还有很伟大的一面

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不能延续下来



可是,百灵这一代人,已经不安于死守传统。


后来目睹了女人生孩子时的撕心痛苦,她感到迷惑,并开始质疑这个世界——


白灵:妈妈,为啥女人又要缠足又要生娃,哥哥们不用?

白母:因为哥哥们是男的 他们得读书

白灵:妈 我也要念书



这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也是新时代萌芽的一个暗喻。


再看另一个革命者,鹿子霖的儿子,鹿兆鹏


追求新时代的自由爱情,却被从小定下娃娃亲。娶,自毁一生;不娶,家庭颜面无存。


这,是属于中国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体制的矛盾冲突。


鹿兆鹏决定从他开始,打破父辈坚守的底线。



但很多人可能不愿意面对的现实是,理想固然美好,但通往理想的路却布满了陷阱。


鹿兆鹏思想先进,向往革命,向往自由,向往新时代。


可他在追求的路上,渐渐丢失了自己的根。


他和弟弟鹿兆海投身了不同的政党,但都为了“信仰”,可以把家人抛在脑后,忘了自己的命并不只是自己的命。


完了

老鹿家算完了

绝了后了



表面上深明大义,骨子里却不近人情。


在原著中,鹿兆鹏不仁不义不孝不知耻,为了“信仰”可以放弃底线,鼓吹乌合之众去送死。


还是用那句话说,“政治正确得没了人性”。


看到这些角色的命运,你会发现陈忠实的态度是“保守”的。他对全盘否“旧”表示质疑,对舍我其谁的“新”也表示质疑。


《白鹿原》中的百灵之死,和鹿兆鹏的变质,都不幸暗合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引用的一句话——


革命有可能吞噬掉自己的儿女。


由于种种原因,在剧中,鹿兆鹏和白嘉轩一样,被改编维护得过于正面,失去了那一分看待历史的清醒。



某种程度上,《白鹿原》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讲的就是一种旧制度如何走向死亡,被另一种制度取而代之的过程。


着急的观众可能要问了,那到底谁对,谁错?


很抱歉,《白鹿原》有脚下厚实的土地,有诡谲多变的历史,有深邃的人性。


唯独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因为,这个国家发生过的事,绝不简单。


如果说我们一直在期待一部民族的史诗,那么现在《白鹿原》,于今天,不就是我们几乎我们能够达到的“史诗”的极限?



除了高瞻远瞩又枕着鞥切中我们这片土地的立意,《白鹿原》不少地方,也极其中国。


比如,鹿子霖妻、白嘉轩母的走路步态,完美还原了旧社会的小脚女性。



年代的过渡,专门拍摄了四季的景象,显得有沧桑感。


高度还原的农耕景象,美丽宛如央视纪录片。



据说,为了能拍好这部剧,所有主创都要到陕西住一个月。


男的学习下地干活,女的学习织布做饭。


何冰,作为一个北京人,将陕西话练的如假包换。


深厚的话剧功底,使他将鹿子霖的心机、狡诈,又有人情味儿,演绎的淋漓尽致。



申捷(《重案六组》、《鸡毛飞上天》编剧)的剧本,赵季平(可与久石让匹敌的配乐大师)的音乐,一群人的匠心之作……


所以不奇怪,口碑爆炸,豆瓣9.0



尴尬的是,它的收视率却仅排第7



这看起来,也太惨了吧……


我还想对沮丧的剧迷说的是,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票房、点击,去评判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


但还有另一个东西的存在——艺术生命


我敢说,《白鹿原》会比现在收视榜上排在它之前的所有电视剧,都“活得更长”。


往前看,它对得起历史,也对得起“用书当棺材枕”的陈忠实先生;往后看,它给未来的人,一个回望、看得起今天的理由。


今天,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它在说什么?


它在说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在说,任何浅薄的流行,都注定短命。


但《白鹿原》不一样,不妨读读剧中引用曾国藩的这句话——


“凡物之骤 为之而追成焉者

其器小也

物之一览而易尽者

其中无有也”


这意思是说呀

马上能够制作

并且能够做成的容器

它的容量一定很小

看上一眼就能一览无余的物品

一定是没有内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白鹿原》选择了一条难路。


它要做沉静的大海,而不是喧嚣的海浪。


它,不争一时。


这是它选择的命运。


时间会为这种选择给予它应得的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