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奶爸没有什么私交,跟知乎圈也扯不上几毛钱关系,纯粹就知乎这个平台说两句。
奶爸的事情被放大主要是朋友圈的吐槽被截图传播了出去。
我想大家都有过在朋友圈吐槽的经历,这样几句话作为吐槽来讲,有没有问题?我想没有任何问题。不过,任何事情一旦被放大了以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你跟同事嘟囔一句:老板真是刻薄啊。这不代表你放下筷子骂娘,只是一种私下的情绪表达,或许仅仅是今天老板让你多加了一小时班,明天你该上班上班,该谈事情谈事情,丝毫不影响。
但这事儿现在被人传得全公司都是,就不是那么个意思了,老板本来私下听到也是一笑而过,现在觉得羞辱,我对你这么好,给你升职加薪,你私底下这么说我?
所以很多事不能上纲上线的原因是,你得根据现实语境和表达的地点去推测对方真正的意思,把原话搬到另一个地方去解读,甚至因为原话被扩散从而产生其他的附加情绪,都不是正确的解读方式。
知乎的质量每况愈下,这是个不可辩驳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知乎社区的规模在扩大。
任何想做高精尖的产品,一旦将定位和群体扩大,质量下降几乎是必然,因为林子大了,杂鸟就混进来了,只要有1%的杂鸟就足以将一整个社区搞得乌烟瘴气,为什么知乎的喷子越来越多?因为基数大了。
但这不是知乎的错,是我们对它的定位改变还不适应,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个灌水或者平民社区,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难以理解。
我开知乎没多久,但就是仅有几千粉,我也不想在里面更新某些文章,因为那里有很多理解力低下但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你要是发完文章去看看评论,大多数时候评论区都比茅厕还臭,除非你发一点形而上的东西,他们会觉得,哇,好高端,然后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把你供起来。
这样的群体还能代表以往知乎立的flag吗?
况且知乎对优质内容创作者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作为创始人之一,这样看待内容创作者,真是有点自大了,但不排除他仅仅是在找场子——我没你还不行了?毕竟人家也只是私下发泄一下情绪,可能和奶爸的情况差不多。
但如果他真的把内容创作者简单理解成“写作的人”,那显然是很可怕的。
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就微信公众号来讲,我就写个标签,比如个人成长,我看得上的内容创作者,两只手数得完;再比如认知,我看得上的内容创作者,一只手就数得完。
然而不管看得上还是看不上,知识是分等级的,低等级的知识自然有低等级的人看,且这帮人才是内容消费的大头,否则80%的大V怎么还能生存得这么悠哉?鸡汤文为何动不动就几W+?
既然如此,这些人就应该都是各平台的争抢对象,一个平台没有了真的或者是半真的优质内容,还能剩下什么?我上来看一堆文盲在里面吹水?
当然,大流量的平台会说,我现在平台大了,有的是替代者,但千金买骨的故事总听过吧?平台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的重视程度,大家都看在眼里,谁能担保替代者群体不会跟着头部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内容是平台的灵魂,几百个自带流量的优质或准优质内容创作者,不说抱团加入了另一个巨头,就是撑起一个新社区都绰绰有余。
面对对手简单粗暴的挑衅,应该想想自己有什么不足,是不是机制不完善,服务不到位,只说气话于事无补。这就像别人把你的核心员工挖走了,不反思,不补救,反而说“我早不想要了”一样滑稽。
以上仅为随笔一篇,不针对任何人和任何平台,如有自行对号入座的,那权当说的就是你吧。
【推荐阅读】
岂止东北,没编制我也啥都不是
我是蔡叔,我的新书: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