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防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防御能力,中国从几十年前的一穷二白到如今都经历了那些困难和努力呢?
第一部分
自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年轻的中国空军和防空部队就承担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重任。国土防空作战的首要任务,是抗击敌人空中突击和侦察,保卫国家政治经济中心、首脑机关、军事要地、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其他重要目标,掩护军队部署等。面对台湾的国民党空军的袭扰与美军侦察机对新中国领空的不断入侵,人民空军的将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国土防空作战,用生命和智慧与敌人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空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成功捍卫了祖国的领空。
1950·保卫上海
1949年5月,上海成功被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解放,与此同时,撤退至浙江舟山群岛等东南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则以岛上的机场为前进基地,不断起飞B-24重型轰炸机对对大陆频频作出反击。从1949年10月至1950年2月,国民党空军凭借舟山群岛等地的机场对上海进行了20余次空中攻击,投弹360多枚,毁坏房屋2300余间,造成伤亡2300余人,其中1950年1月7日至2月6日,连续4次集中对上海的电力生产单位和城市重要设施进行了重点攻击,使得上海市区一度失去供电,损失严重。而当时的解放军空军只有少量国军遗留或者投诚起义的美制P-51“野马”战斗机,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雷达设备提供早期预警,拦截国民党军轰炸机显得困难重重。
▲国民党空军装备的B-24M,
是执行轰炸上海任务的主力机型
1950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莫斯科。14日,中苏两国签署《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两国有义务为反对来自任何一个敌对国家或地区的侵略而采取联合行动,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侵犯,另一方应当尽其全力提供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政府履行条约,派遣由第106歼击航空兵师为主力的空防部队协助解放军保卫上海,抵御国民党空军对上海的袭击。在苏军的帮助下,共击落国军6架飞机,国民党空军也最终取消了对上海的空袭行动。
但依靠苏联老大哥提供防空保护伞,终究是一时之策。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于1950年9月7日决定组建国土防空部队的领导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司令部。在苏联的帮助下,解放军开始系统性地接收苏制的防空高炮、探照灯和雷达电子设备,并获得了苏联进行国土防空作战的宝贵经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高炮部队也得到了实战的考验,在保卫后方铁路线、交通枢纽和水电站等重要设施的战斗中表现优秀,累计击落了400余架联军飞机。
▲1952年,守卫在朝鲜万城至肃川之间“317”地段铁路线上的志愿军高炮部队
抗美援朝防空作战中的宝贵经验进一步促进了国土防空体系的发展
▲1957年,换装苏制防空预警雷达和52-K型85毫米高射炮的防空军部队
▲公安军司令员罗瑞卿大将(右2)在防空军展览会上听取国外航空兵器介绍
桌上摆着的都是美苏现役的主力远程轰炸机型(B-36、B-47、图-16、米亚-4等)
如何拦截敌方远程轰炸机的入侵,一直是防空军研究的重要课题
同时,积极引进苏制喷气式战斗机、组建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依靠苏联提供的米格-15系列战斗机和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实战经验,大城市的要地防空任务开始逐步移交给中国空军,年轻的解放军空军,站在了对抗敌机的最前线上。1952年9月20日,空2师飞行员何中道、李永年首开战果,在上海地区上空击落前来侦察的美国空军RB-29侦察机1架,这是人民空军在国土防空作战中第一次击落敌机。
1954·不和谐的插曲
然而,在早期进行国土防空作战的过程中,由于飞行员高度紧张外加没有识别民航客机的经验,发生了击落民航客机的恶性事故:1954年7月23日,香港国泰航空的一架DC-4“空中霸王”客机,从泰国曼谷返回香港途中,在海南岛三亚以东的公海上空遭2架正在为苏联油轮护航的空29师85团的拉-11战斗机击落,共造成机组和乘客10死8伤。由于当时国民党空军飞机经常攻击过往的商船编队,拉-11飞行员高度紧张而缺乏识别民航机经验,最终导致了这起恶性事故。
事发后,中方向国泰航空赔偿251400英镑,向英方赔偿367000英镑,当事长机飞行员赵旭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僚机飞行员韩光荣被禁闭1个月,此战地面指挥员、空18师副师长曹振邦则受到纪律处分。事后空军加强了对飞行员关于民航识别的培训,以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而美军则对此事展开了报复:1954年7月26日,海南岛东南大洲岛上空,空2师2架为波兰油轮护航的拉-11被12架美国海军航母舰载机围攻,长机飞行员周振东和僚机寡不敌众,不幸牺牲。
▲遭到击落的国泰航空DC-4客机同型机
折翅的“黑夜蝙蝠”
朝鲜停战后,美国的东亚政策重点转向遏制中国,对中国大陆军事情报的需求大幅增加。美国认为有必要对大陆实施空中侦察,但美国政府不希望看到本国飞行员被俘的尴尬局面。于是,扶植国民党空军执行这种危险的任务成了最佳选择。1954年,在时任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的支持推动下,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军陆续开始为国民党空军提供装备更为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的B-17G、RF-101和U-2高空侦察机等机型,由中情局派人对国军机组成员进行培训,全面开展对新中国的航空侦察作战。
在这些执行对大陆的侦察任务的单位中,有两个单位最为后人熟知:第34“黑蝙蝠”中队和第35“黑猫”中队。其中“黑蝙蝠”主要负责夜间深入大陆,对解放军无线电通讯和雷达等电子信号进行截听,刺探解放军部队部署与防空能力,侦察获得的情报全部交由美国海军辅助联络中心(NACC),由专机送回美国进行技术分析。
▲国民党空军“黑蝙蝠”中队装备的B-17G电子侦察机,机身涂成黑色涂装以方便在夜间隐蔽活动
▲“黑蝙蝠”中队队标
“黑蝙蝠中队”的飞机一般是贴着海面飞行,利用雷达的探测盲区进出大陆,进入大陆后其飞行高度也只有200至300米。如果遭遇解放军防空雷达开机探测,侦察机将立即截获地面雷达信号和其他数据,通过与“黑猫”中队的高空侦察情报进行比对分析,得到解放军防空部队的装备部署、雷达波段等重要情报。
由于解放军装备性能落后,起飞截击的米格-17战斗机只能在黑夜中依据地面雷达的指示飞往大致方位拦截,然而在茫茫黑夜中,想找到国军侦察机,犹如大海捞针。在这样的尴尬局面下,“黑蝙蝠”中队的侦察机进入大陆宛如进入无人之境,最远曾经飞行至西藏、青海等地,进行国土防空作战的解放军防空部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苏联的帮助下,福建前线的解放军部队于1955年建立了初步的雷达防空预警网,同时歼击机部队也加强了夜航训练,重点演练夜间搜索和攻击敌侦察机的战法。1956年6月23日凌晨,一架“黑蝙蝠”中队的B-17G从福建闽江口进入大陆实施侦察活动,解放军雷达很快发现了这架飞机,接到敌情通报的空12师歼击机团团长鲁珉驾驶一架米格-17型战斗机起飞拦截。B-17机组利用自己飞行速度慢、转弯半径较小的特点,在低空与米格-17周旋,进入山谷做蛇形机动。但鲁珉毕竟是一位经历了抗美援朝、曾经击落过5架美机的王牌飞行员,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他凭借微弱的月光追踪B-17,最终在江西广丰至上饶间追上了这个倒霉的机组,鲁珉在400米距离上开火射击,把这架B-17G打的凌空爆炸,机上11人全部死亡。
在经历了几次损失之后,国军最终停止了使用B-17G对大陆的侦察工作,转而使用更为先进的洛克希德P2V-7“海王星”电子侦察机,从1960年2月开始继续实施对大陆的侦察任务。相比容易暴露的B-17G,“海王星”装备当时极为先进的自动地形匹配系统,能够在暗夜无目视的情况下进行超低空飞行。曾有一架“海王星”连续飞越大陆9省,最终降落韩国的记录。而当时解放军缺乏装备有夜间截击雷达的战斗机,先后有6架军机在追击“海王星”的作战中撞山坠毁。
▲“黑蝙蝠”中队于1959年开始装备的美制
洛克希德P2V-7海王星电子侦察机
由于P2V-7的电子干扰能力极强,解放军的防空雷达经常遭到其电子干扰机的准确压制,空军一时对P2V的侦察拦截束手无策。当时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的陈士珍,提出了用伊尔28轰炸机在敌机上空投放照明弹,同时用歼击机攻击的“霹雳战法”。但是要实施这样的战术,地面雷达与轰炸机、歼击机就要进行非常密切的配合,飞机保持完全的无线电静默,完全由雷达进行引导,在到达预定位置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敌机进行搜索并攻击。
1964年6月11日,山东省平度、莱阳上空,海军航空兵实施了唯一的一次成功的“霹雳战法”: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伊尔28将12枚照明弹一次性投放,瞬间将附近空域照的如同白昼一般,随后米格-15bis很快发现了P-2V,立即开火,将这架“海王星”击落。
除了空军歼击机部队的行动外,地面高炮部队也研究出了自己的一套对付P-2V的战法:根据P-2V的进出路线和活动规律,在其侦察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埋伏,通过雷达的早期预警提前做好准备,在敌机接近后雷达突然开机,探照灯瞬间打开捕获目标,高炮群随即开火射击。在这样的战法下,1961年11月6日,解放军空军高炮503团和探照灯402团及沈阳军区陆军高炮部队在大连城子疃地区上空成功击落1架“海王星”,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将军亲赴坠机现场视察残骸。
▲解放军探照灯部队搜索夜间
闯入的国民党侦察机
▲空军司令刘亚楼视察被击落的
国军P2V-7电子侦察机残骸
▲随着装备了机载雷达的苏制米格-17PF型歼击机开始装备一线部队
解放军空军也终于拥有了实际的全天候截击能力
在黑夜之中再也不是“两眼一抹黑”的瞎子了
由于解放军防空体系日趋成熟,国民党空军对大陆的电子侦察任务危险性与日俱增。在遭遇了数次惨重损失后,1966 年,台湾方面终止了“黑蝙蝠中队”对大陆的电子侦察,转而配合美军在越南进行侦察活动。然而,在大陆失败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1965年至1968年,“黑蝙蝠”中队陆陆续续又损失了4架飞机,“黑蝙蝠”最终于1974年正式解散。
然而,“黑蝙蝠”已去,“黑猫”犹在,年轻的人民空军,即将迎来新的挑战。
第二部分
1962年1月13日,内蒙古阿拉善盟,双城子基地上空。
在这位于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北腹地的军事基地内,大量高度机密的国防工业研究项目正在这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紧张地进行着:作为解放军最为重要而秘密的导弹靶场,双城子14号基地是“两弹一星”项目中的一大关键,最早的东风1、东风2弹道导弹均在此成功试射。而这片充满着红色中国国防机密的地区,自然也成为了美苏等国最想窥探的地区之一。
此时,一架通体黑色涂装的侦察机正从这个神秘的基地上空飞过。机上的飞行员、国民党空军第35中队的中校陈怀正俯视着这个基地的全貌,并用机上的高分辨率航空侦察相机拍下了大量照片,随后安然返回台湾降落。对于这次十分成功的侦察飞行,身为国军统帅的蒋介石感到十分高兴,在接见陈怀之后,蒋介石提出,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生”字,以“祈祷”陈怀关键时刻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而让陈怀生完成这次“壮举”的座机,便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臭鼬工厂”研制的U-2高空侦察机。
▲1962年1月13日,陈怀生驾驶U-2侦察机在双城子基地上空拍摄的侦察照片
国民党空军的U-2从福建平潭首次进入大陆领空
作为冷战中最为知名的侦察机型之一,U-2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大名鼎鼎。这款由洛克希德公司的天才飞机设计师和管理专家凯利·约翰逊设计的高空侦察机,能在2万米以上的高空进行长时间的侦察飞行,受到了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的高度关注。在对苏联的战略纵深进行侦察活动的同时,正在接受苏联援助、快速发展国防力量的红色中国,也引起了美国人的极大兴趣,并成为了U-2的战略侦察目标之一。从1958年3月开始,由中情局飞行员驾驶的U-2首次入侵中国大陆领空侦察。
▲洛克希德U-2高空侦察机
引进萨姆-2:防空竹竿势力登场
然而,即使是使用U-2进行高空侦察,依然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因为在前一年的莫斯科五一劳动节阅兵式上,苏联首次公开了新型地空导弹--S-75“德维纳河”地空导弹。S-75的最大射高为25000米,能够得着一般在2.2万米高度侦察飞行的U-2,令美国人大为震惊。北约很快按照惯例对S-75进行了编号:SA-2,国内按照地空导弹英文缩写“SAM”的音译而称其为“萨姆-2”。
▲S-75“德维纳河”/“萨姆-2”
地空导弹与地面发射架
▲1957年莫斯科五一劳动节阅兵式上
苏联首次公开了萨姆-2的存在
U-2侦察机入侵领空侦察的现状让中央感到十分震动。面对U-2的侦察,解放军空军一时无能为力:当时装备的米格17/歼-5的最大升限仅16000余米,根本无法拦截在2.2万米高度飞行的U-2。得知苏联成功研制了能打到2.5万米高度的萨姆-2地空导弹,中央决定立刻引进萨姆-2及全部配套系统。1958年,中国共引进了5套S-75地空导弹系统和62枚导弹,用于首都北京的要地防空。
1958年12月26日,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二营成立,随即在苏军顾问的指导下开始了导弹系统的操作训练。1959年10月7日,二营按照苏联教程,使用萨姆-2导弹在北京通县上空击落了一架国民党空军的RB-57D高空侦察机(美国引进英国“堪培拉”喷气轰炸机后改进的侦察型),这也是世界上首个成功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战例。
在海峡对岸,一直对U-2这种高性能高空侦察机垂涎三尺的国民党空军,也终于获得了美国的援助,开始接收U-2,并派遣飞行员前往美国受训,而装备U-2的飞行中队也重新取了一个名字:黑猫中队。黑猫中队正式成军于1961年2月1日,以“空军气象侦察研究组”为名在台北桃园基地成立,对外称为空军第35中队,直属于空军总司令部情报署。黑猫中队的行动指挥实际上由美国空军负责,但因涉及高度机密,才由中央情报局出面协调。美方于1960年7月和1962年12月先后提供了4架U-2侦察机,国民党空军提供人员进行对中国大陆的高空侦察任务。
▲1961年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
基地内受训的黑猫中队飞行员
自从1959年的那架RB-57D被击落以后,国军通过各种渠道确认了解放军部署了苏联的新式防空导弹,便不再让侦察机前往北京上空侦察,而是转向防空薄弱的中国西北腹地进行侦察活动。凭借最高可达3.3万米升限的技术性能,黑猫中队深信U-2能帮助他们平安完成对大陆的危险侦察飞行。
面对黑猫中队肆无忌惮的入侵侦察,空军司令刘亚楼和地空导弹部队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会带来政治上的问题。此时,从老大哥那里传来的消息,让解放军的地空导弹部队再次有了击落U-2的信心。
1960年5月1日,中情局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从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空军基地起飞,穿过阿富汗进入苏联境内侦察,目标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的弹道导弹研发基地。然而在飞跃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郊的苏联地空导弹防区时,恭候多时的苏军防空部队一口气发射了14枚萨姆-2,最终有一枚成功击中鲍尔斯的U-2,鲍尔斯只能跳伞,随后被地面上的克格勃生俘,鲍尔斯的座机也成为了第一架被击落的U-2。虽然对于这架U-2被击落的技术细节至今仍有着诸多谜团(克格勃在U-2起飞前对飞机高度计做了手脚是目前流行得比较广的一种说法),但在当时则证明了一点:萨姆-2是有能力击落U-2的。
鲍尔斯被俘后,克格勃让其身着U-2的飞行头盔和抗荷增压飞行服拍照,随后通过媒体向全世界发出,引发全世界的震动
苏联的战例固然令人振奋,然而对于解放军来说却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再加上1960年7月后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技术细节。此时的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总共只有3个营,要防守拥有着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领空,几乎不可能。此时,空军司令刘亚楼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法:把导弹部队撤出北京,在U-2经常活动的飞行路线上机动设伏。要携带沉重的地空导弹系统四处打游击,还要保持高度的保密,这其中实在是有着数不尽的困难,然而地空导弹部队的游击战一打就是10年。经过了漫长的设伏后,地空导弹部队通过防空雷达提供的情报,分析出一个重要的细节:U-2进入大陆侦察,11次中有8次经过南昌,说明南昌是U-2长途飞行中的一个校正航向的检查点。因此,地空导弹二营根据这一情况,前往南昌市郊的向塘镇布设阵地设伏。
1962年9月7日,刘亚楼命令驻南京的一个轰-5喷气轰炸机大队,进行佯动,鱼果然上钩了。陈怀生的U-2从桃园机场起飞,就此踏上了不归路。6时13分,这架U-2在桃园以北40公里处被解放军的防空预警雷达发现,随后这架U-2从福建平潭进入大陆领空,沿着鹰厦铁路一路飞往江西。7时37分,U-2接近阵地500公里处。导弹二营指挥所电话铃响,参谋吴桂华拿起电话,朝营长岳振华喊:“营长,空军指挥所刘司令电话!”
岳振华紧跑两步,拿起话筒,耳边传来刘亚楼司令员熟悉的大嗓门:
“岳振华同志,你看到U-2出来了吗?”
“报告司令员,看到了!”
“把它揍下来!”
“是!”
然而,陈怀生并没有立即驾机接近南昌,而是飞向了鄱阳湖,离设伏阵地越来越远。岳振华判断这是U-2想来个声东击西,当即对二营全体传达:“大家注意,大家注意,不可松懈,敌机很可能回窜南昌!”果然,陈怀生从九江进入湖北后,立刻左转180度,飞回南昌。8时32分,U-2进入预设阵地100公里范围内后,3枚萨姆-2霎时齐射,导弹战斗部产生的大量破片瞬间击中了陈怀生的U-2,随后飞机坠落在南昌市东南18公里处的罗家集。陈怀生坠地时尚有呼吸,但最终还是抢救无效死亡。按刘亚楼司令员指示,用棺木埋葬于一座有小树林的山坡上。
▲1962年9月9日陈怀生的飞行路线轨迹图
在这之后,地空导弹部队一发不可收拾:1963年11月1日,地空导弹二营于江西上饶再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1架。64年7月7日二营在福建漳州第三次击落U-2侦察机......从1962到1967年,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先后击落国民党空军5架U-2高空侦察机,并生俘3名、毙亡2名飞行员,取得了对抗U-2的巨大胜利。损失惨重的黑猫中队从1965年起被迫终止了对大陆腹地的侦察飞行。截至1974年,黑猫中队被击落或者因飞行事故而损失了10名飞行员,12架U-2,元气大伤,自此衰落。
▲1965年1月10日在内蒙包头萨拉齐
被地空导弹一营击落的国民党军U-2残骸
▲1966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展出的4架U-2残骸
抗击无人侦察机
认识到U-2有着诸多不足的美国空军,于1959年开始让洛克希德公司研制更为先进的高空高速侦察机,这个当初计划名为A-12的侦察机项目,日后则有着另一个大名鼎鼎的代号与昵称:SR-71“黑鸟”。这种最大飞行升限3万米、最高飞行速度达到3马赫的先进高空侦察机,至今没有被敌方成功拦截或者击落的记录。
然而,由于黑鸟采用了大量尚未成熟的新技术,故障坠毁率居高不下:总产量32架中有12架因事故损失。美国空军不想让黑鸟冒太多的风险,于是提出让黑鸟或者B-52轰炸机携带D-21高速无人侦察机,在敌方领空附近发射,让其自行在敌方领空按预定路线收集情报。D-21虽然采用了先进的冲压发动机,最高速度可达到3.35马赫,飞的比黑鸟还快,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在12次试射中有8次失败。但由于需求紧迫,美国空军依然让D-21披挂上阵,对苏联和中国进行秘密侦察飞行,行动代号“高级碗”。
▲背负D-21无人机的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
1969年11月9日,一架B-52H携带着D-21从美国阿拉斯加的艾尔森空军基地起飞,对位于中国西北罗布泊附近的核实验基地进行侦察。然而这架D-21却没有按照预定路线返回,最终坠落在了哈萨克斯坦境内。此后的3次侦察飞行均以失败告终,而在1971年的最后一次侦察飞行中,D-21失控坠落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残骸被民兵发现后立刻由部队装车送往北京。在2010年北京航博重新开放后,在二楼展区展出了这架坠毁的D-21残骸。
▲1971年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内
缴获的D-21无人机残骸
D-21的失败并没有让美国人丧失信心。越战爆发后,美军为了侦察中国西南地区,探明中国援助越南的军需物资运输情况,在瑞安公司的BQM-34A“火蜂”式靶机的基础上,于1964年初研制了BQM-147G型无人侦察机。火蜂体积小、航程约为3000千米,且造价相对便宜,即使损失也不心疼。火蜂由DC-130型运输机挂载,飞行至预定地点后投放,投放高度为5000-6000米,投放后无人机按预先装定在计算机内的速度、航向、高度数据飞行,转弯点也预先设定好,以便能准确通过要侦察的目标上空。侦察完成后返回预定地点,由C-130用特殊回收装置钩住返场。
▲由DC-130挂载的火蜂无人机
1964年8月,一架DC-130携带着火蜂从冲绳嘉手纳基地起飞,在南海上空投放。火蜂被投放后迅速爬升至17500米的高空,以750km/h的速度巡航飞行。这架火蜂穿越雷州半岛,经广西南宁、梧州、广东兴宁、福建漳州,从厦门出海,到台湾北部湖口上空伞降回收,第一次侦察飞行获得成功。此后美军连续数次使用火蜂对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进行侦察,由于解放军空军此前没有对付无人机的经验,一时毫无办法。1964年10月13日,1架美军BQM-147G第8次从广西友谊关上空入侵中国领空,驻扎在广东遂溪的空1师起飞1架歼-6进行截击。飞行员在地面指挥所引导下,在1.76万米高度上发现敌机,接敌过程中3次开炮,由于缺乏经验,动作不当,将炮弹打光仍未命中目标。飞行员不甘心,继续朝无人机冲去,决心将其撞下来。但因动作过猛,不仅没有撞到敌机,自己的飞机却进入了螺旋,最终无法改出,只得跳伞。
为了有效对抗火蜂的入侵,空军在南方空域迅速开展了高空模拟战斗训练,重点掌握了歼-6在高空快速爬升的飞行技术,争取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瞄准、射击、脱离等系列战斗动作,同时也对歼-6进行了相关适应性改装。1964年11月15日,一架火蜂再次从海南入侵大陆领空,收到雷达情报的空1师作战飞行中队长徐开通驾驶歼-6前往迎击,在16200米的高度上发现了火蜂的凝结尾迹,随后徐开通驾驶歼-6跃升至17500米的极限飞行高度后改平,瞄着火蜂的屁股从距离400米一直打到140米,攻击3次,最终得手。空1师迅速将截击成功的经验传授给各兄弟部队,从1964年到1970年,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共击落20架火蜂无人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利用空军提供的火蜂残骸参考研制出了无侦-5型高空无人侦察机。
▲中国军民向被击落的美制BQM-34“火蜂”无人机残骸批斗美帝国主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火蜂为原型研制
的无侦-5型高空无人侦察机
在抗击美军无人机的同时,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还在60年代对抗越境的美军侦察机和战斗机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但由于资料、时间和文章篇幅所限,对于这部分内容本文不再详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林虎将军的著作《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新中国20年国土防空作战回顾》。
如今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而先进的防空体系,从防空导弹到战斗机也全部更新换代,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想要入侵中国的领空如今已非易事,而这背后都是由完整的国防工业和强大的综合国力所支撑的。在如今的东海与南海上空,解放军空军/海航与他国航空力量的交锋依然不时发生,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今的中国空军,正逐渐掌握着空中对抗的主动权,81192的悲剧将不再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歼-11对P-8展示翼下挂载导弹的亮剑。
部分参考资料:
林虎《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新中国20年国土防空作战回顾》
《Red SAM:The SA-2 Guideline Anti Aircraft Missile》
《Dennis·R·Jenkins《Warbird Tech 016 :Lockheed U-2 Dragon Lady》
原文来源:空军之翼
ID:kongjunzy
作者:Zero601
商务合作请联系QQ:290141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