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每日豆瓣
豆瓣官方订阅号『我们的精神角落』在这里,我们为你收集最新鲜的热点内容,推荐豆瓣中的精彩生活,帮你发现你可能感兴趣的未知事物。在这里,我们一起发现生活,构筑精神角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内耗的人可以看看动物是怎么活着的 ·  3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1477名新生拟放弃入学,涉事高校最新回应 ·  4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知名品牌突然宣布,关闭377万粉丝的线上店铺 ... ·  4 天前  
每日豆瓣  ·  这几年的博士扩招,多少有点儿离谱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每日豆瓣

自恋虽可耻但有用

每日豆瓣  · 公众号  · 生活  · 2017-01-05 18:49

正文



本文由豆瓣用户@自我研习所 授权发布

作者:临床心理学家徐钧


当你正在洗手间对着镜子臭美时,忽然有熟人经过,会不会有点不好意思?也许你会觉得自己还挺不错,但可能这辈子你都不曾对自己说过:“我好喜欢我自己啊!” 也许在我们内心深处,真觉得自恋是可耻的。


>>>>

美少年的自恋


回顾“自恋”一词,最著名的典故和词源,都来自希腊神话中美少年Narcissus的故事。



布面油画 Narcissus|艺术家Gyula Benczúr


Narcissus出生后,他老爸向预言家询问自己儿子的命运。预言家说,只要他儿子看不到自己的脸,就能长寿。因此,尽管Narcissus长大后成为全希腊最俊美的男人,但却从来没照过镜子。


Narcissus的美貌让全希腊的女性为之倾倒,可他对所有前来求爱的女人都无动于衷。


后来一个叫做Echo的仙女也被他的美貌迷住,陷入爱情无法自拔,但同样也被拒绝了。Echo伤心而死,只留下声音回荡在山谷之间(Echo就是回声的意思)。


被他拒绝过的女人一起要求复仇女神惩罚Narcissus。


一次Narcissus打猎归来,被诅咒的他终于在池水中看见了自己的脸,他着魔般地爱上了自己的倒影,茶饭不思,昼夜不分,最后死在了湖边。


命运和预言就这样实现了。


故事听到这里,心中一惊:千万别照镜子..... 可是,人真的不可以爱上自己吗?



图|电视剧《胜者即是正义》


>>>>

高级哺乳动物的自恋


在了解复杂的人性自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高级哺乳动物。



大猩猩高度自恋的双手捶胸


记忆中,大猩猩在愤怒时,两手捶胸的样子是具有高度自恋感的表现。而在几项现代动物心理学实验中,甚至发现海豚、猩猩这类高级哺乳类动物也会对自己的形象表现出自恋的关注。


其中一个著名的实验是给海豚生活的水池树立大镜子,然后在海豚头上涂上不同与海豚身色的颜料,海豚游到镜子面前就会立即辨认自己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会因为自己头上的颜色而烦恼,试图用头蹭去这些颜色。




这都源于生物自我展示和自我认可的愿望。人类更是如此,而且表现更加复杂,例如人每天洗漱、化妆、穿衣等。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恋能量的外显作用。


>>>>

自恋并不可耻


“自恋”一词,在中西社会文化传统中,一直没有好名声,通常带有贬义,是对那些夸张、自负、自我、自私等人类品性的称呼。


20世纪70年代,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在对人类自恋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自恋是如此普遍,并且它的表现并不如我们先前预设的那么负面,从人类出生到临终之际,自恋的能力一直贯穿其中。


因此,科胡特在他的作品中阐述到:“现在,自恋合法了。” 这是心理学对人类生命理解的重要转变,自恋由此从贬义词转向中性词。


科胡特把自恋被定义为:自我价值感,对自我珍惜的一种状态。


科胡特强调,人类自恋如果出现问题,更多是由于我们过去的文化对个体自恋经验不共情、不理解和轻视的态度。如果这种不接纳的态度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则会严重伤害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例如父母为了促进子女获得优秀的学习成绩,用所谓的激将法贬低目前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子女的成绩或许被激将得更好了,但人的自恋却由于经常被打击,而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容易患上抑郁症。


所以在我们检讨自恋的形态中,其实可以发现自恋包括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健康自恋,即适度具有适应性的自恋,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形态;


第二种是极端自恋,即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共情别人感受的自恋,是会被别人嫉妒或者攻击的自恋形态;


第三种是防御性的极端自恋,这是过去自恋受伤的个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这种自恋是为了和他人保持距离,但会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困扰中。


后两种情况如果表现严重的话,就要去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

自恋的养成


自恋是人类本性具有的,但人类自恋的成长要付出努力,这一努力最主要最早期的根基来自父母的养育。


弗洛伊德在儿童心理学中指出了关系与自恋发展的脉络。


婴儿出生早期是全能自恋的,一个婴儿并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养育者需要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来满足婴儿的需求,但总有顾不过来的时候,这时候婴儿的自恋就会受挫。但这种挫折只要是非创伤性的,婴儿就会得以毫克度的水平修正自己的全能自恋来适应现实生活,在保持自恋的同时发展出应对社会的新策略。 


父母对孩子自恋的互动修正过程有两个极端:养育不到或者养育过度。


养育不到的父母往往使用过于打压、严厉管束的办法,完全不顾及孩子的自恋感受,造成孩子的自恋被压抑。


被压抑的愿望并不会因此消失,反而会在未来生活中以更加不可掌控的方式表现,那就是许多心理疾病起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个案中,那些童年被父母忽视的小孩,他们在童年早期形成的自卑感,导致他们羞于面对那个受伤的真实自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下意识的使用自恋来防御自己不被再伤害。


这种下意识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他们内心有着无法被言及的痛苦。但另一方面,这种下意识的自恋行为也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破坏性的结果。 


养育过度的父母则会以溺爱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几乎任何需求,这种养育方式会把父母自身的自恋投射给孩子,并且父母也无法提供一个稍稍带有挫折从而鼓励孩子独立的生活环境。


这种养育过渡的溺爱会导致孩子很任性,无法理解他人,也无法真正独自面对社会。


我在澳洲和北美的心理学同事,曾经多次提到在国外华人新移民社区经常发现类似被纵容养育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在一个过度优越的环境里养育,因此自恋感是膨胀的,一切物质条件父母都会提供,但却缺少社会适应性,一旦遭遇到挫折,就立即会自恋崩溃般的暴怒或抑郁,然后堕入打架吸毒等问题行为中。


这和父母没能提供一个恰好挫折的环境息息相关,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溺爱式养育。 


对于过度和不到的养育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佛陀阐述的“中道”,是我们对孩子养育过程中可以执行的原则。



图|电视剧《胜者即是正义》


>>>>

2017,偶尔自恋一下


让我们回到美少年的故事,这个故事隐喻着自恋(Narcissus)和回声(Echo)的关系,折射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


人的灵魂在相互关系中存活,在关系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如果我们拒绝了对所有其他人的回应,我们就会因自恋而在关系中死去。但这也显现了他人的回应对个体自恋的重要性,不然,我们将因为自恋而死于自我封闭之中。


当我要完成文章的时候,我正巧去水果商场去买西瓜的时候,卖西瓜的小伙子用手掂了个西瓜对我说:“八分熟,四五斤,估计价格是九到十元,九元五角差不多”。然后交给旁边秤果的,果然电子秤出来是九元六角。


小伙子笑着在旁边说:“我看着自己估的和秤的差不多,现在可以自恋一下了。” 我也笑了一下,内心想着,原来自恋已经是这么普及了”。



本文感谢 上海南嘉心理中心 供稿,任何形式转载请点击【阅读原文】联系作者。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