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刘国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闫振,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吴海洋,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出席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刘国洪在发言中谈到,
自然资源部积极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支持利用沙漠、戈壁、荒漠等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引导规范光伏项目用海,促进新型能源开发。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1153万亩、批准用海739万亩,其中涉及4238个交通项目、281个水利项目、
4588个能源项目建设
。
在回答央视记者“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哪些系统部署”的问题时,
刘国洪表示,
自然资源部
立足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健全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激励,
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复合利用,探索用途合理转换,总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降雨这种现象已经呈现常态化的趋势,我国面临着地质灾害风险加剧、海洋灾害发生频率增高。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表示,下一步,
自然资源部
将进一步完善灾害监测手段,提高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持续排查整治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不断提升防范应对地质灾害和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推进建设海洋强国方面,
何广顺介绍,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海地方,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断推进海洋强国建设,
加强用海要素保障,推动养殖、风电等产业由近海走向深远海,推动用海模式由平面向立体和复合利用转变,
2023年全国新增审批用海项目的数量和面积分别比2022年增加47%和26.6%。
在回答记者“
林草部门在新
时代是如何推进‘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提问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闫振表示,
“三北”工程是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林草局
坚持机制创新,科学有序地推动沙区光伏产业
,去年8月以来,全面启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例如,
鄂尔多斯采取“新能源+”模式,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黄河以南区域规划布局了“百里光伏带”
。
发布会实录如下(有删减):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刘国洪先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闫振先生,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吴海洋先生,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先生,请他们为大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们首先请刘国洪先生作介绍。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 刘国洪: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党的二十大以来,自然资源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我们聚焦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建立经济奖惩机制,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去年,南方省份净增加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局面。我们聚焦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2021年以来,找矿资金投入连续3年增长,有力促进了矿产资源增储上产。甘肃洪德发现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鄂尔多斯发现我国首个千亿方深层煤层气田,四川雅江发现超大型锂矿,云南镇雄发现亚洲最大磷矿。
二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我们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体规划、83%的市级和84%的县级总体规划批复实施;长江经济带等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正抓紧编制。我们持续优化规划和土地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服务新型城镇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村庄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万亿元,同比增长6.0%;持续推进大洋、极地科学考察,新建中国南极秦岭站投入使用,“双龙探极”取得新突破,中国极地考察走过40年历程、成就斐然。
三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强化建设用地规模管控和标准控制,2012年以来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累计下降45%;推进绿色勘查开发,所有在产矿山涉及的125个矿种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矿产三率”实现最低指标全覆盖;探索海域分层立体开发,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我们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用海应保尽保。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批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1153万亩、批准用海739万亩,其中涉及4238个交通项目、281个水利项目、4588个能源项目建设。
完成覆盖约3/4全国陆地及主要岛屿的实景三维数据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空间地理数据要素保障。
支持利用沙漠、戈壁、荒漠等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引导规范光伏项目用海,促进新型能源开发。
我们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布局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完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256个重要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四是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我们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增加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我们着力提高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水平,全国所有市县实现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一般登记和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我们强化法治建设,推进国家公园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制定,严格自然资源督察执法,维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和群众合法权益。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共同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其中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请问,自然资源部将推出哪些落实举措?
刘国洪:
谢谢央视记者关注这个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建设发展离不开土地要素的保障。我们将按照三中全会部署,聚焦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前提下,从三个方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土地资源更好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第一,立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针对近年来耕地保护出现的新情况,把各类占用耕地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实行“以补定占”,强化省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控。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作为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真正做到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农民得实惠。
第二,立足高效衔接宏观政策与区域发展,完善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围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和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土地要素精准保障水平,让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同时要围绕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常住人口增加相协调的配置机制。
第三,
立足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健全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政策体系。
一方面,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存量土地资产,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用地需求。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规则、交易服务平台,促进存量土地使用权交易。另一方面,健全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统筹,引导有序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完善土地收储机制,更好发挥开发储备、供应调节作用;
加大政策激励,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复合利用,探索用途合理转换,总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中国财经报记者:
我们知道,项目的实施和建设都离不开土地,请问自然资源部门如何优化土地管理、保障项目用地需求,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谢谢。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 吴海洋: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在严守红线底线、促进节约集约、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持续完善了用地政策,不断优化土地管理,服务保障了党中央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有力支撑了高质量发展。
一是改革土地计划管理制度,分类精准保障用地指标。我们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
对重大项目用地“应保尽保”,由国家直接配置计划指标。对其他的项目用地,实行了计划指标的安排与存量土地的盘活相挂钩的机制,就是我们常说的“增存挂钩”,倒逼企业和地方节约集约用地。
同时,我们还为每个省(区、市)安排了基础计划指标,保障省级党委政府重大战略、重大产业项目、重要民生工程用地的需求,对脱贫县持续安排专项计划指标、单列农民住宅建设的计划指标,支撑乡村的全面振兴。总而言之,只要是符合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用地政策的有效投资项目,合理用地需求都能给予计划保障。
二是优化用地审批制度,支持建设项目及时落地开工。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做深项目前期工作,简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支持重大项目立项提速;对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大建设项目,出台先行用地、临时用地、分期分段报批等政策举措,保障这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同时,督促地方依法调整公布新的征地区片价,严格履行土地征收程序,落实征地补偿安置,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是简化许可事项,促进营商环境改善。发挥“多规合一”优势,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合并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用地批准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土地核验与规划核实等事项。同时,规范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等事项,推进规划许可电子证照应用。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推动实现“交地即交证”“竣工即交证”。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土地管理,强化主导产业、重大项目要素支持,不断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保障各业用地合理需求。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增加,请问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发生发展形势有何变化?今后如何应对?谢谢。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 何广顺: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降雨这种现象已经呈现常态化的趋势,我国面临着地质灾害风险加剧、海洋灾害发生频率增高。面对这种形势,自然资源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动防范应对。
在地质灾害防范方面,加强“人防+技防”监测预警,不断提升基层的防灾减灾能力。围绕人防体系建设,我们指导地方组织基层相关责任人、26万余名群测群防员和专业队伍加强培训演练,对隐患点和风险区实施动态排查巡查,发现险情立即通过敲锣、吹哨、预警喇叭等方式,组织群众转移避险。比如,今年7月16日,在四川九寨沟县一泥石流避险处置中,提前发现险情并及时转移400多名群众,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伤亡。围绕着技防体系建设,我们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的预警体系,在6.6万余处重要隐患点安装了北斗位移监测等自动化装备。比如,今年7月19日,在云南芒市西山乡滑坡灾害避险过程中,监测系统提前1小时就发出了预警,及时转移出30多人,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伤亡。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成功预报地质灾害550多起,及时组织6700多人提前转移避险。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下降了74%。
在海洋灾害防御方面,针对海洋动力灾害,我们组织开展了风暴潮、海浪、海啸、海平面上升等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划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我国自主研发的“妈祖”系列海洋预报模式先后投入使用,在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和13号台风“贝碧嘉”应对过程中,我们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都有了较大提升。针对海洋生态灾害,我们采取源头防控、前置打捞等措施,开展了黄海跨区域的浒苔绿潮灾害的联防联控,今年浒苔灾害对山东沿岸的影响为近年来最轻。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间,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分别下降了62%和85%。
下一步,我们
将进一步完善灾害监测手段,提高灾害预报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和人员培训,持续排查整治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不断提升防范应对地质灾害和防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谢谢!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在推进建设海洋强国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