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错别字特别多, 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效果。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 已是我们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也一直是令教师头痛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减少的错别字,现我就这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次识记生字时就要看清字形和笔画,学得扎实了才能记得牢。所以认真细致地看清笔画,写准字形是消灭错别字的根本方法。如果第一次学生字,就记错字形,以后就算纠正了也还会写错,这是人的第一印象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汉字的构字特点,注重字形辨析比较,比较中有鉴别。由于小学生比较容易找出字的相同处,对不同处,教师可加以重点指导,教学生字时,对大同小异的汉字要揭示字形间差异,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知觉的明晰性。
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相近字,包括形近字与音近字。小学生用字不分语言环境,不管字义,随便就用,形近字的混用,占了学生错别字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必须先辨析,再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
1.抓住字义相关的部件,编顺口溜助理解
“渴、喝、歇”,“辨、辩、辫”,“请、情、清、晴、睛、蜻”一度使许多学生迷惑而混用,可如此编顺口溜:
口渴要喝水( 氵)喝水要用口(口)歇息人回家(欠)争辩用语言(讠)分辨用眼睛(丶)小辫丝线栓( 纟)请客用语言(讠) 做事情要用心(忄)日出天气晴 有目大眼睛 水来池水清
2.联系生活,编顺口溜辨析形近字
有些形近字,可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巧记忆。如:“乖与乘”关键是多少一撇捺,理解为:乖宝宝上课听讲手后背,乘车时扶稳手伸出。“拔与拨”关键是多少撇(′),理解为:拔草草没啦,拨号手伸出。拔字把(′)看作草,拨字把(′)看作手指。这样进行汉字教学,比教师反复说:“这一撇很重要,一定不能丢,这儿要注意。”之类的话作用大得多。
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字,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水平,别出心裁地用形象描述的方法来解释它们的结构、部件或点画的含义。如教学“睡”字,可描述为:“睡觉”闭上眼,侧目在旁边,右边笔画多,要仔细看清,上面千棵草,下面躲士兵。“疆”字描述为:用弓箭打下的土地,有两块田共三亩。这样学生可以很快记住这些字,且不会出错了。
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汉字中,形声字最多,约占80%以上,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来辨形,区别字形相近的字,避免出现错误。例如:“蜻”、“清”。“青”,是这两个字的字音,而“虫”、“ 氵”分别表明这两个字的字义。
利用部首帮助学生识字,也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例:教“拉”字,它的部首是提手旁,“拉”和手的动作有关系:用手打人或抓住物体打下去,都跟手有关系,所以在不同时间教“提、抓、扔、托、扶、拾”等字,我们可以提醒学生,这些字都跟手的动作有关系,所以用了提手旁做部首。例:教“江、河、海、洋、洗、泳、液”等字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部首都是“氵”,与“水”有关,学生掌握了方法,就容易理解字义,就能较好地组词造句、学习课文和阅读课文。这种方法对后进生帮助最大。
一个汉字在学生的脑中扎下根,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强化记忆。记忆规律告诉我们:遗忘是必然的,研究发现,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规律,每一次识记之后,有70%左右的材料内容被迅速遗忘,只有30%左右进入缓慢遗忘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每次记忆的材料只能记住20%~30%。要想提高记忆保持的时间,就要做到间隔一段时间及时复习。通过及时复习,使被遗忘的内容能够及时巩固下来,保持对这些材料长久的记忆,以此提高记忆的效果。
总之,要降低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利用他们的无意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他们善于记,乐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