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焦Deep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  ·  2025印度尼西亚“中国电影展”在雅加达成功举办 ·  2 天前  
导演帮  ·  创投会征案开启丨注重健康,多见阳光 ·  2 天前  
电影最TOP  ·  他们,在认真酿酒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焦DeepFocus

一部最好美食电影,一碗给人民的拉面

深焦DeepFocus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08 07:30

正文


《蒲公英》

给人民的拉面

蒲公英剧照,拉面店的老板正期待着食客们的评价


在《2016东京米其林指南》上,“”成为了有史以来全球第一家摘得米其林一星的拉面店;几乎与此同时,在全世界多元文化的聚集地纽约,除了几家连续获得米其林星级的日本餐馆外,多家日本拉面店也在米其林的“评审推荐”(Bib Gourmands)上榜上有名。当你走在纽约大街,看到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的玻璃门上贴着一个舔着嘴唇的红白小人贴纸,那就意味着在这里你只需花上不到40美金,便可让味蕾足足过把瘾。在美国东海岸的漫长冬季里,你一定会忍不住推开这样一扇被白花花雾气遮盖的拉面店的玻璃门。


在《蒲公英》中,日本拉面店的女主人执着于将一碗完美的拉面端到食客面前,而这部电影所探讨的远不只是拉面本身——多个与“吃”相关的片段穿插于电影之中,伊丹十三用通过不同社会群体、不同个体对“吃”的执念,隐喻了经济昌荣下当代日本社会的变革,以及他们眼中的日文文化。拉面之于美国是舶来品,也曾是异域文化的象征。而如今,它如此根深蒂固地植根于纽约这座城市,以至于它可以轻易“隐身”于一排美式快餐店中。从这个角度看来,《蒲公英》更像伊丹十三的预言,昭示着在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今天,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而我们又该如何接受“他人”的文化。


今年春天,美国CC标准收藏发布了4K修复版《蒲公英》蓝光碟,将这部1985年的日本喜剧片再次介绍给影迷。它如此植根于现实,却又如此性感、丰富,有着飞檐走壁的迷幻色彩;它是如此富有日本风情,却有着跨越文化的幽默和深刻。在此,深焦DeepFocus翻译了Willy Blackmore为CC撰写的《蒲公英:人民的拉面》一文。如果有空,请一定要去吃一碗拉面、看一遍《蒲公英》呀!


徐佳含,一个爱面爱好者(北京)


作者 | Willy Blackmore

翻译 | 胡汇勤(Middletown)

校对 | 徐佳含(北京)

编辑 | bastard(上海)


风滚草[1]的形象与西部电影如此紧密相连,以至于它已然成为了西部类型片的标签。在一个干燥、尘土飞扬的高月之夜下,这种植物在沙漠大风之下滚动的长镜头就和Duke[2]的脸一样标志性十足。然而事实上,如同约翰·韦恩(John Wayne)所饰演西部牛仔们一样,风滚草也是北美的殖民者——当美国西部的故事悄然上演时,它们才开始出现在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德克萨斯的土地之上[3]:第一株来自欧亚大陆干燥草原的俄罗斯刺蓟在1870年代才开始在北达科他洲上翻滚,在1885年抵达加州,最终这种植物开始遍布西部。就像赛尔乔·莱翁内(Sergio Leone)和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风滚草是一个成为了类型片符号、遍布美国且极具美国风味的舶来品。


虽然风滚草并没有在《蒲公英》这部伊丹十三1985年拍摄的“拉面西部片”中翻滚,但这部电影可谓是西部片的进一步转义。在影片开头,我们看见戴着牛仔帽的黑郎以及他的助手Gun各自在脖子上系着一个脖巾为了……为了一碗完美的拉面,它们把油罐车开进了小镇里。事实上,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种风滚草:它是文化传播的一个产品,借用美国电影传统来探索一种日本独有的执念。除此之外,它打造了一种对于食品文化以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民粹主义的、乌托邦式的想象。


《蒲公英》剧照,黑朗和其他食客在拉面店前


当《蒲公英》于1987年在美国首映——在美国白人嬉皮士把黑郎式的完美拉面情怀占为己有之前,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写道:就算这个“甜玉米节,烤焗大赛,世界最佳辣椒竞赛之土”的公民们有可能能对这部电影的中心追求产生共鸣,电影所描述的拉面还是对美国人来说太异国情调了。然而,几十年过去,美国食客们追赶上了黑郎和Gun对拉面的热爱。1987年被认为是廉价宿舍食品的拉面现在成为了一个随处可见,价格合理,有时可以提供超绝味蕾体验的餐馆食物。今天的美国和多年前的日本一样,拉面已然被符号化,代表了一种在《蒲公英》中表达的烹饪理想:美味,丰富,妖媚的口舌之欲——在这部电影里食物有时候是非常性感的——应该属于普罗大众,而不只是上层财阀。


《蒲公英》CC版封面


这种理想不只在黑郎、Gun、蒲公英(宫本信子饰演的被油罐车司机二人帮助,将廉价小店转变成顶尖拉面店的店主)构成的主线故事中有所体现,更穿梭于主要剧情外的一系列小插曲中,它们无一不在表达着伊丹十三“食客平均主义”之理想的其他各个层面。在这些段落之一,我们看到一组年轻女孩坐在意大利餐厅的餐桌边,一位女子礼仪学校教师正在教授她们意大利面和蛤蜊的正确吃——她说,每一口食物都该被优雅地,无声地送入口中。伴随着几乎无法听见的嗦食声,老师告诉女孩们:“就算是最小的声音也是国外的绝对禁忌。”


但随着课程进行,一个任何常吃拉面的人都熟悉的声音在这个之前充满压抑感的餐馆中回响:那种大胆吸食面条的声音。女孩们迅速也开始用吃四郎拉面(shiro ramen)的方法吃意大利面,充满享受地吸入包裹在叉子上的面条,发出美国家长也许会教训他们孩子但在日本社会完全正常的声音。在电影原声带中,吸食声像爆裂声一般几乎淹没了整个餐馆的叮当声。最终,老师也加入了她们。


《蒲公英》剧照,老师在教女孩们如何优雅地吃意大利面


在另一段插曲中,一群流浪者充满艺术感地将高级法国红酒瓶中剩余的部分倒入了他们自己的食物中调味;又在另外一段插曲中,一家白桌布餐厅里穿着昂贵的商人们在社交礼仪压迫下不得不点他们上级所点的无味食品,而一位年轻人对美食的热爱胜过了他对社交礼仪的服从。


拉面在食品文化中的地位不亚于类型片——包括西部片——在电影中的地位:它为普罗大众的消费而存在,它随处可见,但它也能超越它的人气成为高级艺术品。不管有多少看完就扔的关于高月之下枪战的速食产品,我们还是能欣赏约翰·福特(John Ford)的作品(其实约翰·福特是在缅因出生的第一代爱尔兰美国人,他自己也是一株风滚草)。同理,不管你吃过多少碗垃圾一样的盐水搭配一英尺肥猪肉的面条,我们还是能看见蒲公英所崇尚的那种汤面:煨了六小时,干净又口感丰富的猪骨汤,搭配弹性十足得简直跟活物一样的面条。


蒲公英剧照


某种程度上,西部片代表着最不民族主义的美国:来自不同背景的移民们通过努力得到商业和艺术成功,而西部片中的那些故事有时候也是从别的文化中借来的(如果不是直接偷来的)。早在伊丹十三通过约翰·韦恩的形象打造了黑郎之前,约翰·特斯奇斯(John Sturges)在将黑泽明的《七武士》改编为《豪勇七蛟龙》时,就已经将武士刀换成了左轮手枪。而在看完赛尔乔·莱翁内的经典意大利式西部电影《荒野大镖客》后,黑泽明对这位意大利导演写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电影,但这是我的电影。”黑泽明的制片公司因为莱翁内过度抄袭《用心棒》(黑泽明,1961)而起诉了他。


用心棒 (1961)


当你思考有多少著名牛仔一开始其实是著名浪人,以及西部片本身的风滚草本质时,《蒲公英》对例如艾伯特这样的美国观众所产生的吸引力就不难理解了(尽管他们有时还是会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具有异国情调)。艾伯特写道:“这是一部非常、非常日本的电影,它看起来丝毫没有在尝试与其他文化沟通,而也正因如此,它才具有全球性的幽默。”


没错,正是片中酷爱面条的牛仔们,希腊合唱团式的品酒家流浪汉们,以及欧洲中心主义的烹饪摘引,才让《蒲公英》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一部跨文化的人道主义电影。就算在电影放映三十年后一些食物还是看起来太有异国情调,它的自由主义社会政治观——包容,文化多元,性开放元素——依然可以与今天的美国观众产生共鸣,尤其是此时此刻:一个新民粹主义正在发芽滋长,质疑并恐惧外来文化统治的历史时刻。


《蒲公英》剧照


在美国随地可见的墨西哥夹饼车——一个被拉丁裔川普支持组织创始人之一做大的生意——和拉面在日本的情况有些像。虽然现在日本已经有了好几座为拉面而建的博物馆,不同地区的拉面互相竞争,本地拉面店们也像《蒲公英》中展现的一样互相充满敌意,但其实,拉面本身也是一种“风滚草”,一件已经卷入日本文化心脏的舶来品。这种汤面在百年前缘起中国,被中国商人在十九世纪早期,两国开战前带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美国将廉价小麦带入日本,拉面的可用性与人气迅速提升。讽刺的是,美国将小麦带入日本的原意是抵抗中国共产主义对岛国的影响。


在伊丹十三拍摄《蒲公英》时,拉面在日本这个在百福厨师David Chang出生前就有拉面名人的国家里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外来品。 但是在把最好的佳肴放入他最年轻和贫穷的角色口中时,伊丹十三就已经通过片中的众多小插曲将许多固有观念打破:比如跨文化是财阀特权,比如在无声咀嚼外来食品时你必须否定自己的文化。


蒲公英剧照,女老板正在为“做出一碗完美拉面”而受训


在法国餐厅的插曲中,所有在席的商务人士都点了一样的食物,只有那位最年轻、职位最低的职员打破了规则——而他也是最饥饿,最愿意吃一些除了他上司们点的清炖肉汤、法式黄油炸鱼、喜力啤酒之外的食物的人。他没有跟随礼仪点那些无味的食物,而是进行了一些更加冒险的选择:布丹香肠配鱼子酱、蜗牛糕点、苹果胡桃沙拉。他没有选择无味的啤酒,反而点了一杯口感丰富的来自勃艮第特级酒庄的白葡萄酒,并且明确要求了他偏好的酿酒年份:1981。


虽然他的品味有些自命清高,但这位年轻职员的选择帮助他从服务员和主厨那里赢得了尊重——他们大多是工人阶级,而不像那些点了喜力啤酒的坐在餐桌旁的商务人士。正如这位年轻职员在研读菜单时指出的一样,猪血香肠应该被切成肉汤圆形,而这正是主厨在米其林三星餐厅塔耶旺受训时的遵法[4]。他的午餐自然要比其他同事的贵得多,这不可否认,但他的点单却对主厨的技巧展现了更多的尊重,也正是这些技巧吸引了那些富有钱权的,在公司午餐时讨论商务的人们。


《蒲公英》剧照,“品味不凡”的小职员


除了围绕蒲公英拉面店展开的主要剧情外,《蒲公英》的场景中并没有其他明显的西部片元素。但伊丹十三还是摘下了他的牛仔帽,用插曲中那些狼吞虎咽的、性格外向的、满不在乎的食客们向福特、莱翁内等人致敬:他们是法外之徒。有时他们只是在饮食中犯规,有时他们真的在犯法。


这个想法被《蒲公英》中真正的犯罪分子、黑帮流氓,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片中,我们看到一位一直穿着白色礼服的年轻男子和他的女朋友一起,在饭桌上、床上、饭桌与床之间,享受着整部电影最具禁忌感的品味。在某种程度上,性爱、死亡和饥饿是无法分割的,但对于这对情侣来说,这种无法分割感不仅是比喻而已。当这对情侣把蛋黄在唇间传递,或是当黑帮用白兰地将虾淹死在他爱人裸露的腹部上,甲壳类动物死亡的阵痛转换成不经意的情色时,所有的伪装都卸下了。通过他的拉面西部片,伊丹十三为他所有的法外之徒而庆祝,包括那些没有犯下明显罪过的人们——为他们打破社会规范地去选择吃,选择生存而庆祝,为他们拥抱自己的品味和嗜好而庆祝,哪怕怪异,却回味无穷。



附注:

[1] 美国的西部电影里,常会看到它们所形成的草球,出现在荒芜的土地上随风四处滚动,象征着边境地区的孤寂与荒凉。

[2] Duke是约翰·韦恩(John Wayne)的昵称。

[3] 美国西部: 圣丹斯工作室制作的纪录片,背景为美国在内战后无视原住民所面对的威胁,一步步占领牛仔,印第安人的领土。

[4] 塔耶旺餐厅位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是最老牌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之一。


-FIN-

欢迎阅读往期推送


石井裕也赛吉·洛赛克·提尔杜可风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阿彼察邦弗朗索瓦·欧容

戛纳导演双周主席阿莫多瓦坂本龙一

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松本俊夫阿诺·德斯普利钦

菲利普·加瑞尔沃纳·赫尔佐格克莱尔·德尼

妮可·基德曼伊莎贝尔·于佩尔李睿珺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