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文共3142字,阅读全文需6分钟。
鼻祖落马,惨被关停
10月27日,红极一时的短视频鼻祖Vine被老东家Twitter判了死刑。Twitter宣布将逐步关停Vine服务。
“永远不要卖掉你的公司!”得知消息后,Vine联合创始人Rus Yusupov在twitter上悲愤地回应道。
他大概在一年前从vine离职,是三位联合创始人中最后一个离开的。他们三人在四年前创办了这家公司,产品还未成型便被Twitter收入囊下。那时他们才刚刚创业4个月,还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如流星般极速陨落。
之后的一年里他们搅动了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市场的火爆情况超出他们的预期。他们产品在app store上一经推出就成为市面上最受欢迎的视频分享应用,不久便登上app store下载榜的第一位,用户增长量达到惊人的400%,甚至BBC都用“令人目瞪口呆的”硕大标题来形容Vine。
然斯人已逝,即便twitter在不久后便改口称将vine更名为Vine camera 继续保留,但那也不过是落日余晖罢了。
但在短视频这场厮杀之中,为何是行业鼻祖Vine第一个落下马来?只是因为拜错了twitter这尊泥菩萨吗?
这当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马克思教导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真正使vine走向灭亡的,还在于其商业化道路的失败。
从未考虑过商业化运营
时间回到2013年的春天,那时的vine刚刚上线app store,凭借6秒种的短视频玩法引爆全场,拥趸无数。
这让刚刚收购vine未满一年的twitter喜出望外,彼时的twitter已经开始走向下坡,用户增长乏力,活跃度大不如前。用户呈几何指数增长的Vine成为twitter眼中的下一个Istragram,在未来将成为与Facebook抗衡的重要砝码。
这时对于拥有庞大用户群的Vine来说,想要盈利简直是轻而易举。坐拥大量流量,即便是在应用底部随便加入一个横条广告都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
不过Twitter显然没有想到要这么快地将Vine变现,甚至根本没有考虑。Twitter 时任CEO Dick Costolo称,眼下更为重要的是为用户打造更加精美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而Vine的创始团队则似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将Vine商业化,这一作风贯穿到了Vine的始终。
创始团队不止一次地向公众表达他们只想做可以真实反映用户生活的简单的视频软件,以至于Vine的界面简约到甚至有些简陋。
他们既没有自己的广告业务,也没有从明星经纪中赚钱,甚至连微博中常见的推广业务都无处可寻。
当然,在产品推广初期以增长维护用户为主无可厚非,但爆红之后面对各大社交软件的纷纷跟进围剿之后,Vine仍然对坚持已定的发展模式毫无改动,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用户量的急速下降。
而这,直接引发了Vine的消亡。
固步自封被弯道超车
似乎是一夜之间,短视频就占领了每个社交媒体的封面。
Instagram在加入短视频功能后不久便增添了滤镜功能,同时追求长视频,最终将时长限定在更加灵活的60秒,将视频的制作难度大大降低,大量推荐名人视频。而Vine直到今年的早些时候才开始放开对6秒的限制,但似乎从未真正地在用户群中推广开来。
Snapchat允许用户可以向好友发送10秒的短视频,并可以对其进行广播,同样也吸引了部分用户。
其他平台用户量的上升令原本在Vine上的明星达人们开始焦虑。之后他们向Vine官方提出谈判,要求支付一定的费用以支持他们的内容生产。Vine显然没有意识到这部分大V对于整个平台的内容活跃的重要性,他们拒绝了大V们的要求,随之引发大量优质内容的流失。。市场调查机构Marketly的数据显示,Vine的核心博主今年以来已经有半数以上不再发布视频。
用户流失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之前,品牌商们基于Vine庞大的用户群乐于支付费用让达人分享他们的广告。但在Istragram和Snapchat入局之后,品牌商们对于Vine的兴趣明显地下降了。
Istragram和Snapchat本身便具有数百万计的用户,加之Vine的目标用户与之高度重叠,愿意在Vine上打广告的商家屈指可数。
作为短视频领域的先行者,Vine在拉响了短视频这一新型社交模式的第一炮之后,却没有及时的跟进市场对产品进行调整,无论是在商业运营还是内容创作方面都乏善可陈。
在关停之前,Vine已经连续11个季度亏损,app store榜单则排到了300名开外。
在twitter连年亏损自身尚且难保的境地之下,再拖着一个同样朝不保夕的拖油瓶vine,弃车保帅是在所难免的了。
国内短视频格局
让我们将目光从国外转向国内。
国内市场在经过了初期的市场爆发期后逐渐形成了巨头分割的稳定格局。
背靠着微博这个巨大流量入口的一下科技,通过旗下的秒拍、小咖秀、一直播等试图打造一个基于视频的矩阵平台;以美图秀秀起家的美图公司将短视频与直播杂糅进美拍之中,在自己的垂直市场内进行生态化的耕耘;而资讯类公司今日头条则仿照Youtube的内容分发算法,想要在短视频领域重现头条号的辉煌。
透过国外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我们似乎能够在国内市场上找到某些印证。
同样是被行业巨头收购的一下科技,发展情况却要比Vine好得太多。就在一个月前,一下科技刚刚宣布获得由新浪领投的5亿美元E轮融资,创下了国内短视频融资之最。
这其中自然有微博在今年业绩上涨的因素,但背靠微博带来的影响确实双方面的。一方面秒拍占据了微博所有的视频播放市场,但凡在微博上播放的视频都要打上秒拍的logo,这为秒拍导入了大量的流量;但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果使得秒拍难逃其工具属性,这一困局在一下科技的产品中普遍存在。
而美图旗下的美拍则力主构建自己的生态平台。早在短视频兴起之处,人们便预料其会成为文字、图片后的下一个社交形式。但从国外短视频的发展来看,人们的估计实在是过于乐观。Vine的消亡更加佐证了这一点。即在短时间内,视频很难取代文字、图片这些业已成熟的社交形式。
在一番激烈的厮杀之后,往往存活下来的还是行业内本身就已存在的社交巨头,例如Instagram、Snapchat等。也正因如此,美图公司才将今年国内火爆的直播杂糅进美拍之中,但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今日头条与Youtube有着天然的相似性,两者都是靠精准的算法来向用户推荐内容。在尝到文字内容推荐的甜头之后,今日头条自然开始向视频领域进军。只是用户对其怨声载道的是今日头条所推荐的内容质量堪忧,资讯重复甚至低俗,缺少优质的视频内容输出。今日头条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张一鸣在9月份便宣布未来一年将拿出至少10亿元来补贴短视频创作者。
盈利模式还需探索
根据一下科技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旗下秒拍和小咖秀的日播放量已突破25亿次,日上传量突破150万条,人均覆盖用户超过7000万。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数据之下,一下科技的盈利情况仍然堪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下科技CEO韩坤曾表示,“为了保障持续的用户增长,一下科技整体还处于投入阶段,也就是说对于公司本身来说,一下科技目前还尚未实现盈利。”
而国内短视频行业另一个领跑者——美图旗下的“美拍”,情况同样如此。据美图IPO发布的数据显示,公司整体营收的95%仍来自于硬件,仅有5%是来自于软件业务,这其中还包括了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一众软件。
美图创始人吴欣鸿在早期接受采访时更是语出惊人:“美拍的盈利是零。”
短视频在盈利模式上真的无法突围么?
当然不是,但国内的短视频盈利仍然目前的短视频变现仍然局限在传统互联网“流量变现”模式下的浅层尝试。无论是贴片广告还是电商,仍然没有逃出传统的盈利模式。时长较短的短视频面对长视频的竞争在先天上存在不足,很难像长视频那样通过贴片广告的方式获得盈利。
电商领域现今是一片红海,不过对于某些垂直型较强的短视频自媒体来说,在电商方面的尝试未尝不可。这里面的突出代表就是微信大号“一条”,2015年试水电商后,短短半个月销售额就突破千万,紧接着更是提前推出了旗下的电商app“一条生活馆”。
一下科技CEO韩坤曾向媒体透露,未来秒拍可能上线用户付费观看功能。诚然,新生代网民的兴起已经逐渐适应了互联网优质内容的付费的行为习惯,国内视频网站的会员数量也大幅增加,但对于短则十几秒长不过十几分钟的短视频来说,能否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掏钱观看还存在未知。
不过,现在就对短视频下达已死的结论还为时尚早。Vine的消亡并不能够代表的短视频行业的前途,事实上国内的商业化运营一直要比国外更加成熟,微博在今年业绩的重新上涨便说明了这一点。而反观twitter,仍在生死线上徘徊。
所以,我们不妨多一点耐心。无论如何,国内的短视频先驱者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周鸿祎 | 张泉灵 | 徐小平 | 李开复 | 柳传志 | 黎瑞刚 | 林依轮 | 杨浩涌 | 戴自更 | 俞敏洪 | 张近东 | 井贤栋 | 田溯宁 | 郭为 | 汪潮涌 | 张近东 | 孙继海 | 陈彤 | 汪丛青 | 刘作虎 | 冯大辉 | 吴甘沙 | 邱浩 | 毛大庆 | 张维迎 | 胡彦斌 | 盛希泰 | 阎焱 | 李丰 | 熊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