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叔天演论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达叔天演论

直辖市人口暴跌百万,重点避坑一个区。。

达叔天演论  · 公众号  ·  · 2025-01-17 21:21

正文

城市排行榜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现在人们一提到国家级新区,都会想到浦东新区。

一年 GDP 超过 1.6 万亿,占上海的 35%

人口超过 580 万,占上海的 23%

一枝独秀。

但其实还有一个国家新区,和浦东非常像。

每次当地写年度报告的时候,都要和浦东新区做对比。

这就是天津的滨海新区。

目前是 19 个国家新区里面的老二,一年有 7000 亿的 GDP

其他比较出名的江北新区、南沙新区、天府新区,都跟他比不了。

滨海新区 GDP 占天津的 43%

户籍人口 149 万,常住人口 206 万,占天津的 15%

滨海新区对于天津的的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浦东新区对于上海的重要程度。

看一组数据:

2010 年,上海浦东新区 GDP 4965 亿,天津滨海新区 GDP 5030 亿。

2011 年,上海浦东新区 GDP 5699 亿,天津滨海新区 GDP 6200 亿。

这几年,滨海超过了浦东,被人称为北方小上海。

那也正好是滨海新区飞速发展的时期。

连带着天津的 GDP 也突飞猛进, 2015 年之前, GDP 增速超过 10% 很正常。

天津曾经是个港口城市,建国后逐渐成了工业城市。

国企色彩浓厚,经济增长多是靠投资拉动,而且多是央国企投资。

当年滨海新区的一批大项目,央国企投资几乎占到了 40%

2006-2015 年之间,天津沉迷于发展滨海新区,搞了很多重工业,民企经济没有多大起色。

也因此错过了互联网时代。

和他非常类似的,就是宁波。

都是港口城市,曾经外贸干得不错,家底厚。

但没有抓住新时代的风口。

于是宁波被杭州彻底拉开距离,天津也被北京彻底拉开距离。

滨海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4 年。

当时天津开发区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之后,吸引了许多外资过来建厂。

1986 年,当时的老爷子过来天津考察,觉得这里地理位置不错,鼓励天津加快发展。

开发区大有希望,这就是当年的批语。

当时许多人非常激动,觉得南边有个深圳,北边也有个天津。

一南一北。

结果,天津没有抓住飞速发展的机会,

1986-1994 年发展速度不够快,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天津本地人也搞不明白:

天津当地政界、学界,也曾有过为何没抓住机遇的多种猜测和解释,但始终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

惟一可以确定的是,失去了那次机遇后,天津改革开放的步伐落后了好几年。

直到 1994 年才成立了滨海新区。

当时天津的开发区有了一定规模,再加上旁边的天津港和保税区,有一定发展优势。

于是在那边画了 350 公里,成立滨海新区。

新区一开始发展的势头不错,但自身的能量不够,没有争取来浦东一样的待遇。

后来经过 10 年的发展,滨海新区的 GDP 占天津的 40% ,当时就已经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滨海新区之后扩充到 2270 平方公里,把右边的塘沽、大港、汉沽都画了进去。

之后天津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大的红利。

2006 年,天津积极争取,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区。

那几年,许多高管经常来天津考察,滨海新区是必去的地方。

曾经有人发表讲话:

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

走好这步棋,不仅对天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有人也曾经提出过一个猜想:

当年在南边画了个圈,于是深圳成了自己的手笔。

当年在上海大手一挥,于是浦东成了自己的手笔。

这时候在天津指点江山,是想让滨海成为自己的手笔。

于是 2006 年,滨海新区正式挂牌,之后几年,许多杰出人物都过来发展滨海新区。

现在最出名的人物,就是 2009 年的滨海新区一把手。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天津外贸开始下降,开始逆周期调节,趁着四万亿加大投资。

滨海新区的定位,也从一主、一副转向双城发展。

2009 年时,天津从厦门拉过来一个能人。

当时能人正在搞厦门新区建设,只搞了一半,就被拉来搞滨海新区。

过来后,提出了一个口号:

一个人一辈子能遇到像开发滨海这样的机遇,是很难得的,没有理由不干好。

滨海新区很快上马了高达 1.5 万亿的 十大战役

其中最重要的,是响螺湾和于家堡中心商务区,以及中新生态城建设。

之后几年投资了 2-3 万亿,在整个新区摊大饼。

盖了许多大楼,修了许多路。

如果能一以贯之的进行发展,趁着 2008-2017 年的红利期,滨海新区本应发展得很好。

尤其是于家堡金融区,当年计划承接北京的金融外溢。

天津已经做好建设了,上面也有人,一度认为新三板交易所会放过来。

但最后新三板依然落地北京,响螺湾和于家堡废了一半。

天津的金融资源,就面临尴尬的局面。

因为整个华北地区,资源就那么多,北京不松口,其他人咋发展?

之后 2014 年,能人升职了,顺手带走了这几年培育的产业资源。

滨海新区的大饼,后继无人。

尤其是滨海新区的管理体系,本就是三区合并而来。

三套班子的人马,现在工资标准还不一致,发展思路也不协同。

以前靠着能人,能够协调各方利益。

现在人走了,滨海新区的管理问题,一下子凸显出来。

2015 年大爆炸以后,更是打断了南港工业区 大开发的节奏。

滨海新区的产业本就偏重,需要国央企大力投资才能维持高增长。

但来到 2014 年左右,正好是结构性转型时期,当年说是 L 型增长。

实体产业面临输入性通胀和产能过剩,利润率太低,根本不赚钱,连银行利息都付不起。

于是,资金从实体产业析出,都去股市楼市了。

滨海新区这时候发展疲软,国央企投资不够,民企又顶不上来。

于是趁着财政还有点钱,选择押注南港工业区 ,准备搞成亚洲最大化工园区。

天津是中国石油产量最大的地区。

当年靠着中海油一众国企,加上跨国能源集团,工业区还有戏。

但滨海炸后,再加上严格的危化品管理和环保收紧。

2015-2017 年,天津未来的布局完全被打断了。

许多外企见状,开始撤出。

当年天津的工业和苏州还能拼一拼,之后就完全比不了了。

归根结底,还是天津的产业根植性差,都是外来的无根资本。

你这里能赚钱,就来你这里投资建厂。

例如最早的摩托罗拉,还有一堆日韩的厂子。

后来天津的要素成本贵了,这些厂子又一窝蜂的跑路了。

没有从本地成长起来的巨头。

比如杭州的阿里,深圳的比亚迪华为等。

2017 年算是天津最大的迷茫期。

产业发展后继无力,旁边的雄安新区又出来了。

滨海新区挤水分,一下子少了 30% GDP

天津之后几年, GDP 排名掉的很厉害,现在都进不了前 10

最重要的,就是滨海新区这个经济引擎熄火了。

现在滨海的财政也不自主,最早可以自由开支,后来被要求上交市里。

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就是,滨海新区的路灯坏了,修的速度比以前都慢了好多。

只能说,天津已经不像 2010 年那样重视滨海新区了。

曾经总有人对比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

觉得滨海新区可以后来居上, 2010 年左右,也确实做到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