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2016年,我在《读者》工作的2000个小时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6-12-31 19:5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16年,我在《读者》微信公众号做编辑。这一年,世界局势依旧风云变幻:英国脱欧、美国大选、朴槿惠闺蜜门……那些大事当然都没有我的参与,但我却参与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如果你要问我在《读者》做微信编辑是种什么样的体验?那么我的回复是:很温暖、很焦虑、很忙碌。


很温暖

2016年11月底,《读者》微信公众号用户数量正式突破了两百万。很多人在微信后台给我们留言:








类似这样的留言很多很多,多到我们没有办法一一回复和感谢。这些温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们要把内容做得更好、要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章。这些文字和故事背后所透露出的,是对《读者》的信赖和喜爱,这也让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不能辜负200万《读者》微信粉丝的期待。

很焦虑


温暖的留言让我们备受鼓舞,然而在后台,我们还会收到许多批评的声音:

“今天的文章实在太糟糕了,编辑水平有待提高。”

“《读者》竟然也会发广告,在商业化的当下,《读者》也变得不再纯粹了吗?”


“为什么不把我的留言精选出来,你们选留言的标准是什么?”


……

这些批评的语言大多带有过激的情绪,从文字背后可以想见:这些言辞激烈的用户对这个公众号抱着怎样失望心情。这些批评让人感到危机,感到不安和焦虑。运营这样一个粉丝众多的大号,我时常这样问自己:我们为用户提供的文章和观点,是否能够给人们带来好的、正面的影响和启发?抑或能否够带去有益的建议或者帮助?200万用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偏好,我们要如何协调这些不同的偏好?没有在某些时刻,我们让喜爱《读者》的人感到了失望?当更多的人关注《读者》微信,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

要焦虑的事情的实在是太多,我们害怕失望,害怕这个账号会担不起《读者》粉丝们的期待,也害怕某天发布的某篇文章给人带去了不好的影响……虽然有时焦虑感爆棚,但我仍然从心底感谢这些批评的声音,是这些声音让我们能够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从而去思考更多、行动更多、改变更多。

很忙碌


2016年,《读者》微信很忙碌。这一年,我们陆陆续续办了好几场线下主题沙龙、我们有了自己的主播团队,每天晚上都能够为用户带来一篇有声音的文章,读者书房出了好几款自己设计和制作的产品,年末好书盘点受到很多人的好评……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很稳,回顾这一年,老用户应该会发现,比之去年我们的确有很明显的成长,但许多新加入的用户或许还对我们抱有疑虑:你们只是冠之以“读者”的名字而已,你们凭什么能够引起我的注意?


是啊,凭什么?

1735篇文章的陪伴


说真的,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领域,要吸引一位用户的关注实在太难了,所以,我们坚持一年365天的持续内容输出,延续《读者》杂志的人文关怀,每日为大家推送新鲜的、有趣的、有深度的、能够给人带来启发和思考的内容。同时,文、点滴、乐活、视觉、诗歌、音乐、电影、知书等多板块的设置力图让每日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也让每个关注我们的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


2016年,我们累计为用户推送了 约1735 篇文章。每晚八点打开《读者》微信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我们坚信,只有持续的内容远远是不够的,文章优质与否才是用户愿意留下来的真正原因。2017年,我们将继续在内容上发力,为用户输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是否已经习惯了每晚八点的陪伴?


线上和线下活动的开展


除了专注做内容之外,2016年的线上和线下活动也是我们积极开拓的领域。 4月,春已深,夏未至,我们举办了第一次《读者》线下活动:春夏之际,唤醒五感——“读者·文房”主题沙龙活动。如果你参加了这次活动,那么你一定也还记得这次活动中的欢乐氛围。



点击图片,可回顾我们的第一次线下活动


此后,我们又陆陆续续举办了一系列的线下主题沙龙:



苦乐人生里的生活哲学:和止庵、史航一起分享《佐贺的超级阿嬷》

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的喧嚣:一起来晒自己的书房

给你一个诗意的夏天:和诗人阿西、里所一起聊聊诗歌

爱是一颗幸福的种子:《读者》养育新观念专题讲座

认真阅读,生活有花:“有花真好”的插花艺术主题沙龙

……


如果这些活动你都没有参加,那么明年我们举办的线下沙龙,你一定要来试试。


总有一些人想冒充我们


忙于打假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7月中旬,号称有300万大号的“读悦文摘”被注销了账号,那几天,《读者》微信持续涨粉,很多用户在后台留言,说是关注了这么久的“读悦文摘”竟然是个假《读者》号,真是气人,不过还好总算找到了真正的大本营;也有用户留言说一看那个账号的文章画风就不对,根本不是《读者》的风格,于是赶紧取关来找真正的《读者》订阅号。

对于很多人而言,《读者》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记忆,作为国民读物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当纸媒衰落、微信兴起,一系列的《读者》微信假订阅号便时不时地冒出来,想借《读者》之力分一杯羹。这些假号从头像、名称、简介、自动回复等多个方面假冒《读者》官方订阅号,虽然外形相似,但内里却无法模仿。这些假号不仅毫无审美,内容也和《读者》八竿子打不着,并且几乎可以说是由毫无营养的“鸡汤”构成。很多批评说《读者》太“鸡汤”,相信当你见过这些假号之后,就再也不会这么认为了。我们实在无法容忍这些打着《读者》名义的假号在微信上大行其道、欺骗用户,在此也想告诫一些仍然抱有侥幸心理的、还未被我们发现的假号:做微信不容易,趁被投诉之前,赶紧换身衣服好好经营账号吧。

喜欢看文章的你,也可以用听的了


8月22日,我们推送了一篇名为《我只是不想做职场花瓶,怎么就这么难?》的文章,如果说这篇文章和以往文章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篇文章在文首多了一个由主播朗读的文章音频。是的,这一天,《读者》微信主播团队正式上线,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五位主播轮流为大家朗读每日文章:杨柳、苏洋、文涛、文雅、小楼。“每晚八点,聆听读者”,有没有一位主播的声音,在某个夜晚打动了你、温暖了你?



点击图片,可收听这篇文章


主播们都有很用心的录制每一篇文章,一定要听哦。


我们“丢”了1000本《读者》


11月中旬,受赫敏丢书的启发,拥有众多《读者》杂志的我们也策划了一次丢《读者》行动,说是丢,其实也包括送。那天,我们把一千本《读者》杂志丢在北京的地铁里、公交车站、旅游景点、学校、医院、银行、商场……有好奇的路人,我们便随手送给他一本。我们实在很担心杂志会被保洁阿姨清理走,但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许许多多的人真的拿起了这本杂志就地看起来,还有的被带走了,在拥挤的地铁里,阅读一本《读者》,或许比拿起一本陌生的书来得轻松和愉快。它们会经历怎样的命运呢?是否会遇到真正喜爱它的读者?



点击图片,可回顾当天活动

年度书单,这10本好书不要错过


12月,我们推出了2016《读者》年度书单,10本好书入选,其中包括人物传记、小说、历史、艺术、生活等多个领域的优秀杰作,这份书单是我们从2016年所出版的成百上千本书中反复推敲、多次筛选的结果。之所以要推出这份书单,一方面是真正的想为大家筛选出有价值的好书以供阅读,避免被无营养的书占去了时间;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年度书单这种方式来推动大众阅读,在人均阅读量堪忧的中国,如果每个人在一年里都能读完10本书,那也是一种进步吧。



点击图片,查看年度书单信息

读者·书房,美好你的书房


作为《读者》的转型项目,读者·书房在2016年里也有了快速的发展,不仅在商品种类和规模上有所增长,而且还推出了一系列自己的产品:儿童经典教育书盒、美丽人生图书礼盒、无边-读者·书房1号书柜、中国风剪纸T恤、手工彩绘玉脂杯、2017年台历、创意书灯……我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书房/书桌的场景组合和个性化定制方案,并确保每一款所提供的产品都质量上乘、价格公道、有益健康。未来,读者书房将延续“美好你的书房”这一slogan,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书房美物。




读者·书房部分产品


2016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我在《读者》微信做新媒体编辑,很温暖、很焦虑、很忙碌,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感谢一直以来关注《读者》微信公众号的的你们,感谢你们长久以来的支持与陪伴,感谢你们的每一句鼓励与批评。


2017年,请多多关照。


编辑:辛巴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