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年的第256天。
每天一本书已经43天了。
如果时间长就看书,如果没时间当时也没有兴趣就听书。
最初是花5分钟左右选书,当然,即使是选书有时候也干脆听都听不懂,或是感觉跟自己没关系的书,听的时候很抗拒。
可转念一想:可能我不知道的,或是不感兴趣的地方,也很有意思。我只要在里面找到3句对我有用的话就好。
当念头转了,就不再抗拒了。
有些书,要反复听几遍。
当然,听书时,要专心。
如果边走路边听或是在做其他事情时听,当时觉得很受启发的,一会就忘记了。
更多的时候,会在晚上,一支手拿笔,一支手拿着手机,听到有启发的地方停下来看两眼,然后写下来。
眼,耳,心,手都到了,才会有效果吧。
昨天听的是《决断力》,很赞的一本书。
因为工作与生活中常常需要做决断。
有的时候,做了选择可是会出错。
前几天老喻那有句话: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断,疯子行动。
我在决断这块常犹豫不决。
在听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这句话解决我哪个问题呢?
决策的4个步骤:列出选项,分析选项,做出选择,管理预期
步骤一.列出选项,选项增加,有利于减少偏执。
比如出方案时,只写1个方案,如果有人反对,就会非常抗拒。
可是如果有2-3个方案时,当别人提意见时,接受度就会高出许多。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写第2个方案时,你自己就已经默认了第1个方案有不足呀。
正好前天,我有个方案被否了。
当时我也觉得不可接受。
在听到这段之后我在想:如果我再出第2个方案会怎样?
会不会没有这么激动?
如何增加选项?
有三个方法:别的选择,寻找亮点,更多的可能性
其中寻找亮点的步骤是先在内部寻找亮点,然后再去看同行,最后是看不同领域的经验。
寻找亮点的3个方法让我很受启发。
相当于是把对标进行步骤化。
以前我总结对标有4步:问题,搜索,拆解,行动
但,这个搜索是怎么搜呢?可能没有积累的人连方向都找不到。
如果按照:内部,同行,不同领域这样的三个层次进行扩散,将会得到更加实用的对标方案。
步骤二:列出选项:设立反对派,从远处旁观,基础比率
设立反对派:兼听则明。
与其项目拿到市场上听反对意见,不如在讨论之前就知道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对声音。
所以,公司内部要有敢于提反对意见的人。
从远处旁观,可以用实101010法则,
10分钟之后怎么想,10个月后又怎么想?10年之后,你会怎么看?
还可以用角色扮演,
如果是你的朋友遇到这个问题,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这两个方法都很好。
101010法则,可以将我们视线拉长,更关注长时间的效果,而不再聚焦当下的感受。
做对长期有益的事情。
角色扮演,也很赞,我们很会提建议。
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因为当下的感受,会有很多抗拒。
但,如果是朋友身上的事情,你提意见时就会从情绪中抽离,给出更加可行的建议。
基础比率,
以前别人做这样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是什么样?
如果在分析平均水平时,可以把自己的亮点再加进去,你做出的决策,准确度就会更高。
步骤三.做出选择,
选择最好是跟你的价值观相匹配,设定你的优先级。
正好这几天在学习愿景。
愿景就是你的北极星。
当你面对具体事情不知道怎么做时,就抬头看看你的北极星,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又想做怎样的事呢?
跳出事情,从你最终想得到的结果出来,就更容易做出选择。
步骤四.管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