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會學會社
在这个「理论通胀」「诸神相争」的时代,「社會學會社」倡导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致力社会进步与文明赓续,专注社会 (学) 理论领域经典文献的分享传播。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普通人为什么要了解金融资本?事关明年的钱袋子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如果你被绑架你会提什么奇怪的要求?? ·  3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丨小红书爆火的拼读画册《每天60秒》, ... ·  3 天前  
九章算法  ·  TikTok硬刚国会!特朗普舍身取义露底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會學會社

编辑部在聊 | 我好像找到了“跨专业找工作密码”

社會學會社  · 公众号  ·  · 2024-05-03 21:08

正文


“编辑部分享会”是社会学会社正在策划的原创栏目。每月我们将邀请几名社内的编辑伙伴,在会社内部分享他们的近期关注或在某一领域长期的观察和体悟。其中,一些具有公共议题价值的分享将在征得分享人同意的情况下整理出文字进行发表,以期引起读者们的共同讨论。今后,我们还会将部分主题分享活动通过“会社君”微信号(huishejun)开放给更多读者朋友一起参与。欢迎大家对本栏目内容的积极转发,也期待分享自己对某一主题的思考。


——会社编辑棱镜、柚子







(一)主题分享


大家好,今天讲的这个主题是有一次在会社内部讨论时提起的。很多人现在都是大三、大四或研究生要毕业的阶段,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研究生学制都挺短的,就一两年,所以基本上一开始读硕士,就要考虑未来职业发展是怎样的了。当时我们就聊到大家找工作很卷,而且大部分关注我们社会学会社和在这里当编辑的,都是学社会科学的。


我本人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一共有6年半的社科求学生涯。本科我读的是社会工作,毕业之后就保研本校,读的是社会学。因为我保研年份比较早,是2015年,那时候如果想跨专业保研,只能在本校选择;如果想保到外校,基本上只能继续读本专业。(好像下一届制度就改革了,即使是保研外校也可以跨专业。)当时我非常坚定一点,不想让硕士的专业跟本科专业一致。因为社会工作本身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我硕士阶段在其他技能上没有提高的话,可能会一直停留在一个非常实务、实操的认知水平上,没有办法提升我的研究能力或者其他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当时是很坚定的——我要跨专业。


跨专业的话,我的选择就是社会学。之所以想跨到社会学,一是跟家里的影响有关系,有哥哥姐姐都是读社会学的,也是高校里的社会学老师,所以我本身对社会学兴趣就非常浓厚。另外,可能也有一些反叛心理,因为社工特别偏向实务,所以当时我就想要选一个理论性更强的学科。在社科里面,社会学肯定就是最基础、最理论的那一个,所以我就选择了社会学。后来国内的硕士毕业之后,我也是很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路有很多,一条是继续读博,从事学术,另一条就是出来找工作。但找工作又发现自己无论是之前的积累还是实习的经验,都是只在本专业打圈。我就觉得还是要再出国读一个硕士,一是在进入职场前有一个缓冲阶段,二是希望在美国读硕士期间能够学一点东西,比如数据分析,把量化的这部分skills培养起来,所以就去国外读了社会政策与数据分析。所以我的背景,虽然可以说是跨学科、跨专业的,但其实大体方向也就是在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政策这些社会科学的圈子里绕。这也跟我们今天讲的话题很有关系:你一旦选择了某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profession,之后就很难在求职阶段再把这个标签撕下来。未来做的自我介绍,或者你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都可能会受你求学时选的专业的影响。




跨专业一定是非常难的,跨度越大,难度就会越高,很多人会说“哎,一跨跨劈叉了”。跨专业的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你过去的积累都在自己原来的专业上,对另外一个专业是不了解的,相当于要额外花时间、花精力、花更多的人脉资源和身边更多的社会支持,去了解另外一个专业。这不像你沉浸在本专业里学习的时候,你的老师、同学都是这个专业的,给你的支持就会很多,一旦跨专业你“自学”的难度就很大。难点之二就是你也不知道你跨过去的专业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因为你不是从一开始就了解它,可能是听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去的:无论是现在互联网上的很多信息,还是你身边家里人说那个专业是不是更好、更有前景,诸如此类的各种影响。你不知道你跨过去的那个专业是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是不是你喜欢的,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决你当时的困惑。所以跨专业的难点,一是在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会更多,二是在于不确定性。因为不像在本专业的时候你获得的信息是很充分的;跨专业之后,你不知道你的目标是不是完成了,是不是符合你当下的需求。不管是跨专业找工作,还是跨专业学习,其实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今天做这个分享,不是说我的经验是圭臬,或者说是黄金定律,只是希望把我自己过去踩的坑,或者我过往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仅供大家参考。也不能说我所有的说法都是绝对正确,中间一定有我个人的bias(哈哈哈,这句话听起来就很像是一个受过数据分析专业训练的人说的话)。今天的内容中,Bias肯定会有,也会有我自己视角上信息茧房的问题,只是希望能缓解大家一部分的求职焦虑,让大家可以不要那么急冲冲地往前走,想一想在走的过程中,用怎样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关于我自己的第二个标签,就是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自己创业。我是温州人,家里是创业、做生意的背景,所以刚刚毕业的我就有一腔热血气,特别想做生意。我当时自己开了一个留学工作室做留学咨询,那一年的确非常累,也正是因为那一年的工作,我愈发确定了一点——在职业发展的早期,跨行业、跨职能是比较容易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已经工作五年了,你的职业发展或者你职业的skills,包括你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可能都会相对于你刚刚毕业的时候要更加固化。但是刚毕业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大家都在迷茫期,这个时候你的试错成本很小,学习东西的速度也会更快,大家也不会把你第一份工作的职能贴在你身上,说你这辈子都甩不掉了,它只是成为你的一个经验而已。所以我会建议大家第一份工作不要太纠结职能是什么,而是更加关注你所在的赛道和行业,这是更难掉头的东西。入错行这件事为什么比调转职能更难,是因为行业更多带来的是一些无形资源的积累,你的行业认知、在这个行业长期见到的人,以及这个行业的整体风气、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可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你。所以第一份工作,哪怕是第一份实习,都要挑选赛道、挑选行业,而不是挑选你所在的职能。跨专业找工作的难点不在于找到一个跟你现在的skills或能力范畴不一样的东西,而是找到一个跟你所处的环境、生态、整个职业背景不同的东西。


接下来是我的第三个标签:我目前的工作是在一家国产汽车芯片公司做市场部负责人。如果创业算第一份工作的话,这就是我的第三份工作了。我在创业之后又去了一家科技媒体。为什么要放在这里讲?因为我现在可以算是在公司里负责某一个职能,用了3年时间成长,可能比别人花5年或者6年做的事情更多。我能做到快速成长的前提是什么?


第一,我创过业,我的视角会更加全面,能力范围、认知范围都会比同龄的求职者更广。第二,我在媒体工作过。在媒体、投资机构、咨询公司或者各种服务企业的乙方公司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一个行业,成为跳板,找到下一份工作,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行业内有哪些公司供你挑选。这是我把第三个标签放在这里讲的原因。为什么我才工作三年,就已经做到市场部负责人了?当然我运气很好,老板很支持我,我找的每份工作也都比上一份更加精准,更符合我的特长优势。除了这些个人的、随机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前面的两份工作让我积累了大量信息,所以我跳出了原来找工作的框架,更知道外面的赛道状况,或者说我非常清楚哪些赛道是可以供我选择的。这种宏观认知是我在前两份工作积累的,也就是我刚刚强调的,跨专业找工作跨的其实不是技能。我今天也不会讲任何关于“如果你学社会工作、社会学、社会政策、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之类的专业,你在职能上怎么提升自己、怎么符合JD上写的那些岗位标准”的内容。我不会讲这些skills层面的东西,更多讲的是认知层面,包括你如何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找到自己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


密码 1: 先找到自己能跨什么专业


接下来我就切入正题。我要说的第一个跨专业找工作的密码,或者说可以给的建议/implications就是——你要先找到自己能跨什么专业。跨专业也要有目标对吧?我这里列出了目前我能想到的学社会科学的人能跨的各种专业。


第一个是市场和品牌,这是很明显的。为什么这么说?一个商业公司,想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品牌很重要。做品牌既需要你了解客户或者目标群体有怎样的偏好,也需要了解他们对于你的产品的理解。另一个重点是,一定有无数家公司和你的公司做一样的东西,哪怕我做的是芯片这么一个高精尖产业,国内都有33家公司跟我的公司做一模一样的东西。这已经算是比较少的竞争者了,更别说其他的非科技品,比如本子、水、玩具、化妆品,以及你能想到的各种各样的衣服品牌,都是几千、几万家甚至十几万家公司在共同吃一块蛋糕。对于品牌和市场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你这家公司脱颖而出。


第一,这需要很强大的用户心智理解能力,从宏观的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你的目标群体需要什么、偏好什么,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认知基础。第二,你要有很强的资源调动能力。一家公司如何打败其他家公司,不仅仅是产品好就能出名、就能打败别人,很多很典型的产品都是叫好不叫座。它的东西也很好、质量也很高、性价比也很高,但就是卖得不好,或者说营收就是不好看。这是为什么?其实就是调度资源的能力太弱了。很多时候决定成败的不是你的产品本身(当然这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整个市场中的资源调度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社会科学的人可以给这两个岗位的、跟其他专业的人不一样的东西。其他专业的人,哪怕他就是学市场营销的,可能也只是学了那些技能、理论,只是学了很多广告学、传播学的方法,但社会学一定是从根本上去了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人是如何思考的、人是如何跟其他人产生互动的、人在这个场域中需要的是什么、他的需求是怎么来的、他的需求在互动中又是怎样体现的,这些都是社会学研究的东西。所以我想表达,社会学在市场和品牌这两个岗位上有巨大的优势。它首先会给学生一些其他专业给不了的宏观认知、宏观的总结能力、宏观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学、社会工作和其他的社会科学专业,其实在各学科中是相对弱势的。对这样弱势的学科来说,其本身的学科发展就是一部斗争史,是一个急速调动资源让自己学科得以发展的历程。如果你在这么一个弱势的学科上都能够得到发展,还有什么资源你不能调动、去让一个品牌得到发展?比起学术上资源的匮乏,商业化的操作简直简单太多了,起码公司会给你拨预算,起码你的商业合作伙伴会给你各种各样的支持,对吗?所以这两个岗位是大家可以参考的目标。


剩下的岗位我就简单讲一讲,都是我调研过的一些岗位。首先,我讲销售。很多人不愿意做销售,觉得销售是所有学科找不到工作的人都会去做的岗位,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觉得,越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交付能力是越重要的。你要相信一句话:商业的本质是去交付。谁付你,谁能真正地把人家的钱拿到自己的口袋里,这个人就是王。这就是为什么销售的门槛很低,天花板却非常高。做一个顶尖销售是非常难的。很多人说跨专业或者跨行业找工作很难,那么销售就给了你一个天然的契机。你可以跑前端,看到很多客户真实的、一线的反馈。第二,销售的门槛没有那么高。它不像我刚刚说的品牌和市场,你起码要说服对面的面试官和各种各样层级的主管,你一个跨专业的人也能胜任这两个岗位。如果你没有像我这样噼里啪啦的口才,人家不一定会让你进入这个岗位。但销售不是。你只要有冲劲、有概念,想要做交付,肯定能够进入这个岗位。所以对换行业、想入门的人来说,销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它的确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岗位,为什么呢?我不是说内向的人不适合做销售,而是没有想要赚钱的心的人不适合做销售。销售就是要很强的想要赚钱的欲望,或者说很强的交付心态,想要把钱赚到手、把产品卖出去的这种心态。如果你没有这个心态的话,的确不适合做销售。


(听众插播了一个问题:“销售一定要喝酒吗?”)


那也不是。现在我所在的行业几乎是不喝酒的。其实如果你是女销售,也不一定要喝酒。当然了,喝酒可以给你的销售加分,毕竟现在一些大的订单或者大的客户还是那些70后、60后甚至50后,他们的确会有很强的酒桌文化。但是我觉得越到新生代,销售喝酒就越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芯片行业,所有芯片的销售都叫芯片销售工程师。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它本质上是一个技术活,要你把应用技术跟对方的产品适配,所以你只是会做商务、会聊天、会喝酒,即使入了这个行当,也没有办法做得非常好。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做销售可能进去的门槛非常低,但是天花板非常高,想做得很好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的,不亚于任何一个产品经理、项目运营、市场和品牌,因为这样的强销售,一定具备极强的资源调度能力、交付能力、产品熟悉度、项目管理能力,甚至会比所有的品牌和市场更懂客户的心理。他虽然不一定会像市场和品牌一样把它项目化,但他可以在一对一或者是一个case对一个case的时候拿下对方最后的心理防线,完成交付、完成签单。所以喝酒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一些专业的、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喝酒只是销售的技能之一,起码不会占到50%这么高的份额,只是一个加分项。另外,行业很重要,你进入的行业直接决定了你面对的那个行业风气是怎样的,像科技行业,相对来说大家都是以技术为导向、以产品为导向的,不太会对酒桌文化有特别强的需求或要求。但是,有一些传统行业,它不以技术为壁垒,可能就需要很强的人际互动,喝酒就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选项。因此这里也印证了一点,行业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把项目运营放在第二位,有一个原因是,但凡带运营两个字的,去看他们的JD,那就是什么都管。Operation,就是你把这个东西执行出去叫运营,把这个东西营销出去也叫运营,把这个东西持续地、项目化地衔接好也是运营。所以为什么我把项目运营放在这里,就是因为大家打开各种各样的求职app不知道搜什么的时候,就搜项目运营,会出来各种各样的岗位,然后你再去看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今天把它放在这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你不知道自己要跨什么专业的时候,你就先去搜搜看,搜“运营”、“项目管理”或者“项目运营”这种泛而不明确的关键词,可能就能看到一些其他岗位的名称,然后再细化你的搜索关键词就可以了。


接下来就是产品经理、用户调研、市场调研,这些其实都是互联网大厂比较典型的跨专业能够找、不限制你专业背景的几个岗位。我们先来看产品经理。很多人都说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了,产品经理不是一个很好的岗位,但我觉得不是。现在传统的互联网行业已经下行了,而产业的互联网才刚刚兴起,有很强的产品经理需求。比如说,我算是在半个汽车行业,汽车的智能座舱、新能源等新增的板块,都需要新的产品经理去做。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人机互动,各种各样要新增的、放到汽车上的产品。所以我觉得传统的互联网已经落败了,但是产业的互联网才刚刚兴起,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以及和更深的产业结合的这些公司。


然后是用户调研、市场调研,它们是有很强相关性的。其实我当时在找工作的时候拿到过几个offer,都是用户调研和市场调研。但是我为什么没有选?因为我觉得太窄了。你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他是做调研的。大家听到社会学、社会工作或者社会科学,都觉得有很强的学术背景或者研究能力,但是实际上,调研真的只是商业的开端,你只是去了解了对方。而了解对方之后,后面的策略才是更加关键的。所以我只建议刚入职场的人去做用户调研和市场调研,但凡你后面想要转换到更高层级的岗位,比如市场之类,都不要把自己框死在调研这里。除非这份工作的起薪非常高,比如说三四万,那么这时,这种岗位可能相当重要,可能不只是我刚才说的了解一个用户、了解一个市场这么简单,可能承担了更多商业化的职能,那这是可以考虑的。


接下来是新媒体运营、媒体关系、公共关系,又叫public relationship。其实很多做媒体关系的人,都是去维护媒体、公众、政府、外部合作伙伴的关系,反正除了客户以外的其他的关系都叫公共关系。媒体关系其实就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专门管理各种媒介渠道,然后维护好这些能够发布你们产业信息、行业信息、公司产品信息的垂类媒体的关系,让他们为你说话,不要在危机时刻给你制造负面舆论。这些比较泛的,能够对外做沟通协调、危机处理、舆情处理的,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不过,我这里把新媒体运营放在媒体关系和公共关系之前,主要是因为后两个岗位不太招应届生。简单来讲,应届生相应的经验太少了,公司可能会觉得应届生没办法handle一些舆情上的难题和挑战,所以这两个岗位更多留给起码已经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另外处理公共关系的事务本身也需要很强的关系积累,只有在媒体行业浸淫很久的人才能去“通关系”,但这的确是学社会科学的人可以跨的职能岗位。


新媒体运营跟这两个岗位高度相关,因为很多对外的信息发布都是在新媒体上做的,比如公司有官网、公众号、微博,甚至有小红书、抖音,其实都是跟新媒体运营相关的。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所以只要不是那种非常极致的完美效果,大部分人应该还是能够胜任的。但是如果你需要展现出能够说服HR或者更高级别管理层的技能,可能就需要有一些案例或者实操的结果。这可能是最有力的说服对方的方式。


其他就是一些偏向行政的岗位,比如人力资源。因为我们社会工作本科的时候做了很多跟心理相关的、提升大家的幸福感、愉悦感的活动,所以很多人在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做人力资源。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员工关系、企业内部氛围营造、文化营造,这些其实都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很多人都去做这个了。但是我当时为什么没有选?我后面也会分享到,我在这里列的岗位都只是可能性,但你要从若干可能性中找到自己的体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尝试了之后认为这个东西是适合自己的。你得先去做,你不能说别人觉得合适你就去做了。当时没有选择人力资源,我是很清醒的。很多人毕业之后都去人力资源,但我就觉得我不喜欢人力资源,我也不想做个HR,我也不想做什么招聘,不想做什么内部培训,这都不是我擅长我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就没有选择这个方向。所以,我这里列的岗位都是可能性而已,还有很多没有列出来的,至于大家到底要选什么,都是要去试、去真正了解这个岗位之后,才能够选择的。


最后一个部分,我放了两个容易被大家忽视、但的确很好的两个入行岗位,就是战略性部门:总助、总裁办秘书。总助是你work for你的总经理或总裁,总裁办秘书是你work for整个总裁办,所以这是两个岗位,大家可以区分一下有什么微妙的不同。简单来讲,一个是为人负责,一个是为整个公司更多股东负责,所以会略有一些不同。但是相对来说,早期都不会有那么高的门槛,而且如果你跟对了老板、选对了公司、选好了赛道,的确会帮你积累非常多难得的经验。在求职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受到,跟对老板比选对公司要重要得多。因为老板的认知、能力、处事方式都会影响到你,而且第一份工作的老板给你的影响会更大。所以这两个岗位的确是比较好的入行岗位,但是想要做得好也非常难,天花板很高。比如说像我的客户WL汽车,他们公司的总裁办秘书就是公司的监事,既是公司股东,又是总裁办秘书,职级是非常高的。大家不要瞧不起这两个岗位,不是说服侍好一两个人就没有工作价值,相反能够把老板的时间安排好、能够战略性地布局、给建议,其实都是战略部门很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是第一条密码,就是你要先找到自己能跨什么专业。另外,怎么找到更多岗位?就是去看各种各样的求职app,上面会有各种各样的岗位。不知道那个岗位是干什么的,就点进去看看。如果实在看不懂,就再百度再谷歌。我这里只是罗列了一部分我知道或者面试过的方向,但不代表这是全部。


密码 2 :知己知彼!



什么叫知己知彼?就是你需要知道自己跨过去的专业面临怎样的竞争。我刚才讲的很多岗位是有相对应专业的,比如人力资源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媒体关系肯定就有一些传媒专业的人,再比如市场品牌也有很多传媒的人,这些都是专业对口的。所以当你选择跨到那个专业的时候,你需要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竞争,跟你一起竞争这个岗位的肯定有很多本来就是这个专业的人,你就需要清楚了解这些人的技能是什么,需要知道有什么是他们有而自己没有的,也需要知道有什么是你有而他们没有的。这才能够让你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在面对提问的时候,把自己为什么找这个工作、找这个岗位说清楚、合理化,逻辑自洽。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我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它放在密码二这个地方说明它真的是太重要了。


我之前面试的时候,就犯了一个大忌,总觉得自己学东西很快、逻辑能力很强,不需要证明这件事情。但后来发现一个问题。比如说以项目管理这个岗位为例,很多人就是学项目管理的,他的专业就叫PMP,project management,那我怎么去跟人家讲我的逻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比他更强?我本来认为这是我的优势,无需多言,他只要跟我聊几句话,就知道我的逻辑能力是很强的。但我犯了一个大错,就是我不知道那些项目管理专业的人逻辑能力也很强。换句话说,逻辑能力已经不成为岗位加分项。当你不知道自己要面对这样的竞争的时候,可能就会在面试的策略和自我表达上出现偏差。所以当你确定好自己要跨那个专业是什么,一定要去了解一下那个岗位本身对应的那个专业、那个profession有怎样的技能,哪些是你有他们没有的,哪些是他们有你没有的,那些没有的东西你能不能补足,或者那些没有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这个岗位最重要的。这些都需要你去思考。


密码 3 :简历重要吗?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跨专业都会有两种极端的选择,第一种就是把自己的简历改了,改得跟自己本身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仿佛就为了摆脱自己的专业,改了一份新的简历出来。其实这个是很恐怖的,因为你对面的那个人身经百战,可能看过无数的简历了,你是不是编的、是不是吹牛、是不是夸大其词,他一眼就看出来,更何况你只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不要说HR了,可能我这样的人跟你聊几句,就知道你是不是有夸大其词的成分。所以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简历改得跟自己的本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可以保留本专业该有的信息。第二,不要觉得投一个跨专业的岗位,你就要改一份简历,没有必要,因为你改到后面就会忘记那份简历投出去的重点是什么了。重要的是梳理出专业的一些核心技能,这些技能是你认为的优势,是你觉得其他专业都没有的一些能力。把这个东西突出了,放在任何一个面试当中你都可以脱颖而出,不一定要为了某个跨专业岗位去改简历。


所以简历重要吗?很重要,但不是说简历一定要改到和某个专业、某个JD完完全全吻合才行,这样你是做不好的,而且非常浪费时间。现在找工作讲究的就是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改到后面,自己都忘了简历上想突出的点是什么。只要有一份大体一致的简历,最多是在投一些岗位或投一些非常大的公司的时候,它对你的描述可能有要求,那你尽可能少改几个字,而不是大量地修改。比如说那些经历的描述、实习的任务都不要改得太多,因为你会忘记,到时候面试时人家提问几句就知道你是不是照着人家JD改的,可能两三句就已经判断出来你的经验是不是跟需求吻合。其实你是可以坦然承认你没有相关经验的。对于应届生求职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我没有相关经验,但是我有另外的经验跟你想要的岗位是更加契合的,或者说现在我是没有这个经验,但是我可以迅速学习,我有一个案例来证明我是有迅速学习的能力的。只要能说服对方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硬往上凑,因为硬往上凑的东西不是你的,是人家JD里的东西。所以我说简历重要吗?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不要在简历上兜太大的圈子,花无用的时间。


密码 4 :面试!大量面试!!!


现在很多求职机构都会跟学生说,你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想要的这三样东西的集合点,然后精准地去投简历,精准地去面试,不要海面。我觉得这个说法还蛮有道理的,但前提条件是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三个问题一问出来,我感觉大部分人都懵逼了。很多人在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迷茫,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就没有给大家相应的职业发展空间,也没有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认知,所以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是无比正常的。你一点都不用担心自己找不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你就大量地去面试。


为什么说大量面试很重要?第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面试是有面试熟练度的。比如说很久没有面试了,突然有一个面试,你会有点懵逼,就发挥得不好,或者是说话说得不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如果你一直在面试中,可能就已经掌握了一些面试的技能、适应面试的节奏,发挥就可能相对稳定,或者说可能会比预期好一点。所以大量面试就是保持一种面试的“手感”,让你处在适应面试的节奏上。面试是一定要面的,只有不断地面试,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微调。比如说面完一个岗位,你发现对方要的跟自己想要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那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找工作的目标,或调整一下岗位?发现他要的这个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补齐,那完完全全可以下次面试的时候说,我有你要的东西、你要的这个技能。每一次面试就是一次战略调整,是给你一个机会,所以怎么能不去面试?千万不要被那些求职机构给骗了,说要先找到自己核心的方向,然后精准地投简历,精准地面试,不要面了200个面试还不着急。首先,你面200个还找不到工作,那真的是需要一个咨询来看看了。其次,你是面不到200个的。你面十几个就已经大概有感觉了,不会让自己面到200个的。不要被这些求职机构吓到,大量面试之后,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他们的因果关系错了,你面试了之后才能微调,才能找到自己的体系在哪里。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罗列出来的都是可能性,具体哪个可能性最适合你,都是试出来的。面试时别人挑你,你也在挑别人,所以保持面试的手感、不停地面试、调整自己的方向,是很重要的。


密码 5 :学会总结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


我刚才也提到,简历中要概括出属于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什么叫transferable skills?可转换的技能,用在这个岗位和那个岗位上都是可以的,不是死的技能。这是什么意思?比如项目管理的技能。第一,我可以用在市场策划上。因为市场策划需要好几个event一起进行,或者好几个市场的case一起进行。第二,如果我是个销售,我也需要项目管理能力。因为很多大客户是项目化运作的,你面对一个客户,可能是五六个部门的人同时在和你交涉,这时候你就需要知道,面对不同的部门要提供不同的东西。再比如,新媒体运营。按理说新媒体运营都不能叫项目管理了,其实就是不同媒体有不同的运作策略,但如果你没有项目管理能力,就没办法找到各个媒体的特点、优势、和其他媒体的区别,包括这个媒体能做什么、那个媒体做不了什么。如果没有对比的思维、项目管理的能力,你的媒体关系会做得一团糟,没有办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核心关键的媒体上。所以我刚才说你要学会总结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就是要归纳出几类属于自己的技能,是既可以在A岗位,也可以在B岗位,也可以在C岗位上用的。面试大量不同岗位的时候,便于把说辞固定下来。


另外,只有总结出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你才知道自己能跨专业到哪里。如果最后你发现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很少,那怎么跨、怎么说服人家?你连自己都没有说服。所以学会总结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是很重要的,但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技巧。说白了,我觉得大家可以去哔哩哔哩上看一看那种讲求职的英文博主,他们是很会包装自己的skills的,他们很会把事情说得比较成熟、比较有说服力。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学习一下老外的思维方式,因为老外的教育让人能够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不像中国的教育总是在压抑着表扬别人或表扬自己。所以,抱着在自己身上找到闪光点的思维方式,就能很容易地总结出自己的transferable skills。


密码 6 :networking永远是最重要的!


我现在已经在做第三份工作了,说实话,除了媒体那份工作是我自己找的,其他基本上所有工作都是别人推荐的,有很多贵人在前面帮我铺路、给我机会。所以你的人脉,无论是学长学姐、导师,各种各样的长辈,只要是你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能够帮助你的人、咨询的对象,都是你networking的对象。你只需要不停地去跟他们聊,把自己的困惑聊出来。我之前和投资人聊过,问他们我问这么多问题,你会不会觉得很烦,因为当时我已经跟他聊了三个小时了。他说不会,你有什么问题就尽管问。对于很多有一定年纪和经验,不再为了钱而工作的人,他们已经不再通过赚钱来获得满足感了,他们通过教育别人、把自己的经验传递下去来获得满足感。


所以如何进行networking?首先,你要敢于问。Be somebody之前你要先be nobody,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勇于开口去跟别人建立联系。不开这个口,你永远都没有这个链接。开了这个口,哪怕最差的结果就是对方拒绝你、你没能建立这个链接,你也没有任何损失。但如果你开了这个口,人家跟你交谈起来了,你获得的东西会是你花钱也买不到、花时间也得不到的东西,是一些非常珍贵的建议,或者是行业内的人踩过的坑。你可以迅速获得他已经有的认知,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开口,勇于跟别人请教,哪怕是被拒绝,又有什么关系?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关系,对吗?你被拒绝了,不也是没有这个关系,所以被拒绝了也没关系,再问下一个人可能就帮到你了。


第二点,networking是需要长期维护的,你需要不停地把自己的职业发展阶段汇报给当时帮助过你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你在不同阶段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他一开始给你的建议可能适合你刚刚求职的时候,但当你已经工作两三年,他会给你新的建议,或者是更深层次的建议。这就是我所说的,在不同阶段可以给你不同的帮助,因此你需要不断地向对方更新自己的状态,指不定哪天他就说了一些话,直接解决了你在那个时刻的困惑。也有可能他说了一句话,若干年后你突然想起来,当时他是这么说的,原来我都不用再纠结了。对方给你的建议虽然不一定是人生箴言,但我觉得有很长的时间可以验证他说的话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验证对方的经验是不是在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中能够百分之百有帮助,还是说可以只吸取其中一部分,另外一些不用听。这都是长期维护了networking之后才能够总结出来的,不是你今天用了这个人之后就结束了,再也不会跟他有交集了,哪怕偶尔约他出来喝杯咖啡,可能都会有新的认知、新的增长。Networking的对象不是那个关系、那个资源、那个对方捧给你的机会,你核心的目标是这个人,要维护跟这个人的关系,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不要把networking功利化,你是来交朋友,而不是来拿资源。有了这个心态,你networking会顺利很多。所以你在这件事情上不是一个纯粹的索取者,而是一个能动性很强的人,要跟对方成为朋友,把对方的话听进去。如果对方说一件事,你不是百分之百认同也没有关系,可以跟他探讨。这些都是我觉得networking的核心。当然你首先要知道,networking不是利用对方,而是你们相互之间有一些互动,这个互动对他来说是有益的,对你来说也是有益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很多到了某个年龄、某个层级的人,已经不需要通过赚钱来获得满足感,他需要传授自己的经验,你不就给了他这个机会,让他传授他的经验吗?他在你身上也正好可以验证自己那套理论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以再传给下一个人。所以你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帮助,长期双赢的,不要把它想成纯粹商业利益上的利用,要把对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人是什么?人会犯错,人有感情,人是会跟你互动的。所以首先,你要学会建立自己的networking。其次,你要把networking做成一个真正有人情味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让你往上走的台阶而已。


密码 7 :找到自己的职业体系,不要人云亦云!


像我刚刚说的,你可能会有networking,有很多导师,或者说各种各样帮到你的长辈,但是他们说的都是对的吗?不一定。比如我现在的小老板,我跟他关系非常好,有很多互动,从他身上学到了非常多,他也非常支持我,但是他的职业发展体系就不一定适合我。他是先做销售再转市场,而我之前没有做过销售,直接做了市场岗位。这不代表我以后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的销售,我也可以有很强的交付能力,但一定要像他一样,现在就转到销售岗位上吗?我觉得也不是。所以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体系,不要人云亦云。首先,你需要学会跟别人请教,但是不要事事都跟别人学,把请教过来的东西没有筛选、没有思考、一股脑儿地全部接受。自己的职业体系永远只有自己最了解。所以这也是我刚才说的,首先你是个人,人要有主动性、能动性,能够筛选、剔除自己不要的、留下自己想要的。第二,自己的职业体系自己了解就行,别人给你的永远都只是一个建议。你需要稳自己的内核,你的内核如果不稳的话,很容易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内核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成长起来的,是从进入职场的第一天,就要知道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最重要,什么对自己长期的生活最重要。所以,内核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这跟前面不是矛盾了吗?你既要我听别人的,又要我不听别人的。这其实就是我说的,你networking的对象是个人,听了他的不代表要全盘吸收,要把和内核吻合的东西吸收进来,而不是把那些不符合内核的一股脑全部吸收进来,这样你的思维体系会很混乱。到后面就会发现,你一直在跨专业,永远都找不到一个核心稳定的体系,一直都在变,一直都没有稳定下来。职业发展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没有积累。你工作三年了,还跟那些初入职场的人一样在找方向,那你这三年在干什么?人家就会说,是什么导致了你这三年没有积累?所以最好是在职业生涯刚开始的时候,就要稳定自己的内核,找到自己的职业体系,不断地在这个体系上加成、叠buff,而不是花很长时间把原来的东西都捡进自己的体系,导致自己的体系乱了。这两个顺序不能换。


密码 8 :对理工科祛魅,对知识和创新保持humble


这也是我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想缓解大家的焦虑,因为现在的职场环境是由理工科的人建立的。我之前听过一个人说,这个世界是由外向者建造的。我当时觉得好有道理,因为语言建造了我们的社会关系,语言也形塑了我们的行为,所以外向者会哔哩吧啦地说,总是有更强的建造能力。现在反观我们的职场,是由理工科的人建造的。无论是大家对技术和理工科的技能更另眼相看,还是理工科的人跨专业找工作更容易,而文科的人跨专业找工作非常难,都跟这个体系有关系。商业的整个体系都是以技术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由理工科的这帮人去建造的,他们的学科和体系就很强。但是作为一个文科生,作为一个社科学生,怎么在这样的体系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呢?这就是我很想跟大家分享的。


第一,你要对理工科祛魅。理工科固然很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很强的产品创造能力,比如我们现在说的AI,OpenAI团队很强,才几个月就发明了Sora,是一个全新的视频生成架构,比之前的视频生成模型都要强很多。我们不否认技术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对理工科整个学科或者这个学科的人祛魅。技术是在发展的,当你在他的体系里和他对话的时候,他天然是强势的,强势的一方就显得特别对,但他们真的一定是对的吗?在你认为自己是对的的时候要坚持自己。如果能够说服对方,要坚持,而不是人云亦云,不要随着宏观的话语体系走,这是很可怕的,因为你一旦进入对方的话语体系,就把自己的优势都消灭了。进入对方的体系之后,是跟对方这个强者站在一起,但是你有没有发现,那个强者队伍里并没有你的位置,所以你是自然地把自己学科的优势给消灭了。所以,不要在理工科建造的职业体系里把他们的想法作为核心,也不要觉得他们说的永远就是对的。这个规则就是他们建立的,而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生要有一颗批判的心,要意识到没有一个商业帝国的成功是仅靠技术好、产品好就能实现的,一定要在市场上立足才行。在市场上立足,怎么可能只靠这些理工科专业就可以做到?你需要在市场上跟其他品牌区分开,需要很了解用户的心理,需要了解用户的消费偏好,而这是理工科的人的优势吗?你要销售,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要做市场调研,要有很强的资源调动能力,这是理工科的人的优势吗?还要在战略上有思考,要有战略管理的能力,这是理工科的人的优势吗?我觉得都不是。所以在一个理工科建造的职业体系里,你要对他们祛魅,要坚持自己专业已有的东西,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这是你能弥补商业社会空缺的很重要的一点,也是你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体系下把社会科学的魅力发挥出来的地方。


但是与此同时,对理工科祛魅,也不是让你对知识和创新祛魅,或者是很高傲地觉得自己很牛。不是这样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人,keep learning都是很重要的,要不断地学习。对不断学习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认知就是要对知识和创新保持谦虚,说自己还不足,还有很多可以学的。社会在发展,世界在发展,技术也日新月异,这些都需要你长期保持敏锐、谦逊的学习心态。所以为什么乔布斯那句“stay foolish,stay hungry”很有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是一个世界第一的科技公司了,还在说要对科技、对技术、对知识保持foolish、保持hungry,说明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探索过的东西,而探索出成果的那些人,可能就是各个专业的人集合的团队,不仅仅是理工科做技术的几个人。



Steve Jobs在斯坦福大学2005年的毕业典礼演讲中,和同学们分享了这句名言。[图源:linkedin.com]


最后,也是我今天想作为结语送给大家的:找工作的时候肯定很焦虑,跨专业也一定是很难的,比起在本专业找工作,这会跳出你的舒适圈,给你更多挑战,你的自我怀疑和焦虑程度都会更高。但是,没有办法,在资本主义建造的生产方式体系下,理工科就是掌握了一个更加强势的话语体系。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下,对他们祛魅,但对知识和创新保持谦虚,会让你无论是接下来找工作,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都走得更加舒服。我不是想给大家一个捷径走,没有这样的意思,只是你在这个过程中要体验到更多学习或创新的快乐,而不仅仅是看到工作或者职业发展上各种被打压、挑战、质疑、放弃、不看好的焦虑。


打工或者说工作的心态很重要,不要把很多时间花在内耗上,而是要把自己的体验或者说认知放在更多你没有触达的新奇的领域,这样会让自己稍微快乐一点。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



(二)会后答疑



@听众1:

社会学/社会工作的学生在工作中有哪些突出的优势?


@一叶:

这个问题我觉得蛮有意思的,给大家总结几个,以后可以参考,面试的时候可以说。

 

我先说社会学吧。我觉得社会学是一种很强的中立心态,它跟社会工作不一样,社会工作总是想要介入、想要积极地改变服务对象和社会环境。社会学会更加客观、bias更少,会以一个更宏观的思维方式看待一个case。这有什么好处?它不会纠结于细节,会有更战略性的、管理层面的视角。都说当局者迷,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在旁边跟管理者说,从宏观看可能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策略或者解决方法,那这就是社会学的人的优势。第二,我觉得社会学在国内的教育中是有很强的研究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能力说实话是相当牛逼的能力,集合了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甚至现在调研还需要很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很强的总结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的确会让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变得非常强。研究能力的这几个专项,我觉得都可以成为社会学的优势。

 

再说社会工作的优势。社会工作优势的核心,就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工作天然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专业,总是需要以介入的心态去改变对方,还要积极地带给对方新的改变。这些专业素养体现在工作上是什么?沟通。不要小瞧沟通,如果你有心观察,就会发现日常的沟通很多都是非常无用的。比如有时候我跟同事沟通,同样的话说5678遍,他可能还是按照原来的方法做,这时候你会发现沟通很无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工作里讲,沟通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先保持真诚。真诚原则就是,你得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沟通能力的前提是,你要有很强的同理心。我觉得这不是所有专业都有的,不要觉得自己同理能力很强。以前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同理心很强的人,直到工作了之后,还是会有很多细节让你意识到,你工作着就忘记同理对方了,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忘记对方有怎样的需求了。所以,同理心、沟通能力是社会工作很重要的优势。

 

第二个优势,很多社工都是做公益项目的,没钱都能把这个项目做下去,那到商业公司里,在有钱的情况下,你得做得多好啊!所以做市场活动,做各种各样的资源调度性质的工作,社会工作特别适合,因为它就是一分钱花出十块钱的效果。你花20万可以干1000万的事儿,极大节约了公司的成本,还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项目,这是老板最喜欢看到的。能最大程度地调动资源,把目标和效果最大化,我觉得这是社会工作很难得的一个能力。

 

第三个优势是,社会工作的人执行力比其他专业的要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读社会工作本科的时候,就要做很多专业实践,要面对面、一对一地,或者在机构里完成几百个小时实践的学分。这个专业把实践纳入它的学分考评体系当中,学生不仅有理论课,还要有实践课的评分。很多专业都有实践课,但你会发现实践课非常少,也不会那么严格地评估。但是社会工作不是。它就是把实践放得非常重,评估也非常严格。这就对一个学生的时间安排能力、执行能力有很强的要求,稍不留神,你就会发现那个学期实践的分数或者小时数不够了,或者稍没安排合理,就会发现少做了一个case、报告还没有写。所以我觉得,不是把事情做完就叫执行能力强。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把这个事情做完了,才叫执行能力强。当然了,要说把事情做完,我觉得什么人都可以。比如我妈妈总是说我写东西很慢,我想说那当然,如果给我一年的时间啥也不干,我可以写很多东西出来。问题是就在这一年内,我又要工作,又要干其他事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这件事。所以,执行能力很强是社会工作一个很大的优势,在有限的时间下完成多个任务,并且执行得很好。当然也不是只有这些,大家可以再总结其他的。



@听众2:

跨专业工作中,有哪些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科教育没有重点培养、需要学生额外加强的能力?


@一叶:

需要额外加强的可太多了。我觉得文科生有一个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接受了太多人文博雅教育后,会忽略很多现实的、技能性的培养,可能都活在一个更具理想主义氛围的环境当中。所以我觉得,需要补足的技能有很多,但总结一句话:所有学社科、文科、商科的人,即使受到了很充分的人文教育,既然决定进入职场,逃离学术的象牙塔,就一定要知道,职场就是一个柴米油盐的地方。职场是一个很生活化的地方,就是为了活着、为了赚钱而存在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理想主义。换句话说,就是要食点人间烟火。你要知道,象牙塔之外的现实世界是怎样的。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认知。不要活在梦里,不要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之前我帮很多学社会科学的人看过简历,也给过他们很多求职的coach,我都跟他们说一句话:不要想太多。不要觉得这两个offer该选哪个、挑不出来,你先去试试好吗?又不是让你现在就在这家公司养老了,这么纠结干什么?哪家钱多你就去哪家,实在不行你就再换工作对吗?不要想那么多,换句话就是落地一点,不要飘在天上,不要那么理想主义,要把这个事情先做完,而不要想着先把它做得很完美。


另一点,理想主义的人、在人文社科待久的人都会很善良,但是职场不是一个善良就能够活得很好的地方。职场还是一个以能力为核心、以向上管理为核心的地方,你的核心目标是要搞定你的老板、搞定你的客户。所以放下一些理想主义的东西,把事情做到位,这是我觉得很重要的认知。不要活在自己的想象中,要更多跟真实世界有接触。也不要觉得真实世界怎么这样,很鄙夷、很不屑,其实不是,你渐渐会知道,你原来的那个世界可能才是虚幻的,真实世界可能就长这个样子。



@听众3:

商业项目的管理运营比起公益项目的管理运营,有哪些不同和共同点?


@一叶:

基本没有不同,唯一不同就是公益项目没有钱。所有的项目运营本质上都讲求可持续化。什么叫可持续化?未来不用在上面投入额外的成本,也不用投入额外的花销,能够收获持续增长的收益,这就是所有项目运营核心的、最终的目标。商业公司和公益机构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商业公司尽管给的钱可能不是那么超乎预期,比如一下给你1000万做市场项目也不太可能,除非你现在做的是一个亿、两个亿的生意,老板可能会这么拨款。一般情况下,大家拿的都是一点点预算,但是要做出很好的效果。商业项目运营起码还是有一些基础的,还会给你几十万或几万做一个项目。但公益就不是了,公益大部分的项目管理没有资源。我当时做公益项目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资源置换。比如说我现在做一个项目,我可能既需要场地,又需要伴手礼赞助,又需要海报设计,又需要招募志愿者,又需要支付志愿者酬劳。我就去跟场地的人说,你这个场地借给我,但是你这个场地未来一年所有活动我全部都可以帮你做组织者,帮你把活动筹划起来,帮你请外部的老师,帮你做主持人,帮你做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再去找志愿者的时候,我说你看你们这个志愿者团体是不是就少一个项目来运营?我这有一个长期的项目,还有个长期稳定的场地,你看你们志愿者在这做活动是不是比之前那个环境要好?你们之前的志愿补贴也就是几十块的,没什么意思,但你看在我这个项目上,我可以给你5万的预算,这5万的预算你就可以做各种你想做的设计、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这5万块钱我们要一起去拉赞助。反正就是跟每个人都置换一个他想要的东西,最终和多方共赢,创造出一个共赢的局面。


整体来看,公益项目运营能够迁移到商业项目中的,就是资源调配能力。换句话说,不一定所有人都是要钱,只是你要给对方他想要的东西;对方想要的东西你没有的时候,怎么能够把那个东西给他,同时又不是自己出的,就是资源调配的能力。白嫖是你单方面受益,而资源调配是多方面受益的。如果要说商业和公益项目运营有什么不同之处,就是钱多钱少的区别。共同之处就是你要学会调剂,学会匹配对方想要的东西,那个东西不一定是钱。 



@听众4:

如何处理交际中的酒桌文化?


@一叶:

如果你不想去,就拒绝。你拒绝掉你不想要应酬同时考虑好后果就行。还是那句话,你选的行业很重要,行业直接决定了它是不是有很强的酒桌文化。比如我之前也有推脱不掉的一些应酬和饭局,可能都不喝酒,只是吃饭我都不想去。所以你就要评估,这件事情对你的牺牲和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收益到底成不成正比。有些应酬我是不得不去,不去的话客户就黄了,我以后也没有什么补足的机会了。比如客户日常都在北京,好不容易来趟上海,我还不跟你吃顿饭,我都没有补偿的机会,那我肯定要去。但假如客户平常就在上海,我不一定要跟他吃这顿饭,可以平常约他喝咖啡,也可以拉他去参加什么活动,也可以拉他来公司聊,可以有其他的补偿方案,我就可以拒绝这场应酬。


你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酒桌文化?核心是,职场上你需要有一个心态,你是人家雇佣来做这件事情的,就要看人家给的钱是不是足以让你做很多你本来不想做的事情。有句话说这个钱给的不是劳务费,而是委屈费,就是说这件事你是受了委屈才做的,那钱一定要给到位。我以前就跟很多刚刚工作的应届生说,薪资要谈的高一点。当你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生产的时候,你已经被明码标价了,你出卖了自己各种各样的劳力去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所以只要钱给够,你还是可以委屈得更多一点的,不要把它想得太理想主义,又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又没有赚到钱还不开心,没有必要。简单来讲就是你评估一下这件事情的收益和付出成不成正比,成就做,不成就拒绝,很简单的。



@听众5:

怎么处理单位内部关系?比如服务行业女多男少,男生有时处于劣势地位,很容易被孤立。


@一叶:

我知道了,就是办公室政治对吧?我在的IT行业恰恰是男多女少,性别的确成为了一个关键要素。职场中,你到底受不受重视,你获得的机会是否平等,这是一个更大的话题,涉及到性别平等的议题了。我这里不做展开,但是可以简单地讲,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男多女少所以女生就受宠,女多男少男生就容易被孤立,没有这样绝对的事情。但是处理办公室里的关系是需要很强的技巧的,我这里只能说几个点。第一是向上管理,先搞定你的老板很重要,不要去搞定和你平级的人。搞定平级的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搞定你的老板才是核心。第二,不要站队。最好保持中立,保持一个中庸态度,如果不得不站队,也不要站得太明显。尽量远离这些纷争和是非,这很重要。第三,有时候把关系看得淡一点,你会发现很多关系的问题都是你想得太多了,你不想,这个关系可能就不存在了。有点阿Q精神,把这个关系看淡点。为什么?你是来工作的,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处理关系的。关系是其中一环,但不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把关系看淡点。不是说忽视,关系还是要有,也要维持比较友好的往来,但是关系不是最重要的,只是你职业中的一部分,四分之一吧。搞定老板真的很有用,和你平级的人就算再讨厌你又有什么关系?你是过来赚钱的,又不是过来谈恋爱的。不要赋予职业太多情感,没必要,我们都是给资本家打工的。我说得好像有点悲观了,但的确是这样,搞定老板比搞定你旁边和你平级的同事更重要。



〇分享者:吴一叶,先后就读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数据分析相关专业,目前就职于国内某汽车芯片企业。

〇文中未标注来源的插图均来自于讲者ppt。

〇主题策划:棱镜 林岭

〇会议记录:窝窝整理 子㵟、wyy订正

〇封面图意为求职处境。[图源:google.com]

〇排版:野马尘埃

〇审核:林岭 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