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经常会因为陪孩子写作业而头疼呢,怎样陪孩子做作业才会更轻松?
很多家长反映,指导孩子做作业很头疼。
也许你家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
家长: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步步给孩子讲解,边说边在本子上操练……时不时问孩子“对不对”、“是不是”?
孩子:不停的点头示意……
结果,终于讲完了,让孩子自己再做一做,结果又卡住了。有耐心的家长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第二遍、第三遍,孩子好像好不容易终于弄懂了,可后面再遇到类似的题,还是半天做不出来,于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对于情绪控制能力差一点的家长来说,脸上立刻阴云密布,一顿数落。长期如此,家长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这孩子不是一般的笨。
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不懂就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指导者方法的问题呢?我们一直都在反对灌输式的教育,主张引导式、启发式、激励式的教育,可又有几个家长能潜心研究和身体力行呢?
如果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讲解,不妨“懒”一些。
让孩子拿着纸和笔,这样既有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他看得清楚自己写的东西,因为如果孩子面对家长,家长写的东西他往往看起来不方便,不利于孩子作出思考和反应。另外孩子自己动手写画,也有助于他自己思维能力的提升及自己把控思维的进度。让孩子根据你的引导、启发、提示和激励,自己去完成思维和动手过程。
整个指导过程几乎不需要陈述句或设问句,而只需要疑问句。
比如:你是怎么思考的呢?你能想到哪些?你需要解决哪个点?既然……,那么你觉得该如何呢?我们是不是学过……?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每当孩子卡住了的时候。我们要根据他已经具备的东西,以他能听得懂的话语,给他适当的引导和提示,而不是按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速度一讲到底。否则,孩子听不懂,来不及思考,反应不过来。只有孩子自己说出你心中一直憋着的想说的那个结论,那他才是真懂了。尽管你很想告诉孩子步骤和结论,哪怕话到了你的嘴边有很强烈的破口而出的冲动,你都一定要强忍住给咽回去,你一定要思考再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再打一个什么样的比方,再从他已知的哪一点入手提示他,再换个什么样的说法就会更近一步。最后一层“窗户纸”,让他去捅,我们绕着弯子去问,直到孩子自己说出结论,这就是指导的艺术和智慧。这样的指导也才有意义。
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熟悉到陌生,从已知到未知的,一个高明的老师在教给孩子新知识时,总是从孩子的已知知识入手去引导、启发和激励他一步一步思考,在不知不觉中逐步达到新的认知。当家长也应该一样,及时的激励能让孩子充满不断探索的欲望和动力,最终攻克难关。
最后,那为什么以前在问孩子“对不对”、“是不是”的时候,孩子会不懂装懂地点头示意呢?因为如果他不装懂的话,家长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没听懂吗?”“你怎么那么笨呢?”等等。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认可、肯定、激励孩子而不是打击孩子,让他有成就感、价值感,这是让孩子感到学习快乐的源泉!
孩子弄懂了后,要让他自己变换一个条件再试试,或者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最后要让孩子总结一下类似问题的解决规律和方法,并写到笔记本上,作为日常复习的重点。看起来在一个问题上花了很多时间,可那是一劳永逸,以后就不用在类似的问题上浪费无数的时间了。记住:与其漫不经心地做一百道题,不如用心地钻研一道题。
因为家长适当地偷了“懒”,孩子才更多地参与了动手动脑的过程。只有像这样“懒”一点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自主性强、自觉性高、思维开阔、情感丰富的孩子。诚然,这样的“懒”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学习和实践才能修炼出来。
让我们做一个用心的“懒”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去解决问题吧!
(来源:网络/ 编辑:新媒体运营部)
在文末留言区,回复:
#日历# +您此刻的心情和态度的经典语句
我们会认真选出其中一条留言,
做成日历发布在第二天文章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