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是怎么走上成功之路的?
1960年代,前苏联的M. E. Gertsenshtein和 V. I. Pustovoit提出可以用迈克尔孙干涉仪测量引力波。几年后,韦伯和他的学生造出了第一个引力波激光干涉仪原型。几乎同时,韦斯在皮拉尼的启发下开始类似工作,于1967年演示了一个激光干涉,其敏感度只受限于光子颗粒噪声。
LIGO的成功可以追溯到麻省理工学院的韦斯1972年的报告,其中分析了引力波干涉仪的各种背景噪声,包括来自地震、引力场梯度、真空管热梯度、镜子及其悬挂索的热燥声、激光输出功率的变化、激光频率的不稳定、镜子的压强反冲、激光的颗粒噪声,乃至地磁和宇宙线的可能效应。当时这个干涉仪的目标是来自脉冲星的引力波,韦斯估计它的长度约1公里。1974年,韦斯申请美国科学基金会
(NSF)
自助,将他1米长的原型改为9米长。
当时,德雷弗等人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造了一个1米长的干涉仪,后来改进为10米长,且包含法布里—珀罗腔。德国H. Billing等人造了个3米长的,后来改进为30米。两家后来合作,建造了汉诺威附近的600米长的GEO600,并与LIGO合作。
197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索恩的研究组作了很多理论工作,包括预言各种引力波源的信号以及分析工具。1970年代后期,索恩说服学校建立实验组,引进德雷弗,与S. Whitecomb一起领导实验工作。加州理工学院也有了一个干涉仪原型。
1980年代早期,NSF资助这两家干涉仪原型,并资助韦斯设计几公里长的探测器。韦斯的这个“蓝皮书”表明了可行性,建议建造相距几千公里的两个5公里长的干涉仪。
1984年,LIGO项目开始,由韦斯、德雷弗和索恩领导,总部在加州理工。他们3人一起工作多年。
NSF后来聘请R. Vogt任主任,1990年批准用30亿美元建造现在的LIGO,1994年聘请巴里什为主任。巴里什将LIGO转化为一个大的国际合作计划,1997年建立LIGO国际合作组织
(LSC)
,领导了两个探测器的建造,以及2002年和2005年的运行。2005年,巴里什开始领导国际线性加速器。
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宣布前后,著名美籍物理学家冯达旋老师告诉我,他1983年至1985年在NSF做理论物理计划,有三位主任,他负责中低能物理,Boris Kayser负责高能物理,Rich Isaacson负责天体物理。冯老师认为Isaacson对LIGO的帮助很大。德雷弗、索恩和韦斯常常来讨论经费。冯老师对幽默的苏格兰人德雷弗特别有好感。每次德雷弗、索恩和韦斯来访时,都在Isaacson的办公室里激烈讨论。索恩还会用冯老师办公室的计算机终端做计算,有时彻夜不归。冯老师问过他们,爱因斯坦有没有可能错了。索恩说,爱因斯坦错的可能性太小了,不过万一错了,也是让我们对大自然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