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有部分剧透——
——还没看的收藏后速撤——
春节档爆款、新晋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你看了吗?
👶🏻小孩观众的观后感:哈哈哈哈真好笑!
👫青年观众的观后感:哪吒真帅真朋克!
👪家长观众的观后感:我要是摊上一个这么叛逆的孩子可咋整!
哪吒和孙悟空一样,是我国传统故事中反抗精神的代表。在彩条屋版的两部电影中,主创又别出心裁地放大了哪吒作为孩子叛逆的一面。
虽然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像哪吒一样,叛逆到惊动神仙的地步,我们不妨也以过来人或父母的角度看看,孩子的叛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是不是揍一顿就好了。
叛逆是啥意思?跟人对着干就是叛逆吗?这么说还真不准确。
在心理学中,有两个跟“叛逆”意思相近的词:reactance,我们可以翻译成“逆反”;rebellion,我们可以翻译成“叛逆”。
“逆反”着重于具体的行为
,指的是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被剥夺时,被激发的
旨在恢复自由的动机状态
[1]。
最典型的状况就是“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孩子贪玩不肯做作业,家长在旁边一直催,就会给孩子被限制的感觉,“我做作业不是自己想做,是爸妈命令我做”,从而生出逆反的情绪,“就不,偏不,气死你”。
“叛逆”则多与青春期联系在一起
,描述青少年
对学校规训、成人权威的反抗
,包括了青少年的愤怒、冲动、冒险行为、违反规则等等[2]。
电影里哪吒坐没坐相、吊儿郎当、不听大人的话、想要暴揍对自己评头论足的路人等不老实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叛逆(虽然设定里哪吒只有3岁)。
简单来说,逆反(reactance)是“偏不按你说的来”,而叛逆(rebellion)是“青春期的别扭与拧巴”
。
前面说的逆反和叛逆,虽然不太让人舒服,但好歹是正常现象。
如果这些状况发生的年龄不对,或者程度过深,就可能变成病态的叛逆,也就是对立违抗障碍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
对立违抗障碍的表现,是严重且极具破坏性的对抗行为
,例如挑衅成人、怀有恶意/报复性/经常性地违抗成人要求、容易被惹恼、喜欢故意惹恼他人等[3]——把电影中哪吒乖巧的一面去掉,再把他的顽劣放大,这就是妥妥的对立违抗障碍表现了。
对立违抗障碍的三个典型表现:易怒、过度喜欢争论和反抗、报复心丨cleveland clinic
就好像哪吒是天生魔丸一样,对立违抗障碍有天生的因素
,比如影响多巴胺受体的DRD4基因就和儿童患上对立违抗障碍有关系[4]——
先天因素大多影响此种障碍在学龄前的表现
;
后天的环境因素也有影响
,风险因素包括母亲抑郁、父母药物滥用、异常家庭结构、高犯罪率家庭等[5]——
后天因素大多影响此种障碍在童年或青春期的表现
。
这也跟哪吒的故事对应上了:哪吒小时候顽劣不堪,长大后虽然本性不改,但受环境影响,渐渐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稍微循规蹈矩了一点点。
有家长开始皱眉叹气搓衣角了吗?
拍拍,别担心。轻度、中度的对抗行为,在几乎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中都很常见(你小时候大概也这样),甚至在一些心理学家看来,
适当的叛逆是好事、是必要的
!
青少年叛逆,有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生理原因,也有探索自我的心理原因。心理学泰斗埃里克森提出,
青春期是获得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乱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叛逆的色彩
[6]。
此话怎讲呢?
这里说的自我同一性,包括“探索”和“承诺”两个部分:前者代表探寻“我是谁”的努力,后者代表坚持“我是谁”的决心——这个过程太曲折了,
必然会经历对既有价值观、既有目标的质疑,这种质疑就是叛逆的土壤
。
比如:
青少年在一次次与生活的碰撞中,才能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实现自我同一性
,可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啊!
反过来说,现实生活中“太乖”的孩子,往往没有经历过探索就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情况被称为“同一性早闭”[7],代表人物就是和哪吒相遇前的敖丙。
在剧情早期,敖丙作为天生灵珠,身负全体龙族的期望、被赋予了拯救龙族的使命——然而这个目标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而是他人强加的。这就导致敖丙对使命没有过多思考,也压抑着真实的自我。
和哪吒相遇后,敖丙经历了思想和行为上的剧烈动荡和反抗,才终于摘下了面具,承认接纳自己的妖族身份,进而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和伙伴一起改变世界。
所以啊,哪吒不仅是敖丙的好朋友,更是他自我探索道路的引路人,怪不对敖丙对哪吒说“你就是很好很好”。
果然孩子们还是需要一点叛逆才能长成快乐自洽的大人啊!
从电影回到现实。
很多青少年的叛逆,看似是一种独立行为,但本质上摆脱不了父母、权威、社会的期望,自我的建立还是依赖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比如哪吒,一开始非常抗拒“魔”这个身份,不断地通过反抗来找到自己独立的身份。
但这种为了反抗而反抗的过程,也不会走向真正的成熟,更不会引领孩子找到真正的自我[8]。哪吒最终的成长,是“我就算是魔又怎样”。
石矶娘娘则是正面代表,她太找到自我了丨小红书/Hube小姐-
这就是家长们要面对的严肃课题了:怎么让孩子的叛逆保持在合适的区间、并且引导孩子的叛逆指向成长呢?
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理解。
所有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既需要秩序,又想打破秩序
。
你买票去看电影、保持手机静音,但看到无量仙翁喝尿的桥段还是放声大笑;你搞一身恶心穿搭、但仍然按时上下班——这都是遵守规则和打破规则的集合。
孩子们的听话和叛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不能理解孩子呢?
实在没法理解的时候,不妨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和认可,这样一来叛逆就不会变成大问题。
理解、顺毛,接下来就是引导叛逆变成成长了。
为孩子设定清晰合理的规则、划定安全范围、以身作则,在这些前提下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后果,就能把叛逆转化为成长的助力
。
与此类似的,有一种学校环境中的修复性实践(Restorative Practice),也就是营造出高度支持、鼓励表达、共同讨论的环境。研究显示,这种做法能缓解青少年的叛逆行为[9],堵不如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