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航的概念在十年前就曾经提出过,现在再次提出,主要是随着技术创新,曾经的通航飞机、直升机得到了简化,性能得以提升。从原先直升机上要求很高的螺旋桨、上百公斤的发动机,到现在eVTOL通过多个小螺旋桨和轻便的电池也能很好地飞起来,技术的进步为低空经济带来了机遇。”向锦武告诉中证报记者。
无人机、eVTOL等航空器是未来整个低空经济最主要的载体。
让“天车”飞得好,是发展低空经济重要的第一步。续航和飞行控制的能力是目前人们对低空飞行器最为关注的问题。
向锦武提到,针对航空器eVTOL本身,技术应在能耗方面做减法,在能源动力方面做加法:一方面通过高效的气动布局、轻量化高强度的结构设计对飞行器减阻降耗;一方面通过研发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提高续航能力。
在飞控系统方面,低空航空器应主要注重提升“眼睛、小脑、大脑”的能力。
向锦武表示,在环境感知、定位和避障上,需提升航空器安全性,发挥“眼睛”的作用;在航空器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上,要优化垂直起降技术、自主起降控制系统,增强“小脑”的能力;在飞行过程中,解决航空器自主决策、路径规划等技术难题,开发“大脑”智慧。
向锦武表示,在未来,新型低空航空器装备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无人机等航空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将加快突破,技术水平转向国际领跑。针对不同应用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低空空域管理是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修好天路,筑成天网,才能保障低空航空器的安全飞行。
向锦武认为,低空空域管理应重点解决天路划设、天车运行监督等问题。他表示,要发挥智慧低空新基建的优势,完善低空智慧新基建,应在着力建设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五网”的基础上,还应打造新一代的低空经济数字化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感-传-算-控-管-服”一体的智慧空域管理系统。
向锦武介绍,
一方面可以建立“天路”的分类划设标准和灵活使用机制,提升低空空域的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
建设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以三维空中地图、城市信息模型(CIM)为基础,建立天图,合理规划低空飞行航路航线。
此外,可以利用5G、6G网络、低轨卫星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的管控机制和技术。“一方面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冲突,及时地对违反运行规则的航空器进行介入,完全掌握它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航空器进行定制化服务,提升城市低空服务的效能。”向锦武说。
同时,向锦武还特别强调了低空空域管理“车同轨”的重要性。“现在各地方加速发展低空经济,但不同部门、不同省份之间不太协调。低空飞行涉及空域管理、质量监督等很多部门,还需要不同省份之间的在‘天路’‘天网’上的连通。因此想要不走弯路,需要有一个强力部门指导,给出统一的低空空域管理标准。”向锦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