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戏的,吃的是江湖饭,要想挣钱,就得满世界走。在清朝那会儿,北京的名角儿,不仅到天津、上海、武汉这样的码头唱戏,连平壤和汉城,也常去。哪儿的人怎么听得懂京戏?不要紧,当年的朝鲜人认识汉字,听不懂,有脚本可以看。走到哪儿唱戏,都得拜码头,跟当地的黑白两道的头面人物联络,否则,就算戏唱上了,也许会被砸场子。黑道砸场子,是派些流氓捣乱,白道官面上的人,则走公事,把场子给封了,戏班子班主带走。
这样的状况,从晚清到民国,变化不大。无论哪个戏班子,走江湖吃开口饭,都要拜码头。只是进入民国之后,白道人物中,最惹不起的,不再是官僚和御史,而是军人,但凡兵多一点的带兵官,就惹不起。惹到了,封场带人这样的事也许人家也不做,但撒出点大兵去,到戏园子一折腾,你可就赔大了。当然,这样的事儿,不是所有的军人都会做。一些割据秩序好的省份,当家人把自己的地盘当国家来治理,当然不允许有撒野的军人在场面上胡闹。不过,即使这样的地方,如果大一点的带兵官真格地要胡来,也未必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毕竟,军人政权,靠的就是军人给他们卖命,多少得让他们几分。
民国的北洋时期,北京城很少固定属于哪个军阀,经常城头变幻大王旗,谁打赢了,北京政府就归他控制,北京城,也顺便是他的了。因此北京城里的几个旅的军队,往往随风倒,哪个力气大,就靠上哪个。即使人家非逼着他们打仗,也多半不卖力气。他们擅长的,就是送往迎来,列队欢迎(或者欢送)。军乐队和仪仗队都不缺乏,但真能打仗的兵不多。
在某些偏远的小地方,即使不能打仗的兵,欺负起老百姓来,一样个个在行。但北京不一样,原来是天子脚下,现在虽说天子退位了,但毕竟是首都,有中央政府在,有外国使馆和大批的外国人在。大兵在北京,即使不怕总统,也会怕洋人。因此,没有人敢撒野。军阀混战,万一像讨伐张勋复辟一样,需要在北京城里开战,必须得征求外国使馆的同意,洋人不同意,这个仗就不能打。
所以,在北京城里,戏园子是没有人砸的。你不知道看戏的人里面,有哪个是有来头的,里面是不是有洋人。关键是,北京这个地方的风气如此,除了民初曹锟的部队兵变过一次(很可能是故意操作出来的),没有人敢胡来。即使外地的兵进北京,也一样要守规矩。张勋复辟的时候,带了五千辫子兵进北京,人们都传说他们怎样蛮横,其实,人家蛮规矩的,根本没有趁机抢劫捣乱的事儿。
戏园子没有人砸,唱戏的腰杆子就硬些。齐如山先生讲过这样一件事儿,说是他帮着梅兰芳,重新排练了《天河配》(牛郎织女的故事),大有西洋歌剧的意味,因此特别受欢迎。每年七月初七,连演三天,场场爆满。有一次,驻北京的一个旅长的太太想看这出戏,派副官动身买票晚了一步,没票了。于是太太缠着旅长,非要搞到票不可。旅长亲自出马,依旧没票,然后他托剧场所在地的警察署长想办法。署长派人前去,还是没有。署长亲自跑到剧院,跟剧场经理说,你无论如何,也得设法把已订的包间让出一个来。剧场经理把订票的单子拿出来,说你自己看看,哪家的包间可以退,你敢负责就行。署长一看,都是有来头的人,谁也惹不起。没办法,只好回去告诉那位旅长,实在没辙儿了。旅长呢,也就只好算了。但旅长太太不干,强行命令副官,无论如何你得给我搞到票,搞不定,你就别回来了。没法子,副官来到剧场,跪在票房不肯起来,说你们要是不给解决,我就不起来了,反正饭碗也要砸了,就请经理赏口饭吃吧。
事情的解决,是经理跟梅兰芳和齐如山商量,最后加演了一天。旅长太太说,加演一天,票她可以全包了。当然,这样受欢迎的戏,用不着包场的,旅长太太一口气买了十个包厢的票,分送给她的亲友,倍儿有面子。
当然,如果梅兰芳他们就是不加戏,那旅长也没辙儿。但是唱戏的人,绝不会得罪有钱有势的主儿。碰上这样执着的阔太太戏迷,怎么的也得照顾一二。不过,就此看来,即使是吃江湖饭,在秩序好,讲法制的地方,还是好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