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新增脑血管病患者数量惊人,高达约270万,
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遭受脑卒中的侵袭
,使其跃居为中国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
脑卒中后,患者最常面临的功能障碍便是
偏瘫
,
其中痉挛性偏瘫更是占据了高达90%的比例
。对于脑卒中后的偏瘫患者而言,尽管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但往往会进入一个恢复的平台期,进展变得缓慢。
为了增进公众对偏瘫的认识与理解,8月2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林海,受邀做客《医生我想问》直播间,为广大观众分享了偏瘫的相关知识。
△点击查看直播回放
截至目前,多平台在线观看与回看
19余万
人次。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
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
,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
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
,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林海介绍,偏瘫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从疾病因素来看,
脑血管疾病是偏瘫的首要元凶。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显著增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进而损伤脑部运动神经中枢,导致偏瘫。
此外,心脏病及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心内膜炎等
心脏疾病形成的附壁血栓一旦脱落,可堵塞脑血管,引发偏瘫。
同时,炎症、肿瘤、外伤以及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等因素,同样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偏瘫的发生。
然而,偏瘫的诱发因素远不止于此。不良的生活习惯,如
高盐、高脂饮食、过度饮酒等,会加剧血管硬化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偏瘫风险
。
情绪波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以及妊娠等生理状态变化,也可能成为偏瘫的“导火索”。
此外,一些疾病如高血脂、血友病等,以及不恰当的用药,都可能对脑血管造成损害,诱发偏瘫。
面对偏瘫威胁,林海强调提升公众健康意识,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关键在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积极心态,以降低风险。
同时,
定期体检不可少,特别是慢性病患者需密切监测,及时控制病情。
对已偏瘫者,应迅速就医,接受专业康复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许多网友反映,在生活中确实会遇到不少偏瘫患者,但传统的药物和康复手法治疗似乎效果有限。
林海医生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的偏瘫,不仅是医疗上的挑战,也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偏瘫就无法治疗。
上海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手术方法——
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
,专门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引起的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
这种手术就像是
在神经上搭了一座“桥”,把瘫痪侧(患侧)和健康侧的颈7神经连接起来,
让健康侧的大脑能够“接管”瘫痪侧的上肢,从而显著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
林海医生进一步解释说,
这种手术特别擅长提升瘫痪侧上肢的伸展和抓握能力。
同时,由于切断了颈7神经的后根部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屈肌的痉挛状态。
当然,治疗中枢性肢体痉挛性瘫痪的方法不止一种,其中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也是常用的方法。虽然SPR在缓解痉挛方面效果更佳,但它不像颈7神经移位术那样能主动改善运动功能。
因此,
对于脑卒中引起的痉挛性偏瘫,将这两种手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往往能获得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更好的治疗效果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手术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不适合的情况。
颈7神经移位术
适用于各种脑源性损伤
(如脑卒中、脑损伤、脑瘫、脑肿瘤术后等)导致的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
特别是那些一侧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明显的患者。
年龄方面,虽然成人没有严格限制,
但50岁以下的患者效果更佳;
儿童则需3岁以上且能耐受手术。
此外,患者还需身体状况良好,
能够配合术前术后的康复训练,且没有认知功能障碍
,瘫痪的肢体仍保留一定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然而,对于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或中风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则不建议采用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