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李富民调研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 ·  6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趁过年在家,用耳朵练就一个有趣的灵魂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1-02-12 16:49

正文

春节假期,无论你是回家团聚,还是就地过年,暂停了一年的忙忙碌碌,不如抓住 这个空闲的时机,填补空洞情绪,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贵族。

在高雅的艺术欣赏活动中,古典音乐因为其抽像的特质,成为了一个令人认识困难并且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门类。 相比流行音乐由主旋律加上伴奏的构成方式,古典音乐的伴奏声部很多时候有着非常复杂和精妙的层次设计,甚至有时和主旋律交织在一起


布伦德尔,奥地利钢琴家

就如同美术中的印象派一样,在看似无章法的色彩和朦胧模糊的轮廓中找不到画家描摹的真实情景。它总是让人感到深邃、抽象,抓不到主要的旋律脉络。很多人因此也就将这项被人认为可以为品味加分的艺术活动拒之门外。

古典音乐一定是难以捉摸吗?
古典音乐作曲家中有一个印象主义流派,德彪西、拉威尔都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所谓印象派,则是来源于绘画艺术中的印象派,虽然他们并不认同对印象主义标签,也不乐意将自己同莫奈等人比较。但是 印象主义的音乐家擅长用象征的手法来创作音乐,用音乐语言描摹自然意境,通过和声、音响、音色等元素的组合将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融合在一起。 听他们的音乐,就好像置身于某副名画描绘的奇异梦境里。

德彪西1893年夏天在他的朋友欧内斯特·乔松( Ernest Chausson)的家中弹钢琴

德彪西十分厌恶音乐中的繁琐和宏大表达,他一直崇尚的音乐理念是 艺术是诉诸感官的事情,而不是智力活动 ,乐曲应该追求听感上的愉悦。

比如德彪西的作品中传播度极高的《月光》,很多人一听到这首曲子的前奏就仿佛已经看到了月光倾泻所带来的迷人意境。


有一首叫《水之嬉戏》的曲子,是拉威尔三首钢琴音诗《夜之幽灵》的第一首。与德彪西的《意象集》中的《水中倒影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音乐色彩的铺陈和流转中,光影随着水波摇曳晃动的美感也慢慢在眼前清晰起来。



德彪西的音乐标题看上去都十分具象有画面感,而实际上每首乐曲的构成都是由抽象的元素构成的,也让他的音乐在有限的旋律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音乐想象空间。

《池塘·睡莲》 克劳德·莫奈

欣赏音乐我们会时常听到这样一种方法,用画面去描述你所听到的音乐。这个方法在印象主义流派的音乐作品体现得更为明显。 本来表现在听觉系统的音乐有时也是可视的,音乐与图画、旋律与色彩,仿若是可以相通的。

《聆听舒曼》 费尔南德·赫诺普夫

这种音乐的表达方式十分贴合中国美学对意境的塑造和感受,不仅为了表现画面,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气氛,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更加微妙和难易言说的东西。 如同中国的国画与诗词所擅长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德彪西的音乐中,我们也能经常听到中国音乐五声调式的写法。

德彪西的作品《前奏曲》中,有一首曲子是《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我们在欣赏这种乐曲的时候可能会有疑惑:少女的亚麻色头发要如何形容?头发对应什么音响呢?亚麻色又对应什么音响呢?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经常会搭配一副叫作《艾琳小姐》的画来欣赏。

《艾琳·卡亨·安德维普小姐画像》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很多人以为是德彪西受这幅画的影响,实际上,德彪西的灵感来源是因为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诗,诗的前几句是这样的:

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
从清晨开始就放声歌唱?
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姑娘,
她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
在夏天明亮的阳光下,
云雀的歌声在回答,
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

据说在德彪西20岁的时候,曾为自己的一名绯闻女友写过一首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同名的歌曲,而时隔多年他再写《前奏曲》中的这首曲子,可能也正因为那个亚麻色头发少女给他的印象难以磨灭。

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

很多时候,除了听者丰富的自我想象,将音乐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编织起关系网络,旋律所表现的意境就会更加有情节感与画面感。

在我们聆听古典音乐时,回归感官上的直观体验是进入古典音乐的门路。 如果加深我们对一个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和背景,感受作曲家的创作特点、风格,以及他的个人音乐语汇,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的鉴赏力和共情能力,领悟更加丰富的艺术欣赏氛围和感受。


古典音乐并不是难懂的,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也并非只有一种, 但如果有人来告诉你正确的欣赏路径,在解锁古典音乐的道路上一定会事半功倍。

熟悉中读的人一定不会对段召旭这个名字陌生,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北师大音乐系钢琴专业副教授,他的《古典音乐说明书》专栏已经成为了中读的王牌音频节目,连续办到第三季,收获了百万级收听量。



在订阅人数最多的第二季《古典音乐说明书》专栏中, 段老师沿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派的古典音乐发展脉络,选取了104首古典音乐史中的经典传世曲目,走进20位音乐巨匠的创作世界。 这其中有你熟悉的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舒伯特等人,还有钢琴学习中必弹的“练习曲教父”车尔尼,也有你可能听过名字但不太了解的萨蒂、肖斯塔科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订阅福利


限时优惠139 原价199元

活动时间:2021.2.8-2021.2.13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课程

专栏还特别设置了20位音乐巨匠的虚拟“时空访谈”环节, 作为主讲人,段老师深入研究大量中西方文献,让你穿越到作曲家的时代,在咖啡馆、音乐厅、欧式复古的宅邸和他们偶遇,与音乐家们来一场面对面的灵魂交流。


主讲人段召旭手绘的德彪西肖像


在课程里, 段老师还会一边弹奏音乐片段一边讲解,将作曲家的玄妙构思拆解为你能听懂的细节。一些曲目甚至还能听到段老师演奏的独家首发版本。 李斯特那首非常出名的《钟》,其实改编自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李斯特终稿发表的十多年前,车尔尼也改编了《钟》这首曲子,段老师就在专栏中亲自演奏了车尔尼的版本,而相比李斯特那首高难度炫技的《钟》,这个版本的旋律也有它的可爱轻盈。


作为“钢琴界的段子手”,段老师常常在课程中聊到作曲家的人物佚事 。 比如舒曼在学习钢琴时住在自己未来岳父维克的家中,看到小神童克拉拉(舒曼未来的妻子)弹得一手好琴。于是将滑轮挂在屋顶上,用绳索一端挂着重物,一端拴在手指练习力度,结果在不懈努力之下,他终于把手指练废了。自此之后舒曼成了一个作曲家,他的作品都交给了克拉拉弹奏。

图注:中间弹琴的是段召旭,穿着李斯特的一张肖像里面的袍子。钢琴上有李斯特的雕像、李斯特故居的烛台、墨水瓶、狮子小镇纸。李斯特仰望的是贝多芬的画像,整个场景被框在一个编钟形状的框子里面,这是音乐美学会和段召旭所在学校的徽标。——漫画作者张憬之(巴黎美术学院硕士,现任教于人大附中)


彻底打破古典音乐的精英圈,轻松将古典音乐作曲家的个人观念、历史情景和凝结在音符中的多元情绪一一讲给你听, 用耳朵感受音乐纯粹的美好,这就是《古典音乐说明书》专栏想要传递的理念。



无论是描述不朽生命的振奋节拍,还是慵懒闲散的浪漫风格,都能在古典音乐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经典作品。一段不高冷、有温度的古典音乐之旅,等你来开启。


课程大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