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国情、发展实践及其国际比较
任课教师:田明
开课院系:政府管理学院
学分:2学分
所属课程模块: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
课程简介:
本课程指导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的国情及发展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在国别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决定中国发展路径的基本因素,系统学习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实践问题,分析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主要内容包括如下:(1)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 (2)如何解读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通过这个历史过程梳理才能理清中国的基本特质。(3)中国的基本特质是一成不变的吗?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4)自然环境、人口变化、经济特征、社会结构、文化与意识形态、政治特征、国际环境是如何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发挥了什么作用? (5)目前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什么?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本课程授课的基本思路有两条:第一,人口、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等基本国情以及国际趋势是如何影响了发展走向,而具体的发展实践又是如何对基本国情进行响应的。遵循国情——历史——制度;约束——响应——路径;外部——内部——选择的逻辑展开;第二,采取纵向的历史分析与横向的要素分析相结合。纵向的历史分析:进行历史的比较。横向之间以自然、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为线索进行中国与欧洲,中国与美国、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课程内容:
第一章:从自然中走来,自然环境之于中国 (3学时)
第二章:制度创建与意识形态的形成——中国古代模式的初成 (3学时)
第三章:强盛与积弱走不出历史的循环——中国古代模式的完善与弱点 (2学时)
第四章:发展的极致与挣不脱的链条——中国古代模式的辉煌与突破的难度 (2学时)
第五章:由野蛮到文明——西方世界的兴起(3学时)
第六章:突破为什么这么难——中西模式及影响因素对比(3学时)
第七章:大变局与大调整——寻找出路(3学时)
第八章:成就与问题——探索新模式(4学时)
第九章:崛起与纷争——外部世界之于当代中国(3学时)
第十章:国情与发展——辩证的中国与世界(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