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肖磊看世界
在投资市场,获取有用的信息就像大海捞针,我每天用18个小时思考,用五分钟告诉你;这里是肖磊看市,市场纵然复杂多变,但并非不可预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肖磊看世界

肖磊:美国封闭式贸易战只可能有一个结局

肖磊看世界  · 公众号  · 投资  · 2025-03-21 14:4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作者:肖磊看世界


刚看到一个信息引发了我对美国经济的一些思考,做个闲聊。

最近以来,美国的副总统万斯存在感特别强,发表了很多各种政策方向,其中刚看到的一个发言,是说,美国不应该将设计研发和低端生产分开,当这两者分开之后,拥有低端生产的国家,会逐步的走向研发和设计,而只保留研发和设计的国家,最终可能连这一上游的优势都抓不住,相当于既丢了生产端,又失去了研发和设计端。

这个说法,由于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看上去似乎是成立的,而且有一定道理。那这里面,为什么需要增加一些讨论呢,原因是,这届美国政府的保守倾向,也就是对全球来说,美国开启的孤立化方向,并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或军事国防层面的,也包括了整个经济贸易发展的各种政策推进,这就直接扩大了现实层面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的影响。

如果从“国家”这个全球最根本的组织层面来说,进行各自的安全性保护策略,有非常强的未来需求,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这种基于战略性和非经济贸易的安全需求,完全嫁接到经济贸易等领域,这种隔离和封闭带来的风险不是简单的丧失贸易额度的问题。

在二战之前,由于美国嵌入的实际上是由欧洲主导的全球金融和贸易体系,只需要把美国的所有生产和产品竞争力做好就行了,于是在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孤立主义是可行的,因为美国的整个产业并不依赖全球产业链,也不需要为了维护其他结算、货币和各种全球平台服务性的市场存续,去主动的将产业链分配到其他市场,以获得全球市场的支持。

什么意思呢,就是二战之前,美国的大部分国际贸易利益,是纯生产性质的(规模层面),那时候的全球结算货币还是英镑主导,国际各类秩序和产业链的贸易主导权,还是由英法等大的殖民帝国所影响和分配的,美国获得的这类全球利益并不大,就不需要考虑内部政策逻辑对外部各类自身利益的影响。

这就好比说,如今的世界,美国的各类产品,以及各类经济贸易经营主体,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基于全球来展开最初生产和上市规划的,而且一出来就是全球性的市场需求。这难道仅仅是因为美国的产品做得好吗?恐怕这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经济体,对美国全球服务业,包括各种金融、平台等等的一种互利合作交换需求。这就是为啥最近随着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转变等,欧洲国家开始抵制美国产品,就连军事采购也开始排斥美国产品的其中一个原因。

当然,技术、产业(品牌、金融等)、规模等等,依然是美国经济贸易领域的最主要优势,问题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推动诸多产业和贸易的技术逻辑,从根本上来说,是全球化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的推动,而不是孤立的区域市场派生。

我们现在理解的,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蒸汽机发明之后,开始在纺织、火车、汽车、轮船等等领域有了革命性的全球化影响,但这里面,英国人和其主导的历史叙事,不会告诉大家,要不是哥伦布跑到美洲,然后随着美洲的橡胶流入欧洲,蒸汽机这个推动工业革命的最初动力,有很大的可能会类似其他科技发明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什么呢?因为蒸汽机主要靠的是活塞,而活塞的密封性一直就难以解决,因此蒸汽机的动力和用途等扩展,实际上是非常受限的。要知道到,在全球各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当中,有很多发明是非常先进的,最终为什么没有更新换代、产生革命性影响呢?为什么大部分发明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呢?因为很多情况下,缺少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无法有效突破,走向更大的可持续市场。蒸汽机正是由于有了美洲过来的橡胶,才解决了活塞密封的问题,才不至于让这个影响人类的发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那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封闭和孤立给科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无法估量和挽回的,全球化之所以有效,之所以能推动人类的科技和文明等等向前不断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贸易分工和竞争等,而是你永远不知道,另一个地方的一个想法、一个产品、一种事物,会对自己的技术或产业带来多大的突破,就像来自美洲的橡胶对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一样。

从历史去看,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文明,往往不是强敌环伺,处在各种交互通道当中的文明体系,而恰恰是在地理和策略等层面,与世隔绝的自我演化方式。比如被沙漠完全包围的两河流域、埃及文明等,由于形成了天然的地理隔绝,确实创造出了更早、更伟大的内部文明体系,但突然间就消失了。再比如美洲大陆的文明,假设如果是美洲大陆的人首先发现了欧洲或亚洲大陆,知道了这些大陆上的人都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开始使用了什么技术,从而开始研究和思考自己的发展和对方的文化、技术等等,恐怕如今全球最强大的发展体系里面,美洲几个文明体系应该是算一极的。

也就是说,对于文明的发展来说,最危险的,实际上还不是自己在做什么错误的事情,而是不愿意,或没有动力等去知道外面其他的世界在做什么、有什么,放弃了对外的互动和好奇。

美国虽然依旧拥有很多技术和产业、贸易等的潜在优势,但基于这些存量,然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人为搞封闭和孤立主义,就可以在未来复制二战后那种突然间的,对全球各个领域的接管性强大,这种概率几乎为零。

我们再回到万斯的逻辑,实际上万斯的偏执,并不是没有理解美国的经济贸易问题,而是片面的将解决美国铁锈地带的问题,归因成了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单一方法。

工业革命,之所以叫革命,就是因为完全跳出了农耕发展的周期和变化体系,把工业经济强硬的农耕化,也就是希望某一个工业区域像过去的农耕发展一样,永不变动,年复一年的春耕、秋收,然后可以维持数百年,甚至几千年,这在工业经济里面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想让美国铁锈地带一直占有全球工业领域的优势,这听起来就是有问题的。

当然,还需要展开来说。如果大家去看美国工业时代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铁锈地带的衰落,其实更多的并不是自然或其他国家导致的产业的转移,而是很多美国自身的政策逻辑,导致了产业的转移。

五大湖地区工业最强大的时候,也是美国关税壁垒最高的时候,也是美国整个体系憋着劲要抵制英国制造的时候,因为当时美国为什么要在五大湖、匹兹堡一代大搞工业,其中有发现煤炭和铁矿等的原因,还一个是要从英国工业产品手里,争夺北美和全球市场,那个时候,为了把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起来,不仅征收着高额的对外关税,还引发了美国的内战,也就是北方工业经济对南方农业奴隶制的战争,而目的就是要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来满足北方工业经济的技术性劳工需求。

那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五大湖等地区的衰落,恰恰是美国抵制全球化的结果,因为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如果自己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同时还硬要生产和保护内部市场消费,就会导致生产和技术的被动且彻底的转移,这是生产者不得不做的一种方式。这就好比说,后来德国和日本的工业为什么全球化的速度反而更快,这其实恰恰是国内市场基数较小,就使得想做大的话,必须更早的进入和适应全球市场,而不是一心想着保护国内市场,精力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如果再去看,就算是美国自己国内来看,接棒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的,美国新兴技术产业的崛起,比如硅谷,你就会发现,完全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市场,跟五大湖工业时代的贸易保护周期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才有了硅谷对后来全球新兴技术的引领,硅谷经济使得后来的美国其实获得了比五大湖工业时代更大的全球利益和技术喷发。

另一方面,五大湖工业区的衰败,除了工业产业的萎缩,实际上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一地区并没有更好的适应工业经济的规律,以及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等,来发展新的优势产业。比如万斯在《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里所体现的,实际上仔细去看的话,还是一种怨妇心态,也就是过于沉浸在辉煌的工业时代,过于依赖于工厂劳工经济,从而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社会心态塑造,变成了寻找为什么这一地区失去了工业,从而把矛头指向产业转移。

实际上美国的五大湖地区,并不是山区峡谷,而是非常优越的大平原,水量也非常足,能搞的产业非常多,美国后来很多影响全球的农业和食品企业,就诞生在这一地区,但缺少开放性(缺少外来投资和人才等的流入),附加值还是做不上去,后来整个农业产业附加值产业,也被加州给超越了。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其实适应工业文明,实际上就是要适应变化,产业的转移和技术的更迭,不是在同一个企业或同一个地方来完成的,而往往是,当产业开始转移和技术开始更迭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发展极,可能是国内的不同地方,也可能是国内的不同公司,还可能是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其他公司。

适应工业文明的变化,需要完全跳出农耕文明的长周期不变逻辑,但同时农耕文明又给人的很多不变属性,在工业时代提供了一些把产业留在当地,或者说整体收益最大化的新的产业机会。

我给大家举个有意思的例子可能就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在讨论美国的时候,我经常会提到一个人,就是巴菲特,因为知名度非常高,全球和美国国内的认可度也还行。那这里面,有什么可以说的呢,比如最早的时候,巴菲特买过一家美国的制造业企业,这个企业主要是做鞋的加工,巴菲特分析了很久,比如大家都得穿鞋,比如美国的加工业有优势,比如美国的鞋的材料和纺织等也都还有优势。但后来这家企业破产了,是巴菲特为数不多的投资失败案例,那这家企业为啥破产了呢?是因为美国人不穿鞋了吗?是因为美国的工业基础真不行了吗?都不是,而是这类企业都转移到东南亚去了(后来转移到了中国)。

什么意思呢,就是连研究了美国经济这么多年,被认为全球最聪明的人的巴菲特,也是看不准工业经济的,也只能接受这种现实。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就开始买可口可乐、卡夫卡等食品公司了。

还有一个跟巴菲特买鞋工厂破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案例是,巴菲特买了当地的一个卖家具的类似大卖场一样的投资,还买了一个喜诗糖果、冰激凌公司等等,其实都还持续了下来,要知道巴菲特居住的地方,比万斯居住的地方还要偏僻。

从这里面,其实可以找到一些逻辑,就是你会发现,判断工业经济,本身很难,但如果按照本地的一些优势,把本地基于日常消费产出的这部分产业抓住了,可持续性是很强的。也就是说,美国铁锈地带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一个多世纪的工业经济优势和形成的就业习惯,导致对其他产业的经营能力,以及兴趣等都没有了,这就失去了适应工业文明的急速变化能力,如果放在历史长河中,如果是一个孤立的国家,都有可能就此消亡。

因此说,思考和研究工业经济,跟思考和研究经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体系,研究工业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垂直领域,就要分析产业转移问题、技术更迭问题、公司核心竞争问题、地域和产业链优势问题、市场分类问题(高端还是低端等),而研究经济的发展,就要研究全球互动问题、开放和封闭的问题、技术和产业链生态的问题、产业互相影响和发展平衡问题、短期现象和长期变化等等的问题。

那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按照这届美国政府的政策推进逻辑,整个北美大陆,开始基于自己的“防御”(关税等),也就是远离亚欧大陆的优势,要期望亚欧大陆和全球其他地区打起来,自己在这段时间发展出新的技术和工业体系,然后复制二战后的美国奇迹,这个很大的概率是不会成功的。而更大的概率是,这种心态和政策的影响,会让整个北美大陆,进入到曾经被沙漠戈壁“保护”的埃及文明,或者说原始的远离亚欧大陆的美洲土著文明,从而有整体性的变成世界孤岛型“铁锈地带”的风险,也就是整个美国都有可能复制五大湖区,而不是复制二战后的辉煌。

以上仅供闲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